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卧底Ⅱ——牺牲亲人,成全他人
西魏能轻松取下巴蜀,当然不是说西魏军队有多能打,这原因,多半是南梁宗室内乱所致,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同样,西魏能夺取江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那两个字——内乱;好吧,南梁宗室内乱
要把这事说清楚,就要追溯到一件事——南梁太子萧统之死
萧统据说是萧氏子弟中少有的争气的,史书对他也有很高评价,要说可惜的是,他死得太早。其后南梁宗室种种内斗,皆可归结于此
在萧统生前,他曾经为生母丁贵嫔选了块墓地,结果好死不死,正好有个人有块地想出手,于是想了辙,找到了经手人,叫俞三副,一个太监,用的套路也很稀松——回扣。这人跟俞三副说了,只要我能卖到三百万钱,其中一百万就你的。事实证明,越平常的套路越有效,俞三副果然一口应允,然后找了萧衍,说我这里有块地,比太子那块地对您更好。萧衍当时年事已高,忌讳也多,便买下了俞三副建议的那块地
结果,刚刚安葬完毕,有个道士找到了萧统,说这块地对您不利啊,但是不要紧,若用法术解除,可保您平安。萧统跟他老爹萧衍一个样,也迷信,于是就让道士用蜡鹅等物品埋在了将来萧统的陵寝里
这事完了吗?没有,还有后续。后来,萧统的两个宠臣,鲍邈之和魏雅内斗,鲍邈之被魏雅排挤,心情不爽,就到萧衍那儿打太子和魏雅的小报告,说魏雅曾帮太子搞巫蛊之术,诅咒陛下。萧衍于是下令追查,结果果然挖出了蜡鹅,萧衍大怒,曾想刨根问底,还是徐勉好说歹说,萧衍才按捺下来,息事宁人,只是把那个多嘴的道士给杀了。这件事,后来就成了萧衍和萧统父子间的心结
其后,萧统死了,萧衍把嫡长孙萧欢召回了京城,一度想册立他为皇太孙。结果呢,因为蜡鹅事件,萧衍始终耿耿于怀,一直没有册立。过不久后,萧衍居然又让萧欢返回了京口
公元531年五月二十七日,萧衍册立萧统的同母弟萧纲为太子
这是不合规矩的(长子死了立长孙,这是当然之理,后世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便立了嫡长孙朱允炆为太孙),而帝位交接这个东西,最讲规矩
之所以帝位交接要讲规矩,是因为中国历史的种种变乱,多是在权力交接之际发生的。而权力交接的制度化(所谓“讲规矩”),便是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还是在明朝。在万历时期,明朝大臣跟万历帝就立太子问题交战了数十年,明朝大臣力争要立长子朱常洛,而万历帝则倾向于册立他的宠妃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双方在这个问题是胶着多年,甚至有几个首辅大臣都因此而倒台,而万历帝心灰意懒之下,甚至怠政长达数十年,以此跟大臣们冷战,最后,万历帝还是没拗过这些大臣,无奈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
这场国本之争虽然大臣们惨胜,但却为后世明宫的惨烈斗争埋下了伏笔,其后的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跟国本之争有莫大的关联,而这些惨烈的宫廷斗争,也基本耗尽了大明王朝最后一口元气,以致亡国
萧衍的不讲规矩,造成了其后南梁巨大的政治隐患,到了晚期,儿子间互相不服,几有剑拔弩张之势。丹阳尹萧纶、江州刺史萧绎、益州刺史萧纪,便是互相不鸟,都憋着股劲要争帝位;把个太子萧纲弄得神神叨叨,甚至不停增加太子宫守卫,生怕出事。因为这个关系,萧衍把萧纶调离了京城,让他当南徐州刺史
