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仁孝的文治
公元524年,一个叫杨忠的青年,因为故乡武川镇的沦陷,逃难来到了山东泰山脚下,此时的他,虚岁十八,按照古时的惯例,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杨忠的出身虽谈不上高贵,但也说不上卑微,自从先祖杨元寿归顺北魏、被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以来,他家便世世代代在武川镇戍边,说起来,杨忠也是出身在一个颇有根底的军功贵族家庭
如果一切顺利,杨忠的父亲杨祯,应该会在儿子十七八岁的时候,找人说个媒,给他定门亲,同样娶个门当户对的军人家庭的女人,生几个孩子,然后承袭父亲的职位,继续在武川镇为朝廷戍边
这本该是杨忠的一生
然而,公元523年的变乱,改变了杨忠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迹。这次变乱,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六镇兵变”
在这一年,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举兵发动叛乱。而后,赫连恩、胡琛在高平镇;莫折念生在秦州、南秦州;杜洛周在上谷;鲜于修礼在定州左城(鲜于修礼死后,部将葛荣继承了他的军队);胡琛部将万俟丑奴在秦州;邢杲在青州、北海;韩楼在幽州;纷纷起兵响应。北魏就此天下大乱
杨忠的家乡武川镇是六镇中的一镇,很快就被卷入了战乱之中,于是,杨忠一家开始了流亡。杨忠的父亲杨祯逃去了定州,而后,作为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军人,他就地组织了军队,跟叛民首领鲜于修礼开战,在公元526年,杨祯的军队战败,他自己也随之阵亡;而至于杨忠自己,他很快就跟家人失散了,一路辗转,来到了泰山脚下
在这里,杨忠碰到了一个叫吕苦桃的民间女子
仅从这名字而言,我们也能看出,吕苦桃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人,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家世,但是,作为一个难民,作为一个军人家庭出身的粗犷汉子,他还能有什么可挑的呢?凑合过吧
在这一年,难民杨忠和民女吕苦桃结为夫妇
接下来,这对新婚夫妇所指望的,也就是能过上平淡而清苦的日子了
然而,老天偏要捉弄这对新人,还没等杨忠站稳脚跟,梁朝军队趁着北魏内乱,杀到了泰山脚下,而可怜的杨忠,就这么成为了俘虏
公元524年年底,俘虏杨忠,被南梁军队带去了南方。此时,距离这对小夫妻的新婚,很可能也就是两三个月,而后,夫妻就被迫分离了
在那样的乱世,这样的分离,极有可能成为永别
杨忠在南方待了整整四年,此时他的身份,应该已经是南梁军队中的一个小卒了。在北魏战乱频仍之时,南梁却是一片莺歌燕舞,这几年的生活,于杨忠而言,应该算是难得的悠闲,只是,当他偶尔坐下来,定下心来,他还是不免会想起跟他新婚未几的妻子——他们何时才能再见呢
悠闲的时光就要过去了,作为军人,杨忠的使命,是征战
公元528年底,北魏的北海王元颢,因为北魏都城洛阳发生的种种剧变,无奈之下,南下投奔了南梁王国。梁武帝萧衍,接见了这位政治难民
萧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岳不群式的人物,在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他会让见到他的每个人,都如沐春风,当然,同样也包括元颢。萧衍热烈欢迎了元颢,并册封他为魏王,然而,萧衍并不打算让元颢留在南梁吃白饭,他决定让元颢立即北上,去建立他的王国
当然,元颢有软资本——他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而如今的北魏皇帝元子攸,同样也是拓跋弘的孙子;但是,他还缺乏硬资本——要北上开疆辟土,他还需要一支军队
一脸微笑的萧衍,给元颢提供了硬资本,给了他一支军队,而后,元颢便带着这支军队,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在南梁待了四年的杨忠,正是这支军队的一员
这是军人家庭出身的杨忠,第一次参加战争
次年四月,元颢的这支军队抵达了铚城(铚城是如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已是北魏境内),然后,很悲催的,他们遭到了鄙视
当时上党王元天穆,负担着阻击南梁军的职责,但是,彼时的北魏,正是一片大乱之际,天下纷纷扰扰,所要对付的敌手,又岂是南梁一家?除了元颢的这支军队,元天穆另外要对付的,是上年发动叛乱的邢杲
