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情对对碰

(3)真情对对碰 大家都认识这个董卓吧
他是凉州人,不但四肢发达,勇武有力,而且还能在马上左右驰射,箭法准得要命。他虽然长得很野蛮,但智商却一点儿不低,在西凉那里很会混。那个地方是很多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他居然能把那些少数民族变成他的人。那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都把他当成带头大哥,时不时赶着牛羊过来送给他。他很有心计,知道光靠这几个地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是成不了气候的,因此又找了个机会当上公务员,从军司马做起,很快就成州刺史、太守,最后当上了中郎将
这家伙混世界的水平很高,但打仗的水平却很差。在讨伐黄巾军时,由于卢植被宦官集团拿下,他曾替代卢植去当前线指挥官,在跟张角对垒时,居然被已经给卢植困得要死的张角打得大败,把刚到手的中郎将丢了。后来(即中平二年),韩遂又起来闹事。大家觉得董卓是那边的人,熟悉那里的情况,因此就又任命董卓为中郎将,跟张温一起去对付韩遂和边章
那时张温是司空,拜车骑将军,董卓也被提拔为破虏将军,跟“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这几个人虽然都头顶着将军的帽子,其实军事能力都是半桶水
张温那时手下的部队有十多万,在美阳驻扎。韩遂的部队也开到美阳。双方在那里接触了一次,结果政府打了个败仗。到了十一月,董卓跟鲍鸿等联合起来,向边章和韩遂开战,终于把这两个造反人士打得大败,给张温捡回一个面子。边章和韩遂狂奔到榆中
张温很高兴,命令周慎带着三万人追击韩遂和边章,一定要再次把他们打败一次
本来,这个胜利是不难取得的,可周慎实在是个不宜当战场指挥官的人。他自己没有什么水平,却又听不进有水平的人的建议。当时,他的手下有个猛人,这个猛人后来也踏踏实实地牛了好几年。这个牛人就是孙坚。孙坚当时是他的司马——也就是负责军事的参谋人员。他建议周慎派他带一万人过去截断敌人的粮道。只要把敌人的这条生命线搞定了,他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他们就必然得退回老家当缩头乌龟。那时各部再合兵一处,把他们直接往死里打。这个建议绝对是好建议,是可以取得彻底胜利的建议
可周慎却看不出
他听了孙坚的建议之后,觉得孙坚也太天真了吧?韩遂他们是一群天天打仗的人啊。他们难道不知道粮道的重要性——你小子都知道,凭什么他们不知道?他们既然知道了,你能成功么?还是脚踏实地去战斗吧,别老想投机取巧了。于是下令大军把敌人全面包围,然后猛攻
韩遂他们真的知道粮道的重要性。他们很快地分兵出去,反而将周慎部队的粮道截断
周慎接到情报后,士兵们还没有发慌,他就先乱套了,紧急下令突围,而且要求大家放下包袱,轻装狂奔,最后所有的军用物资也全部丢下,成了韩遂、边章的战利品
张温接到败报后,觉得还是用董卓好,于是又叫董卓带三万部队去跟韩遂他们玩
董卓这次虽然没有被截断粮道,可自带的粮食数量不多,他又不敢速战速决,硬是在那里跟敌人遥遥相对,看谁比谁有耐力。董卓肯定是有耐力的,可士兵们却没有了。因为过不了几天,后勤部门就要宣布断炊了
董卓知道,没有粮草肯定要被敌人消灭光。他的军事能力跟周慎差不多,但心理素质却比老周强悍得多。他并没有向周慎学习,一听说断炊就叫大家毫无秩序地乱跑,而是玩儿了个小诡计。他先划定撤军线路,然后在准备渡过的河里筑起堤堰,对外说是要捕鱼,改善子弟兵们的生活。最后,他利用堤堰作掩护,带着部队悄悄地退了下来
敌人不久就发现董卓夹着尾巴逃跑了,就发疯追击。哪知,董卓很缺德,他在自己的部队过河之后,就把堤堰决开,河里的水已深得要命。那些追兵跑到河边时,只得猛地刹车,不能再前进一步
这一次,董卓没有取得一点儿成绩,但他却嚣张得很,就是不把张温当一回事。当张温用皇帝的诏书通知他过来再部署工作时,他硬是拖着时间没有去,而且根本不说明理由
张温很生气,当场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可董卓却一点儿不在乎,好像张温批评的是别人,跟他没有一点儿关系。有时,他也争辩几句,口气硬得像花岗岩