如果问题仅限于几个儿子互相不服,倒也罢了,要命的是,问题还延续到了孙辈身上。萧统的几个儿子(萧欢在公元534年去世),萧詧和箫誉,也对此愤愤不平。萧衍为了补偿两个孙子,对他们极尽宠爱,让他们轮流当东扬州刺史(这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但是,仍然不能平息两个孙子的怨望。萧詧更是在出任雍州刺史的时候,不断集结力量,收拢人心,准备他日作乱
公元549年,南梁中央发布了一个人事命令,让箫誉当湘州刺史,让原湘州刺史张瓒当雍州刺史,接替萧詧。这位张瓒,曾经目中无人,认为箫誉年少,对其招待不周,结果惹得箫誉十分不满,趁着接任的机会,说要审查账目,不许张瓒离开;其后侯景之乱,箫誉更是趁此公开报复张瓒,肆意凌辱
张瓒非常害怕,生怕被箫誉干掉,于是便逃离了湘州,曾一度想去雍州,但一想雍州刺史萧詧是箫誉他老弟,恐怕也捞不着好,最后思来想去,与其让箫誉兄弟干掉,不如先下手为强,干掉箫誉兄弟。当然,张瓒自己力量不够,得找帮手,他找了谁呢?老朋友萧绎
于是张瓒跑去了江陵,当时萧绎正带兵在外,张瓒写了封信给他,说箫誉这小子要造反,萧詧也准备参与,你要留神。光张瓒一个人这么说,萧绎想必不信,没关系,张瓒还拉了个帮手,叫朱荣的,说萧慥(时任信州刺史,是萧绎下属,当时留在了江陵,准备等萧绎回去,见了面之后再去信州)留在江陵,就是为了响应箫誉和萧詧。(萧慥这哥们也真悲催,躺着也中枪
三人成虎——好吧,只有俩,但也够“成虎”了;这回萧绎信了。萧绎十分害怕,凿沉了船只,把米投入水中,砍断了揽绳,从少数民族地区徒步回到江陵,然后,便将萧慥斩首…
因为张瓒的挑拨,萧家班的内斗拉开了帷幕
现在的问题是,萧家班内斗,跟西魏又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公元549年八月十八日,萧绎部将鲍泉连战连捷,将箫誉围困在了长沙。箫誉无奈之下,只能向老弟萧詧求援
萧詧于是留下亲信蔡大宝率一万人马镇守襄阳,自己亲率步兵两万,骑兵两千,进袭江陵,准备玩一出围魏救赵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萧绎一方面释放被他关押的王僧辩,出任江陵守将;另一方面也准备来个围魏救赵——跟新兴郡的豪族杜崱搭上了线,求他帮忙
九月十三日,杜崱一家老小便投降了萧绎,而杜崱其弟杜案更是率五百骑兵,奇袭襄阳。奇到了什么地步?直到杜案离襄阳还有三十里,城中守军方才察觉。蔡大宝于是保护起萧詧的母亲龚保林,并亲自登城作战
当时萧詧正围攻江陵呢,由于天降大雨,战事遇挫,听说后方遇袭,于是当天晚上,便匆匆率军返回,什么粮食、金银、军械、绸缎什么的,撒了一河;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襄阳,而杜崱也逃去了广平郡,投靠老哥
该年十一月,萧詧派薛晖攻打广平郡,生擒了杜案。为了解气,萧詧拔掉了杜案的舌头,用皮鞭抽他的脸,把四肢砍下,投到锅中烹煮,又挖了杜家的祖坟,将杜家祖先尸体挫骨扬灰,然后把杜案的头盖骨漆成了饭碗
气,好歹是解了,但是,萧詧还是觉得不安,毕竟,萧绎这老叔可不好对付啊,光靠他俩兄弟,似乎搞不定——怎么办?求援!求谁呢?宇文泰…
萧詧派人去了长安,说愿意当西魏的藩国——就在谈判之际,萧绎又派了柳仲礼进驻竟陵,矛头自是直指萧詧;萧詧更为恐慌,为了尽快得到西魏援助,于是把王妃王氏、世子萧嶚送去了长安当人质,只求西魏尽快出兵
宇文泰乐了,其实呢,就算萧詧不送人质,他也打算出兵了,萧家班内斗,西魏趁火打个劫,岂不美哉?于是,宇文泰派去了杨忠,任其为都督三荆等十五州诸军事,镇守穰城(荆州首府,今河南省邓州市)
柳仲礼继续挺进,抵达了安陆,安陆太守柳勰投降,柳仲礼于是留下了马岫和老弟柳子礼守城,而他自己则亲率大军一万,进逼襄阳。襄阳告急,宇文泰遂令杨忠和长孙俭前去迎击柳仲礼,救援萧詧
公元550年正月,杨忠率军包围了安陆;柳仲礼只能回师救援