于是,元天穆开了个会,会议的议题是——乱军那么多,先打谁?大家众口一词——邢杲。只有一个叫薛琡的人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元颢这小子,毕竟是皇室宗亲,牌头硬,牛逼响,不可预测性高,不如先干他
感谢薛同志的认可,但是,只有你一个人认可,又有啥用呢
元天穆综合各方意见,做出了决断——率军东下,去青州(今山东益都),打邢杲;至于元颢?料理完了邢杲再说
论牌头,论名气,元颢当然是秒杀邢杲——邢杲不过只是个小地主,他手里的,也不过是些当地流民;但是,很可惜,在最关键的地方,邢杲秒杀了元颢,那就是,军队的数量。邢杲起事一年不到,手里的人马,已有十万之众,而得到了南梁鼎力支持的元颢,手里头,却只有七千…
七千对十万?这笔账白痴都会算,更何况是老奸巨猾的元天穆
七千士兵?建立王国?这就是萧衍的算盘。这位面带微笑的岳不群,做出了一次极为奸猾的投资,他不愿意为元颢投下重注,以免血本无归,他要等等看,如果元颢上来就倒霉,那就让他倒霉吧,如果元颢侥幸干出了点什么,他同样还可以继续加码
元颢当然知道萧衍的想法,但是,人在矮檐下,谁能不低头呢
当然,元颢也不必太过窝火,虽然七千人的军队确实不够看,但是,如果主帅是陈庆之呢?那就足够山崩地裂了
这位陈庆之,时年四十六岁,此时的他,才刚刚崭露头角,以他这种级别的名将而言,这个岁数才出头,确实晚了点。然而,那毕竟是个看人先看出身的年代,寒门子弟陈庆之又如何指望年少成名呢
四十六岁的陈庆之,截至目前参加了两场战事,但是,对一个注定要成为传奇的将领而言,两场也就够了——第一场战事,陈庆之创造了两千击溃两万的神话(该年陈庆之四十二岁);而第二场战事,陈庆之先用200人袭营,大破北魏先头部队,后在受到前后夹击的情况下,以劣势兵力连破北魏十三座营垒,杀伤无算,涡水为之不流
然而,真正让陈庆之奠定江湖地位的,还是此次北伐
趁着元天穆东征邢杲,陈庆之率军继续北上,很快攻克了荣城,抵达了梁国(今河南商丘)。驻守在此的,是北魏都督丘大千,眼见大敌当前,他没有丝毫懈怠,连修9座营垒,意图阻挡南梁军北上。然而,一天时间都不到,陈庆之就攻克了三座营垒,丘大千眼见对手骁勇至此,瞬间丧失了斗志,选择投降
这是因为丘大千人太少吗?No,他手里有7万人马
夺下梁国后,元颢似乎已经心满意足,于是,趁着局势有利,他决定举行登基大典。说是登基大典,其实仪式粗糙的很——好吧,换个词,简约的很;元颢登上了城中的一座高台,烧了点柴,然后,借着袅袅升起的青烟,元颢祷告天地,祭拜天神,然后——仪式结束了…
登基大典之所以如此简约,是因为,元颢认为,有简约的就不错了…
然而,陈庆之并不认为这是北伐的终点。北伐军继续前进,抵达考城,在这里,陈庆之遇到了元晖业所率的两万禁卫军,然后就是一场大战,结果没有任何一丝悬念——陈庆之大胜,元晖业大败,甚至,大败的元晖业还成了俘虏
北伐军势如破竹,北魏政府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对不起颢哥,我们错了,不该鄙视你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北魏政府开始紧急调军,拱卫中央,五月六日,北魏任命杨昱镇守荥阳,尔朱世隆镇守虎牢,尔朱世承镇守崿坂,咔咔咔,瞬时之间,就在洛阳东侧连设三道关卡;五月十四日,北魏政府宣布戒严
紧接着,陈庆之开始西进,然后在荥阳碰到了杨昱,而杨昱手里的人马是——七万……战事结果如何呢?赢了?很不幸,输了!七千对七万,输了是正常,赢了才不正常。当然,这是陈庆之军事生涯中,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所吃的唯一一场败仗
武的不行,那就来文的,元颢派人去招降杨昱。结果更没悬念,打了胜仗还投降,这是怂包,杨昱是条汉子,所以他说——滚蛋
武的不行,文的也不行,但是,眼下的情况是——不行也得行
就在北伐军遇挫的当口,那边刚刚料理完了邢杲的元天穆已经拍马赶到,然后,“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五千,骑将鲁安领夏州步骑九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骑一万,据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
北伐军慌了——很正常,但是,陈庆之没慌——也很正常。陈庆之非但没慌,他还淡定自若的下了马,喂了草,而后慷慨激昂的发表了演讲
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一句话,北伐以来,我们跟北魏这帮家伙梁子结的很深,根本化不开,此次作战,要么胜,要么败,没有中间路线
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七千对三十多万,兵力绝对劣势,只有抱着必死的决心,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跟对方骑兵打平原野战,没戏,唯一的机会,趁着对方大部没到,提前破城。这当口没什么别的可想了,拼了!