当时孙坚也在场,看到董卓这个态度,心里也很生气,就在张温的耳朵旁边讲了几句悄悄话,建议当场把董卓干掉。如果孙坚的这个建议得到采纳,以后的历史必定改写
可张温到底不是一个有改写历史气魄的人物。他摇摇头,说:不能这么做啊。董卓在这一带很有威望,咱要是杀了他,以后找个向导都难。哪还能打什么胜仗?现在咱还得依靠他
孙坚说:你现在统率着大军,哪还用依靠这个董卓?孙坚接着列举了董卓的三大罪状,每个罪状都可以判董卓死刑
张温虽然也知道董卓该杀,但心肠就是硬不起来,觉得现在杀董卓就是不对时机。他叫孙坚先回去,这事以后再说
不久,朝廷把张温调回去了
而韩遂和边章又发生了一场火并事件,韩遂把长期与他合作的边章干掉,联合马腾出来闹事,让王国当他们的带头大哥,并包围了陈仓
朝廷便派左将军皇甫嵩带兵出征。董卓又被提拔为前将军,接受皇甫嵩的指挥
董卓刚得到提拔,心情很好,觉得不好好表现一下,实在对不起刚拿到手里的那个公章,就说:咱这次的任务是救陈仓,现在咱赶快前进,去救陈仓。他以为王国是乌合之众,大家只要杀上去,就完全可以把他们一锤砸烂
如果按董卓的这个建议,再加上皇甫嵩的军事能力,估计也可能成功。但皇甫嵩却高明多了,他想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他当场否决了董卓的意见,说:靠拼着牛力去取得胜利,不如不用打仗就大获全胜。陈仓虽然很小,但城防工事的质量却很过硬。王国的兵马虽然强悍,但一时也不会攻进去。他们这么进攻,过不了多久就会累死累活,全面疲软下去。那时,咱全力进攻,砍他们的脑袋就跟砍豆腐一样容易。现在一点儿不用急
于是,就在那里等。王国继续攻。攻了八十多天,广大指战员们最后都叫苦叫累起来。王国一看,全军指战员除了他还很有活力之外,别的人都已经疲劳得只想睡大觉,而陈仓的城墙还是原来的老样子,知道这么打下去,就跟牛耕田一样——结果只有牛死没有田坏——便下令撤了
皇甫嵩在这个看到敌人收拾攻城工具退回去的时刻,立即下令追击
这时,董卓又出来说话。他上次提建议时,看到皇甫嵩搬出孙子那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这时也把兵法挂在嘴头儿,说:老大,不可追击啊。兵法说“穷寇莫追”,你难道真的忘记了?你可以忘记,但我不会忘记。现在我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醒你,请你按兵法上讲的办事啊
皇甫嵩说:你这话好像很对。但你要弄清什么是穷寇。现在他们急于逃回去,个个抢着道路狂奔,跟一群赶街的群众没什么差别,哪是什么“穷寇”?咱们冲上去,就可以随便砍他们了。他知道董卓就那个水平,所以一来就不对他抱什么希望,只是自己带着部队追杀上去,而让董卓跟在屁股后面
结果皇甫嵩追着王国的部队一路砍杀,没有碰到什么强硬的抵抗,大获全胜,取得斩首一万多人的成绩。如果是别人,对皇甫嵩的这次战斗肯定佩服得要命,可董卓看到自己跟人家的能力差距这么大,心里就恨了起来,把皇甫嵩当成自己的仇人看待
最倒霉的是那个王国,打了败仗之后,韩遂和马腾他们就翻脸不认人,当场把他从盟主座位上赶了下来。于是,这群原来很会折腾的叛军,也开始了自相残杀的活动,把造反事业推向了低潮
韩遂他们的事业进入低潮,但董卓的事业却得到很大的发展
本来,大家都知道董卓的人品绝对巨坏,只是想利用他来对付西凉的那些叛军,等那些叛军的事业已经下滑的时候,就想拿下他的兵权。刘宏曾下文把他上调中央任少府。可董卓却聪明得很。他知道当少府是大大地提拔了,可那只是级别上的提拔,身边除了一群工作人员外,连个带刀的警卫人员都没有,哪比他现在当这个前将军?于是,他马上就编了几个理由,拒绝了刘宏的提拔
刘宏虽然不是好皇帝,但智商绝对不低,对董卓一直不放心。他在重病的时候,仍然记得这个坏家伙,又任董卓为并州牧,命令他把所有军队交给皇甫嵩。这家伙的身体病了,但思想系统没有病,还知道皇甫嵩是个人才,让他来对付董卓,估计董卓就没有搞头了。董卓的军事能力搞不过皇甫嵩,如果放在战场上,恐怕大家一交手,董卓能逃出去活下来,就已经命大了。可在内部搞阶级斗争,跟自己人搞阴谋诡计方面,刘宏和皇甫嵩就显得嫩多了
