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战争Ⅴ——折腾的代价
该年七月,著名潮男宇文述同志,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给杨广提出了一个让他坠入深渊万劫不复的建议——巡幸江都
有没有人劝谏呢?有。有哪些呢
右候卫大将军酒泉赵才劝谏:“而今百姓疲敝,府库空虚,盗贼风气,政令不行,所以请陛下返还京师,以安社稷。
杨广的态度是“大怒”,当即把赵才打入了大佬,过了个把月,他的心情勉强平复之后,才把赵才给放出来
赵才这已经算是走运的了,有不走运的
建节尉任宗也上书极力劝谏,结果下场是——在朝堂上被杖杀
奉信郎崔民象也因为起义军风起云涌,在建国门上表劝谏;结果惹来了杨广的滔天之怒,当即将其摘除了顶戴花翎,而后处死
杨广抵达汜水后,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求返还西京,结果杨广将其斩首,随后不管不顾的继续前行
到梁郡后,有人拦了御驾,上书劝谏:“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杨广的反应一如既往——斩
…
一句话,朕意已决,有敢上书切谏者,立斩不赦
于是,尽管大臣们几乎没几个愿意去的
朝臣皆不欲行,说明他们也明白,这个时候做这种选择,与自杀无异,只是不敢再说而已。于是,为什么巡行江都会让杨广万劫不复呢
其实,问题需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是离开长安,二是巡行江都
长安或者说关中有多重要?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就知道了
东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最终统一天下的却是秦国。秦国为什么获胜?原因很多,但最关键一条,是因为他们占据关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他因素,人才啊,治政啊,军事啊之类的,在五百年的时间里总是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总有一段时间,某个国家做的好一些,而其他一些国家做的坏一些,但是,一段时间的好,一段时间的坏,却不能根本性打破战略平衡,这也是这段分裂期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关键原因。什么东西是不会因为时间变化的呢?只有一条,地理条件
因此,在东周列国时代,真正决定了大一统结局的,是地理条件。关中的地理条件优越在什么地方呢?四个字,易守难攻;两个字——稳固。这个优越性,如果说在短时间内无法体现出威力的话,那么,在五百年的时间里,就足以让秦国这个后方最稳固的诸侯国积累起足够的优势,最终一统天下
秦朝历经两代而亡,接下来进行的是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简单说,就是刘邦不停的在输,每次都输得只剩几人几骑仓惶亡命;而项羽不停的在赢,每次都把刘邦弄得东奔西逃狼狈不堪。然而,奇妙的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停在输的刘邦打败了不停在赢的项羽,以至于项羽临死的时候,都非常的想不通,为什么他这么能战,却要输给刘邦,他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后人分析楚汉之争的胜负,多是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着手的,连刘邦本人也是如此,他称帝后,跟大功臣们谈论他之所以赢项羽之所以输时,就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他说萧何、张良和韩信都是当世人杰,能为他所用,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是他能赢的关键
但是要我说的话,刘邦说的诚然不错,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占据了关中。在楚汉之争胶着于荥阳时,刘邦的大后方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骚扰,而项羽的大后方彭城,却面临着彭越神出鬼没的窜扰,正因为这一点,刘邦能够屡败屡战,屡屡东山再起,而项羽则赢得起,输不起
以后我们还会发现,唐朝李渊李世民父子之所以能在隋末群豪中脱颖而出,最关键的原因,也是他们先下手为强,占据了关中