军力对比是——七千对三十万;形势是——绝境;办法是——死中求生;接下来——攻城!在鼓声震天之下,北伐军全员出动,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瞬时之间,城墙上黑压压一片,都是奋勇攀援的南梁士卒
场面很震撼,效果很霸道,在五月二十二日,距离大军从考城开拔五天后,北伐军攻克了荥阳,生擒了杨昱
这次攻城,是一次“惨烈”的攻坚战,北伐军损失“惨重”,一共死了……五百人,为历次战事之“最”。北伐将士很愤怒,在攻取荥阳后,有三百个士卒跪在元颢面前,说道:“我们自从出兵以来,挺进三千华里,没有损失一根箭,可是,就在昨天,我们一下子损失了五百个弟兄,为了祭奠死难弟兄的亡灵,我们请求陛下将杨昱交给我们处置。
元颢装腔作势了一番,大谈梁武帝萧衍是如何善待忠臣的,而这位杨昱又是如何忠义的,最后他说——除了杨昱,其他人你们想怎么办怎么办
北伐士卒一哄而下,迅速带来了三十七位北魏将领,然后一个个剥皮抽骨,挖心剜肝,接着,就着烈酒,将其吞咽而下
杨昱是忠臣,元颢说得对,但是,那三十七位将领,难道又是奸臣
当然,危机并没有结束。元天穆很快来了,而后,陈庆之派出了三千骑兵,背城迎敌,结果?结果是,元天穆被杀了个片甲不留,匆匆逃命,连带那位名字拗口的尔朱吐没儿,也一并跟着元天穆逃了出去…
这是一场逃亡接力赛。继元天穆和尔朱吐没儿之后,尔朱世隆也跟着一块逃命了。此公听说陈庆之前来攻打虎牢,便吓得屎尿横流,自知不免之下,便也不顾国纪军法,跟在元天穆屁股后头,一块当了长腿将军
尔朱世隆逃得对吗?很对。因为,有个没逃或者说没来得及逃的倒霉鬼,叫做辛纂的,就被北伐军给活捉了
三道关隘,瞬间被破两座,守将一个被活捉,一个被吓跑,洛阳的北魏皇帝元子攸,可是吓了个灵魂出窍,当时就准备要逃
要逃,这是对的,但是逃哪去呢?对不起,元子攸陛下还没想好,好吧,还没来得及想好——大家讨论一下啊!愣着干啥
于是有人发言,说不如逃到长安去
中书舍人高道穆表示反对,说长安破成那样了,去那干啥?元颢就这么几号人,就杀过来了,说到底,还不是我们的将领废物?陛下不如亲率禁卫军,招募洛阳死士,跟元颢在城下决战。当然,陛下万乘之躯,如果觉得没有万全的把握,不如先渡黄河北上,避避风头,让元天穆和尔朱荣领军前来,少则十天,多则半月,必破元颢。陛下觉得如何
元子攸这下想好了,高爱卿所言极是,非常好,就这么办
怎么办呢?御驾亲征,跟元颢在城下PK?开什么国际玩笑?先逃啊
五月二十三日,元子攸出京,渡河,当晚抵达河内郡南郊,然后,借着烛火,让高道穆起草安民告示,写了几十份,遍发四方,告诉老百姓及各路贵族,陛下没有“逃”,好着呢!大家稍安毋躁。次日,元子攸进驻河内郡
陛下好不好,元子攸自个说了可不算,大佬们自己长眼睛,能看懂。于是,就在元子攸抵达河内郡的当天,迎接元颢的就来了,临津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封存了国库,领着文武百官,出动了法驾(皇帝专用仪仗队),前往恭迎大架
五月二十五日,元颢进了洛阳城,而后大赦天下
当然,进洛阳城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保洛阳城
元天穆又来了,他先攻克了大梁,然后派了前锋费穆,带着两万人,去收复虎牢。然后咧,元天穆同志就跟旁边的温子升商量了,说你是打算去洛阳?还是跟我去黄河以北?温子升听了个莫名其妙,转念一想,明白了,你小子合着让费穆送死去的?温子升不同意,扯了一堆,总之就是元颢是纸老虎,不经打,只要阁下愿意进兵,一定能成就大事…
元天穆表示,温同志,你说的有道理,我表示口头赞同。口头赞同之后,元天穆还是带着他的人马北渡黄河去了…
(元颢是纸老虎?敢情你没去试过,靠!
这就苦了费穆咯。这哥们正在虎牢打得起劲呢,眼看一时三刻就能搞定了,正在此时,听说长官元天穆开溜了,当即气了个七窍生烟,他娘的,敢卖我!与其让长官卖了,不如自己卖了自己!当即投降了陈庆之
于是北伐军乘胜追击,连克大梁(刚元天穆攻下的)、梁国(前不久部将侯喧丢掉的),重新稳住了局面
至此,北伐军七千人,从铚城出发,一路奔袭,大小四十七战,无战不克,攻取三十二城,最后,居然还能在洛阳立足
因为此战,陈庆之同志,正式登上了中国战将传奇榜,排名?第一!当然是第一,至少我认为是第一
而我们的流浪汉杨忠,很有幸参加了这次北伐,成为了传奇中的一员,作为军事生涯的起点,实在是再美妙也不过了。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