乱局,更大的乱局

乱局,更大的乱局 赵贵和独孤信相继倒台,北周的政治风暴越刮越猛,然而,这一切,还仅仅只是开始而已
接下来,风暴中心的人物,变成了宇文护。宇文护是受托孤之重的权臣,历史上,这样的权臣大多没有好下场,除了传说中的周公、伊尹,乃至一心一意要把烂泥扶上墙的诸葛亮,大部分人,到最后都要身首异处
汉朝的霍光和明朝的张居正,都是权臣中比较幸运的人物,他们很幸运的躲过了生前横祸,得以顺利死在病榻之上,然而,当他们死后,灾难终究还是降临了。霍光死后,霍家被满门抄斩;而张居正死后,万历帝秋后算账,抄了他的家,逼得张居正的长子上吊自尽,八旬老母则被留了下来,目瞪口呆的见证这一幕人间惨剧的上演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政治,从来都只有单头政治,而没有双头政治。一旦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就会出现一道残酷无比的单选题——A、强臣取弱主而代之;B、弱主诛强臣而自立
宇文护已经经历了一次“主弱臣强”的局面,但在当时,作为宇文氏代表的他,是“弱主”的角色;而如今,赵贵和独孤信相继倒台,宇文氏站稳了脚跟,如今的“弱主”变成了孝闵帝宇文觉,而曾经的“弱主”宇文护,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而今的“强臣”
“弱主”宇文觉身边,突然多了几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大臣,其中的领导人物,叫做李植。这位李植不是别人,正是当初立嗣之争中对着独孤信拔刀怒喝的李远的儿子
李远是关陇集团中地方势力的代表,他的哥哥李贤、弟弟李穆,都是西魏的重臣,尤其是李贤跟宇文泰关系极佳,一度宇文泰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寄养在他家。李远兄弟自称是陇西李氏,号称是李陵的后代(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子,他后来跟匈奴交战失利,被迫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他辩解,还因此惨遭腐刑),但据考证,这个亲也是乱认的,李远跟李陵没啥关系,他们原是鲜卑拓跋家族的一支
李植之所以出来煽风点火,说起来,倒也不是因为他是什么忠臣义士,他的考量很简单——担心权位不稳(见护执政,恐不见容)。“恐”的意思呢,就是有可能会发生,但是还没发生,言下之意是,也有可能不发生;但是,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还没发生的事了,有个“恐”字,也就够了
于是,李植联络了同样有此一“恐”的前朝大员孙恒,然后结交了许多“宫伯”(就是宫廷侍卫,多是贵族子弟充当),接着,到宇文觉身边去放风。在李植、孙恒、已弗凤等人的撺掇下,宇文觉决心动手了——照着李植等人的意见,开始在后宫花园训练武士了,训练的内容——擒拿术
当然,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宇文觉在后花园大练“擒拿术”,宇文护慢慢也知道了,但是,宇文护这个人,是个很温和的人,所以呢,他没有下死手,他只是采取了预防措施,把李植调去当梁州刺史,把孙恒调去当潼州刺史,想着,这么搞,你们总掀不起风浪了吧
结果呢?结果宇文觉不高兴了,得了相思病了,越发觉得李植说的有道理了,于是,见天就琢磨怎么把李植和孙恒给调回来了
对于这种情况,宇文护感到很担心,于是,他前去劝解宇文觉
“天下至亲,不过兄弟。若兄弟自构嫌隙,他人何易可亲?太祖以陛下富于春秋,顾命托臣以后事。臣既情兼家国,实愿竭其股肱。若使陛下亲历万机,威加四海,臣死之日,犹生之年。但恐除臣之后,奸回得逞其欲,非唯不利陛下,亦恐社稷危亡。臣所以勤勤恳恳,干触天威者,但不负太祖之顾托,保安国家之鼎祚尔。不意陛下不照愚臣款诚,忽生疑阻。且臣即为天子兄,复为国家宰辅,知更何求而怀冀望?伏愿陛下有以明臣,无惑谗人之口。
这段话洋洋洒洒那么长,其实表达的意思并不复杂——我跟你,既是兄弟,又是君臣,我还身兼托孤之重,于权于位,我已无他求,现下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辅佐陛下,让陛下成为一代明君。陛下,你要相信我
四个字概括一下宇文护的感情吧——掏心剖腹
据说,宇文护这番话越讲越感动,讲到后来,都快泣不成声了,哭了好久,才算止住了眼泪。实话说,政坛上能竞争奥斯卡的人很多,但是,宇文护此番发言,实在是一番肺腑之言,他要真有异心,也就不会用这么温和的手段处理李植、孙恒之辈,更不会跑过来语重心长的讲这番话了