秦国在东周列国中脱颖而出,刘邦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战胜项羽,李渊李世民削平隋末群雄,这些都表明了关中在“争胜”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当日杨玄感叛乱时,李密在他的中策里就谈论到了“如果要打持久战,必须先取关中”的看法。实际上,关中的意义,远非“争胜”而已,还有“避败”的效果
关中为什么能避败呢?道理很简单,它背靠的是陇蜀,就算你保不住关中,起码也有背后的陇蜀可做战略后方,你永远会有后路
关中的“避败”作用,在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黄巢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流寇,这个最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是活动范围大,先后两渡黄河、四渡长江;二是坚持时间长,足足坚持了十年时间;但最重要一条,还是他攻入了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然而,牛逼霸道如此的黄巢,最终还是不免失败的结局,为什么呢?是因为对手太强吗?当然不是,黄巢的对手,是唐僖宗,而唐僖宗的能耐,从他的谥号中就可窥见一二——僖。“僖”是什么意思呢?表面上看,是喜乐的意思,实际他一点都不喜乐,他只活了二十七岁,生命中经历了多次政治危机,有过几番颠沛流离。我觉着,这个“僖”更多是“嬉”的谐音
用“嬉”来概括唐僖宗,是比较合适的,他即位时年仅十二岁,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也很喜欢游乐,从斗鸡到赌鹅,从骑射、剑槊、法算,到音乐、围棋、赌博,能玩的东西,他统统擅长。当然,他最擅长最喜欢的还是马球,他在出逃长安之前,甚至用打马球赌输赢的方式决定剑南和山南道节度使的人选,他也曾对大臣自负的表示,如果进士科有击球考试,他应该能拿个状元
这样一个孩子一样的皇帝,能有多强呢?但是,黄巢为什么还是输呢?因为唐僖宗虽然丢掉了长安,但他却躲进了川中;又因为黄巢没有赶尽杀绝,所以他能在川中号令全国,进行有组织有力量的反扑
因此,黄巢虽然令大唐陷于崩溃的边缘,但是,一个“关中”的“避败”效果却让唐僖宗这样的孩子勉强撑住了社稷江山
当然,退入川中东山再起的唐朝皇帝不只是唐僖宗,他那位大名鼎鼎的前辈唐玄宗同志,就在安史之乱中干过同样的事情,而且,唐玄宗也同样杀了回来
因此,关中进可攻退可守,甚至丢掉之后还有后路可退,这无疑是兵家重镇,在政治风暴最激烈的时刻,是各股政治势力争相据为己有的要地,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杨广同志却贸贸然离开长安,岂不是在自取灭亡
而江都呢?江都能用来“争胜”吗?不能。能用来“避败”吗?还是不能。这不过是一个旅游胜地罢了,却并不是战略要地,在这样的时候来到这样的地方,岂不是在自取灭亡
杨广此次东巡江都,跟他前番北巡雁门,情况如出一辙,他是在自寻死路。当然,这次为他掘墓的人,是他的好亲家宇文述
当然,宇文述掘完了墓之后,并没有陪葬,在该年十月,宇文述就病逝了。宇文述留下了三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士及和宇文智及。以后我们就知道,在为杨广挖坟掘墓这一点上,宇文家族是子承了父业的。
杨广自杀记Ⅲ——顺臣的“顺
下一个表演的是虞世基
虞世基也是大业初年选曹七贵之一,我们要来介绍一下此人
虞世基本人不是北方贵族出身,他是南朝人,陈朝灭亡之后,他甚至还过了一段时间怏怏不平的苦日子,要靠教书来养家糊口。但是,在七贵当中,如果宇文述的受宠程度认第一,那敢认第二的就只有虞世基了
虞世基为什么受宠呢?大概两个理由
一、此人文才非常好,早年还有人将其比作潘、陆(西晋时的大文学家,潘是潘岳,陆是陆机(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大家都知道,杨广是个文艺青年,甚至说是文学发烧友,平时就爱舞个文弄个墨,北朝的那些大老粗们跟他都不对盘,他就喜欢跟南朝那些文人雅士混一块——文才极佳的虞世基自是很对胃口
虞世基还不单是文才好,他最强的其实是他的记忆力
《射雕英雄传》里黄蓉的母亲叫冯衡,传说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因为这个本事,还把周伯通给耍了,把《九阴真经》骗到了手。当然,一定会有人说这是金庸的艺术夸张,世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物?我要说,有,真有,这位虞世基就是这号人物,甚至,某种程度上说,他比冯衡还厉害