董卓对战场的形势判断得一点儿不准确,但他对朝廷目前的局势看得很透,知道刘宏虽然是皇帝,但现在朝廷已经虚弱得像个刚刚经历难产的妇女,这些命令他不听,朝廷也没有办法。因此就上书说,现在他跟手下这些子弟兵都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子弟兵们实在离不开他(其实是他离不开),个个愿意为他去死,所以,他必须带这些部队到并州去,继续保卫祖国的边疆
任何人一看这封信,就知道董卓实在太嚣张了,已经嚣张到利用手中的部队来威胁皇帝了
皇甫嵩的侄儿向叔叔建议直接把董卓搞定。理由很简单,现在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就在皇甫嵩和董卓手中,而董卓对朝廷又是这种态度,这是什么态度?这是拥兵自重、等待时机搞乱天下的态度啊。现在连皇帝的命令他都敢不听,以后更会什么事都能做出的。现在下手还可以挽救国家啊
这个建议绝对没有错
可皇甫嵩却不接受。他不接受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董卓不该杀,或者他没有收拾董卓的能力,而是因为程序不合法——没有受到朝廷的授权,不能乱杀大臣。从这方面来讲,皇甫嵩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他这么遵纪守法,对大汉王朝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他只是把董卓的这些行为和这些行为对国家的危害向刘宏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希望刘宏看过之后,叫他出兵把董卓搞定
刘宏更没有什么魄力,看了皇甫嵩的奏章,只是又给董卓写了一封信,狠狠地批评了董卓一顿,希望他改正错误。可董卓能改正么?他要是能改正,他还是董卓么
他仍然把部队驻扎在河东,坐等时局的变化
结果局势越来越对董卓有利。最后,何进还看上了董卓,让他带兵过来救驾
董卓是个抓住时机的高手,一看到何进的命令,两眼立刻光芒万丈,下令部队出发
在何进出台这个政策时,很多人都反对,甚至觉得跟他再共事下去,会完蛋的,因此有几个铁杆手下都选择了跳槽。如果何进的脑子稍为清醒一点,这时就会叫停这个引兵入京的举措。可他从来就没有清醒过,因此仍然坚定不移地把这个既定方针贯彻下去
何进的几个得力助手王匡、鲍信等都老早就回到山东,做征兵工作,还叫东郡太守桥瑁派丁原带几千人突然现身河内,高喊打倒宦官的口号,火烧孟津,干得有声有色
董卓这时还讲点儿策略,一边带部队上路,一边还上书,愤怒声讨宦官,请他进京把那些祸国殃民的阉党统统抓起来,向全国人民作个交代
何太后不同意。她的不同意,并不是因为董卓人品不好,怕他进京后出现麻烦,而是仍然把宦官们当成难得的人才,要保护起来,不允许谁动这些宦官们
何苗也直接去找何进,把宦官对何家的大恩大德又重复了几遍,请大将军跟宦官们握手言和
何进一听这话,心头又软了下来。这时,董卓带着那批打倒宦官的部队已经开到渑池,“不灭宦官,绝不收兵”的口号天天响彻云霄
何进听多了家里的反对意见,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就又派谏议大夫种劭拿着诏书去叫停董卓前进的步伐。董卓却不把诏书当一回事,看过之后,丢在一边,叫部队继续跑步前进,一直进入河南
种劭劝他马上退兵
董卓这时怀疑洛阳已发生了政变之类的事件,就叫部下举着刀对着种劭说:“你再乱讲话,就砍死你。
种劭却一点儿不怕被砍死,当场用皇帝的名义严厉地批评他们。董卓的部下都来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平时只听说过皇帝,从来不知皇帝长什么样,这时听到种劭以皇帝的名义来骂他们,便慌了起来,个个提着兵器离开现场
种劭上去跟董卓来了个面对面,然后骂董卓有什么理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董卓的脸皮虽然很厚,但被他这么当众大骂,又找不到什么理由,只得闭着嘴,什么话也不说,最后不得不退回夕阳亭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