但是,很可惜,宇文护这番话虽然感动了自己,也感动几千年后的我,但却没有感动一旁静静坐着的宇文觉。宇文觉对宇文护的态度,《周书》用了四个字——“帝犹猜之”
在宇文护对宇文觉说了这番肺腑之言后,宇文觉身边的“宫伯”们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很担心宇文护会突然下手,更担心宇文觉会突然回心转意,所以,为今之计,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了。很快,已弗凤几个就商量停当了,准备借着过两天国宴的机会,把宇文护给办了
没有悬念的是,事情很快泄露了,有个叫张光洛的人告了密,然后,宇文护就找来了贺兰祥、尉迟纲等人,将事情和盘托出。宇文护没有发表意见,但是贺兰祥和尉迟纲等人都表示,这个皇帝要不得了,废了吧
计较已毕,宇文护无奈的出手了,一炷香的功夫,事情搞定了,宫伯们被尉迟纲给逮了,而宇文觉也被贺兰祥监禁在了他的旧宅
然后,宇文护召集了大臣,他很感喟,痛哭流涕,边抽泣边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废弃旧主(略阳公宇文觉),另立新主(宁都公宇文毓)。大臣们当然不敢废话,纷纷表示这是你们家事,你爱怎么着怎么着。于是,宇文护废掉了他政治生涯中第二个皇帝——孝闵帝宇文觉
接下来,就是要处理李植了。宇文护把李远和李植都召回了国都,李远虽有所怀疑,但还是回到了长安。而后,宇文护找来了李远,说:“你儿子在策划一场重大阴谋,不仅要杀我,还要倾覆社稷,我把他交给你,请你自己处理吧。”宇文护的意思,是要对李远网开一面,只要李远依律办事,大义灭亲,宇文护就不会株连到他头上
然后,李远就带着李植回去了,第二天,李远又带着李植回来了……宇文护本以为李远会带着李植的脑袋过来,但是,手下人却通报说,李植活生生的站在李远旁边。宇文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悲凉,为什么上天连饶恕一个人的机会都不给他?为什么李远要不相信他
宇文护给李植准备了个人——宇文觉,他要他们当面对质。当李植看到宇文觉的那一刻,他知道,全完了,他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李远方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他的宝贝儿子昨天晚上对他赌咒发誓说的那些话都是扯淡,宇文护是对的,他不相信宇文护,是犯了多大的错误!李远从凳子上跳起来,哀嚎着说:“果真如此,死一万次都不为过!
然而,还有什么用呢?宇文护已经给了李远一次机会,唯一的一次机会,换到别人绝对不会给的机会,然而,李远自己葬送了。李植是必须死了,而李远呢,也被宇文护逼令自尽了,而且,没人能够反驳宇文护
然而,即便如此,宇文护还是很仁慈,他只是干掉了李远两个较为年长的儿子,留下了那些年幼的儿子;而对于他的弟弟李穆,由于李穆曾经劝过李远,要他早日干掉将来早晚要把家族事业葬送的李植,所以,宇文护网开一面,只是将其削籍为民
一个月后,宇文护干掉了宇文觉,因为,他没的选择
然而,很多事情,当你开了头,就很难再回头了
宇文毓上位了。相比较愣头愣脑的宇文觉,宇文毓要聪明得多,但是,所谓“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宇文护吃够了宇文觉的亏,就对宇文毓老是疑神疑鬼——哪怕这小子听话的不得了,即便他上书归政,宇文毓仍让他处理国家大事。宇文护最担心的一点,就是宇文毓太聪明
相比较愣头青宇文觉,宇文护认为,宇文毓难对付的多,他虽然什么都不说,但是,这比什么都说了更可怕,所以,每天晚上都做噩梦的宇文护,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干掉他人生中的第三个皇帝了
公元560年,宇文毓吃了厨子李安上的一道汤,旋即毒发身亡。于是,宇文护拥立了人生中的第三个皇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
至此,宇文护成为了中国历史屠龙第一人——他一人干掉了三个皇帝,西魏恭帝元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与之同时,他拥立了三个皇帝,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北周武帝宇文邕
排在宇文护身后的,是一系列大咖,包括他的叔父宇文泰在内,刘裕(宋武帝)、宗爱(北魏大宦官)和萧衍(梁武帝),一共四个,并列屠龙榜第二,干掉过两个皇帝;其他如赵高(大家都很熟)、梁冀(东汉著名外戚)等著名权臣,都只干掉过一个皇帝