据说,杨广这个皇帝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谨慎——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一口鲜血喷书上了,杨广还谨慎?这年头还有疯子吗?同志们,我很严肃的说,杨广确实谨慎,他的疯狂和他的谨慎并不矛盾,他是谨慎之后再疯狂。两个例子
一是杨广对于授官特别审慎,《资治通鉴》说:“帝颇惜名位,群臣当进职者,多令兼假而已;虽有阙员,留而不补。”也就是说,杨广一朝,很多大臣要升迁,杨广就舍不得,喜欢让他们“兼职”或者“代职”;要是有职位出了缺,杨广也更多是让这个职位缺着,也不让人补上。怎么样?谨慎了吧
二是杨广很少在朝会的时候做决定,每次都是散朝之后,才把虞世基叫过去,侃侃而谈对一些事情的意见
同志们,隋朝是个大帝国,每天的奏折,少说也有上百条,而杨广呢,又是个文艺青年,估计思维也蛮跳跃,都是想到哪就说哪,要搁一般人,听杨广这么山南海北的一通胡侃之后,脑袋就要炸了,更甭说别的了。但是,虞世基就厉害,他非但要听,他还要在听了之后,把杨广的意见记到脑子里,回来后就要拟旨。据说,每天虞世基回来都要写个上百页的条呈,详细复述杨广的意见,而且,从来没有遗漏,也没有错误
大家想吧,虞世基这脑子是什么做的?冯衡背《九阴真经》够厉害了吧,但是,那玩意死的,说白了冯衡也就是个复读机;但是,虞世基不一样,杨广是活的,思维是跳动的,要把他的意见记下来还要整理出来,这是什么难度?所以我说,冯衡这样的人,不是金庸老爷子在夸张,真有这样的,比她厉害的也有,我们的虞世基不就比冯衡还厉害吗
当然,光靠有才也是不够的,当官嘛,本事是其次,做人是主要,虞世基的最大能耐,就是他会当官,尤其会当杨广身边的官
所以,第二个理由,虞世基会当官
当官,尤其当皇帝身边的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答案是,能把皇帝摸透
同志们,杨广是个怎样的皇帝?大家看我介绍了那么多,能够真的说把他看明白吗?能吗?不能吧?相比较父亲杨坚,杨广要难懂得多,复杂得多。杨广这个人,大部分时候,都是疯子,一般而言,疯子通常都比较冲动,喜欢凭着一时情绪做决定,但是,偏偏杨广是个谨慎的疯子,他一点都不冲动,他做什么事情都三思而后行,然后,考虑妥当之后,再去撒疯……大家想想,杨广这还叫正常人吗?精神分裂吧
杨广这样的人,要把他摸透,难度真不比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低多少,但是,虞世基就行。虞世基这个人,平时不怎么说话,情绪也不外露,看着闷闷的,但是,但凡杨广找他,问他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虞世基一准儿说得让杨广心花怒放——原因是,杨广想怎么办,虞世基早猜透了。由于虞世基总能够提前知道杨广的意思,总能够让杨广高兴,所以,杨广想不宠他都难。《隋史》说:世基貌沉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
所谓选曹七贵,实际就是相当于现如今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大佬,管人事的,正常讲呢,吏部尚书牛弘正经是管这个的,但是,真正的人事大权不在牛弘手里,在谁手里呢?在虞世基手里。《资治通鉴》说:虽七人同在坐,然与夺之笔,虞世基独专之,受纳贿赂,多者超越等伦,无者注色而已。这叫什么?这就叫鸠占鹊巢啊,但是牛弘有辙吗?谁让虞世基受宠呢
得宠的宇文述贪敛无度,那么同样得宠的虞世基是什么情况呢
虞世基呢,本来其实是个清纯好青年,孝顺娃,《隋史》记载了他母亲去世时的情景:俄迁内史侍郎,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帝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看得出虞世基不是演的,是真孝顺,母亲死了是真伤感
但是,真当了大官之后,人变了,什么都来了,《隋书》又说: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惑之,恣其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表面上看,是后妻在胡闹,实际上,虞世基自己要没那意思,后妻也闹不起来
当然了,虞世基这个人,本质上跟宇文述不太一样,他早年其实还是有些气节的,只是,在杨广手下,在隋末政治的大染缸里,他个性中的另一面被放大了而已。在杨广出巡江都时,虞世基也有过良心发现的时候,他跟杨广建议,发兵屯洛口仓(当时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均存于此地),以防万一,结果杨广什么反应呢?帝曰:“卿是书生,定犹恇怯。”杨广表示,读书人果然要胆小一点,虞世基一听皇帝这么说,也就不敢再废话了