以此角度而言,宇文护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心狠手辣的权臣。但是,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要我说的话,宇文护大概是中国历史最可怜的权臣。在干掉过两个皇帝以上的人物中,除了宗爱这个没能力的,以及宇文泰这样没必要的,宇文护是唯一有能力称帝但却没有称帝的
宇文护是悲哀的,其实,他何尝不想当个为后世所称颂的顾命大臣呢?但是,又有谁愿意给他机会呢?他拥立的第一个皇帝宇文觉,哪怕在他真情流露,掏心剖腹之时,依然对他满腹狐疑,依然想尽办法要将其除之而后快;他本想饶恕李远一命,但是李远宁愿相信他宝贝儿子的巧言令色,也不愿接受他的宽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干掉了宇文觉之后,宇文护已经没有了回头路,他已经欲当辅政大臣而不能了,他不得不在内心的恐惧中,干掉他拥立的第二个皇帝宇文毓。其实,宇文护干掉宇文毓,与其说是要专权,还不如说是要自保
然而,宇文护错了,以他这样的位置,唯一自保的办法,不是干掉他认为那个对他会有威胁的皇帝,然后拥立一个看似对他服服帖帖的皇帝,而是,他干脆一脚把所有人都踹开,自己当皇帝。然而,宇文护既不敢,也不愿,他虽然早就背上了弑君的恶名,却还不想逾越底线,不想将来在九泉之下,无颜面对当年对他托孤的叔父宇文泰
宇文护拥立了一个他认为会听话的皇帝,从表面上看,这位宇文邕,确实看起来很听话,他既不像宇文觉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宇文毓那样看上去深沉可怕,他只是小心翼翼的,不愿越雷池一步的,好好的侍奉宇文护,以至于宇文护自己都觉得,他找对人了
公元563年正月,侯莫陈崇跟着宇文邕出发去了原州,但是,很莫名的,在某天半夜,宇文邕却单独回到了长安,侯莫陈崇也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然而,侯莫陈崇的悲哀是,强不知以为知,他通过卜卦,算到今年晋公(宇文护)会出事,所以,他暗中对着手下人表示,陛下之所以单独回京,只是因为晋公死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开了。宇文邕当然也知道了,知道之后,他并没有像宇文觉一样,把元老级的侯莫陈崇秘密召过来,玩什么衣带诏,相反,他立即召开了会议,当着众大臣的面,劈头盖脸的训了侯莫陈崇一顿
侯莫陈崇这才知道“祸从口出”的意思,赶紧诚惶诚恐的谢罪。但是,晚了,当天晚上,宇文护率军包围了他家,逼其自尽。当然,自尽之后,宇文护没有声张,依然以正常死亡的方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丧礼
该年二月二十七,宇文邕下了一封诏书,诏书的内容是——宇文护论职务是当朝宰辅,论关系,是我的堂兄,所以,从今往后,所有政府公文,都不能直接书写他的名字
这封诏书要表达的意思,简单说,两个字——避讳。然而,避讳一说,是只有皇帝才有的待遇,宇文邕下达这样的诏书,岂不是将宇文护抬到跟他同等的位置上去?宇文护也知道不妥,接连上书推辞
如此过了多年,宇文护的权势越来越大——他完全掌握了军权,甚至,他的宅邸的戒备,都超过了皇宫;政府所有公文,没有他的署名,就不能生效;他的几个儿子,都是飞扬跋扈,祸害百姓……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宇文邕始终不发一词,更不找其他人来商议,他总是沉默、沉默,再沉默,总是沉默,以至于朝廷内外,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心思
当然,不知道宇文邕的心思的人,还包括宇文护
公元572年三月十四日,距离宇文邕继承皇位,12年过去了,这12年里,宇文邕始终对宇文护不置一词,唯一有所表示的,就是要抬高他的地位。12年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长到足以让宇文护这样内心充满着恐惧的人,彻底放下自己的心防,长到宇文邕终于要有所表示了
就在这一天,宇文护从同州返京,宇文邕在义安殿接见了他,公事处理完毕之后,如往常一样的,宇文邕邀请宇文护进宫去见太后。宇文护经常去见太后,而且,都是以家人之礼相见,他坐在太后的旁边,而作为皇帝的宇文邕,由于只是堂弟,反而站在一旁。这样的情况在12年里发生了无数次,以至于,宇文护对于今天的邀请,没有丝毫戒备
半路上,宇文邕跟往常一样跟宇文护唠起了家常,然后他提到,最近太后喝酒喝得很凶,岁数大了,这么喝怎么得了?我跟她说过很多次,但她从来不听。这次还请老哥代我劝劝太后。然后,宇文邕从兜里掏出了《酒诰》,说,进宫后你就用这个劝说太后。宇文护一口应允
到了。宇文护根据宇文邕的要求,对着太后开始宣读《酒诰》,正在此时,宇文邕如往常一样站到了他的身后,但同往常不一样的是,宇文邕拿出了玉圭,突然猛击宇文护的后脑,宇文护随之倒地。然后,宇文邕命令宦官何泉用御刀将宇文护砍死,然而,何泉似乎也吓破了胆,哆哆嗦嗦举起了刀,眼睛一闭,砍了下去——砍歪了……此时,早就躲藏在内室的宇文直一跳而出,终于结果了宇文护的性命
12年过去了,宇文邕从一个18岁的小青年,变成了30岁的中年,他终于第一次表露了他对宇文护的真实看法——以如此决绝的方式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阴谋。那位跳出来把宇文护一刀砍死的宇文直,是宇文邕的亲弟弟——当然,在参与这次阴谋之前,他更像是宇文护的亲弟弟。然而,像宇文直这样的人物,从来都不会把亲弟弟、亲哥哥这样的身份当回事,他唯一的考量——权位。宇文直之所以从宇文护的“亲弟弟”,突然又变成宇文邕的“真弟弟”,原因很简单,在沌口之败中,他被宇文护免了职,所以,他不爽了,所以,他要改换门庭
同时参与此次阴谋的,还包括宇文神举、王轨、宇文孝伯等人,当然,在事发当日,这些人通通不在现场,与之同时,也通通不知情
这就是宇文邕的作风,他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甚至包括跟他密谋的那些人;当他决定做一件事时,他追求的永远是一击致命的成功率,为此,他有足够的耐心,他甚至可以等上12年
对于此次事件的最大功臣宇文直,一心想要取宇文护而代之的宇文直,宇文邕是怎么处理的呢?答案是,宇文护死后,大冢宰的位置,宇文邕交给了宇文宪。眼见心仪的位置被抢掉,宇文直只能退而求其次,他要求出任大司马,掌握帝国军权,结果宇文邕四两拨千斤,给了他一个大司徒
浮夸的宇文直游走于宇文邕和宇文护之间,如今又想要像当年的李植一样,将“弱主”当成自己操控权柄的棋子,但是,到头来宇文直却发现,真正被当成棋子的,不是宇文邕,而是他自己
宇文邕确实需要宇文直干掉宇文护,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成为大冢宰的宇文宪,是宇文护时代的重臣,他参与了宇文护时代的每项政策,以正常逻辑而言,他理应成为宇文护的殉葬品。但是,宇文护死后,宇文邕却准备继续重用宇文宪——为什么呢?因为在宇文护时代,宇文宪是宇文护和宇文邕的中间人,但凡宇文护想对宇文邕有所表示,总是让宇文宪代为陈奏,然而,每次宇文邕有所反对的时候,宇文宪总是非常耐心的,用委曲婉转的方式,来进行协调和沟通
宇文宪所处的位置,本是最容易拨弄是非的位置,但是,他没有,他总是小心翼翼,所以,宇文邕认为,这是个可靠的人
因而,即便宇文直一直在叫嚣要干掉宇文宪,但是,宇文邕还是不为所动——这是他比傻哥哥宇文觉强得多的地方
公元560年,当宇文毓得知自己中毒,命不久矣之后,他留下了几百字的遗言,他说,自己的儿子还很小,所以,他希望自己弟弟宇文邕能够接掌帝位。宇文护同意了这个意见,但是,宇文护一定想不到,聪明的宇文毓,在临死之前,就给他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宇文邕是宇文毓最宠爱的弟弟,他生性沉默,没人问起,他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慧眼识珠的宇文毓还是看出了宇文邕的不俗,他对这位老弟的评价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要么不说,要么说中)
宇文毓看得很准,他的老弟12年时间没有发表意见,但是,等他想要发表时,却没有人能够去阻止他。而今,宇文毓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这是宇文邕对宇文护第一次发表意见,但也不是最后一次,三年后,他恢复了被他杀掉的宇文护及其儿子们的封号,并将宇文护改葬,赐谥号为“荡”,因而《周书》上宇文护的传记为“晋荡公宇文护传”
以“荡”为谥号的意思有:好内远礼曰荡;好智不好学曰荡;狂而无据曰荡。这里宇文邕的意思,大概是取第三个——狂而无据曰荡。对于宇文护而言,大概这也是个合理的评价了
宇文护其实并不坏,《周书》也说他“性甚宽和”,若非如此,宇文泰也不能托以后事,然而,很不幸,宇文护从一开始,扮演的就是权臣的角色,而他的命运,也跟着这个角色被早早的决定了
政治便是如此,一旦被卷入漩涡,很少有人能从中逃生,宇文护奋力挣扎,然而,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被卷入漩涡的不只是宇文护,同样还有本书的主人公——杨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