《隋书》表示:于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止,又以高颎、张衡等大臣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遂唯诺取容,不敢忤意,为时人所讥
如果只是唯唯诺诺,那虞世基只能说无胆,还不能说有害,然而,政治上有时候就是如此,走不了中间路线,不能含含糊糊,必须表态。虞世基目前就处在一个必须表态的位置上,他是怎么表态的呢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虞世基因为瞅准了杨广不爱听起义军的事儿,所以,大凡有此类奏报,虞世基都是瞎报,每次都说即将搞定。结果咧,杨广同志还真是能自我安慰,但凡有人不是这个口径,就会被杨广一顿臭揍,于是乎,起义军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了。
杨广是只鸵鸟,他不敢面对现实,他在自我麻痹,他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身边的近臣。虞世基这种臣子,我们很难说他是“奸臣”,因为他确实没有主观意愿要祸乱朝政,但是,他也跟“直臣”不沾边,因为他胆小,惜命,他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儿,他只是介于“奸臣”和“直臣”之间,他是个“顺臣”
所谓“顺臣”,就是说他没有自己的原则,他发表的所有意见,都是先斟酌一番,弄清楚皇帝的意愿,而后投其所好。如果说亡国或者兴国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话,那么“顺臣”的角色,则是催化剂,他们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结果,他们只是推动化学反应的进程。在优秀的君主身边,“顺臣”或者会推动兴国的过程,而在昏庸的君主身边,“顺臣”同样也会推动亡国的过程;兴国亦或是亡国,并不是“顺臣”决定的,而恰恰是君主本人决定的
虞世基就是这枚催化剂,他没有灭亡大隋的意愿,他只是顺着皇帝的意思办事,他的恶,他的善,归根结底,都是皇帝赋予的
当然,虞世基的推动作用还不只是如此
杨义臣我们以后会讲到,隋末平叛的大将,在张须陀死后,他看起来是少有能够挑大梁的,但是,在杨义臣屡战屡捷之际,朝廷是怎么对他的呢
刚开始,杨义臣捷报频传时,杨广还感叹一下:“我一开始还没听说,想不到盗贼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杨义臣搞定的盗贼咋这么多呢?
结果虞世基就表态了:“这些小贼虽然不少,但是不需要担心,搞定是必须的。倒是杨义臣这家伙,手握如此雄兵,而且久在京外,好像不合适吧?
杨广当即“恍然大悟”:“爱卿说的有道理。
于是乎,杨义臣同志就在连战连捷之际,被削夺了兵权,结果嘛…
杨广的感叹,说明了他其实内心深处,未必不知道局势的严重性,杨义臣的上表只是触动了他而已,但是,“触动”和“改变”毕竟是两码事。具有鸵鸟心态的人,经常会有伤怀之态,但在伤怀感喟之后,他们还会故态复萌,不要指望他们会被一时的情感冲击所改变
有人说我这么说有证据吗?凭什么认为杨广不会突然良心发现呢?请看接下来一个不怕死的臣子韦云起的遭遇
韦云起当时上疏弹劾朝内的重臣,说虞世基和裴蕴(也是七贵之一),都是国家的宰辅,职责不轻,结果现在盗贼祸乱四方,这两个家伙却不奏报给皇上。盗贼数量明明很多,却每次都说不多;陛下听说不多,发兵就不多;发兵不多,彼众我寡,作战就不能胜利;作战失利之后,盗贼就越来越多;恶性循环。所以,恳请陛下将这两位奸佞重加治罪
还没等杨广有所反应呢,底下的大佬跟班,有个叫郑善果的就反咬一口了,说韦云起这家伙,分明是诋毁名臣,说的都是假话,毁谤朝政,以此求名
结果,韦云起就鸡蛋碰了石头,当即被贬了官…
瞧,韦云起想要揭穿皇帝的新衣,但是杨广接受吗?杨广不接受嘛!杨广需要的是什么?不是触动他的灵魂,而是麻痹他的心智
虞世基是懂杨广的,他知道杨广感叹归感叹,但是,该回避还是会回避,于是果断满足了杨广要麻痹自己的需求,极言“盗贼虽多,不足为虑”
然而,可悲的是,虞世基在展示了他“顺臣”的一面后,并没有点到为止,他做出了一个真正毁灭性的提议——收缴杨义臣的兵权。很难说清楚虞世基的这个提议是杨广本人的意思,还是虞世基的意思,但是,不管是谁的意思,这个提议都是彻底改变了河北的政治局势,它为窦建德的壮大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