此时,西魏将领都表示一旦柳仲礼回来,安陆势必更难攻打,不如趁着现在发动猛攻,尽快拿下安陆。杨忠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就算现在猛攻安陆,也未必能攻下,如果因此拖长了时间,致使内外受敌,反为不妙。他还认为,南方军队只会水战,陆战不行,如果趁此机会对柳仲礼发动奇袭,他们没有防备,我军一定获胜。搞定了柳仲礼,那安陆就不攻自破了
于是,杨忠拣选骑兵两千人,口衔树枝(以免发出声音),利用夜色掩护,突然进击,果然在漴头大败柳仲礼军,而且战果辉煌,生擒了柳仲礼,还俘获了全部士卒。而安陆守将马岫、竟陵守将王叔孙见此,都纷纷归降
于是,西魏没怎么发力,就夺下了汉水以东地区
二月,杨忠乘胜攻击石城(湖北省钟祥市),并打算进逼江陵。萧绎对此极为恐慌,派了使臣庾恪,去游说杨忠,杨忠于是停在了湕水以北
杨忠之所以停军,当然不是被使者说服了,而是,他等着萧绎进一步表态呢。萧绎果然进一步表态了,派去了儿子萧方略当人质,并请求和解,西魏同意。于是,萧绎跟杨忠盟誓,划定了南梁和西魏的国界,西魏南界到石城,南梁北界到安陆,南梁愿意当西魏的藩国,派遣人质,而且保持贸易,永远和睦…
杨忠见目的初步达成,于是班师
杨忠下一次出手,是在公元551年正月,他带兵包围了汝南。之所以要包围汝南,是因为城中有萧绎的死敌萧纶。二月二十一日,杨忠破城,干掉了萧纶
如此情形,延续了三年,萧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搞定了侯景,击败了萧纪,干掉了箫誉,只是可惜的是,他还受着北齐和西魏的夹板气——当时北齐也曾趁火打劫,我们一会就会聊到
公元554年三月二十三日,西魏派使者宇文仁恕去江陵(此时是南梁国都,曾有大臣劝萧绎还都建康,被他拒绝)聘问,结果此时北齐也派了使者到江陵。然后,萧绎进行了区别对待——对宇文仁恕,十分怠慢,远不如北齐使者。宇文仁恕憋了一肚子火,回来报告了宇文泰
还没完,萧绎不久又写信给宇文泰,要求重新划定疆域,恢复侯景之乱前两国的疆域,而且,语调傲慢,令人不快
宇文泰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几件事加一起,他嗅到了一些异样的气息,他认为,萧绎定都江陵而不是建康,慢待西魏使者,如今又提出重新划定疆域,如此种种,都意味着一件事——初步平定了国内局势的萧绎,已经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跟西魏的较量上来。宇文泰认为,不给点颜色看看,似乎是不行了
此时,荆州刺史长孙俭也不断提议说要进攻南梁。宇文泰于是征召长孙俭进京,跟他详细讨论进攻的策略
该年九月二十二日,西魏派于谨、宇文护及杨忠率军五万,向南梁发动总攻
十月九日,大军从长安出发。行前,长孙俭和于谨讨论了一下萧绎的应对策略,于谨分析了萧绎可能应对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屯兵汉水,而后还都建康;中策是坚壁清野,坚守将领,等待援军;下策是不实施坚壁清野,据守外郭);然后,于谨认为,由于萧绎此人懦弱而又猜忌,没有决断,必会采用下策
于谨有没有说对呢?我们接着看
跟侯景之乱一样,南梁的情报工作一塌糊涂,于谨大军都抵达了樊城、邓城,萧詧都率军会和了,萧绎那边还不确定西魏是不是真的打过来了呢…
更要命的是,十月底,郢州刺史陆法和听说西魏大军将至,想要带兵增援,居然被萧绎阻止……萧绎为何要阻止呢?两个字概括——猜忌。萧绎是怕陆法和同志浑水摸鱼,把他卖了……好吧,萧绎害怕自己的部下更甚于敌军…
当然了,萧绎同志也是调兵救援的,只不过他调的兵是王僧辩的兵,而王僧辩在哪呢?很遗憾,远在建康…
十一月一日,西魏大军西渡汉水。于谨令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锐骑兵先行占据江津(江陵县东南十公里长江渡口),赌住萧绎东逃的线路
二日,宇文护攻克武宁郡,生擒郡守宗孙
四日晚,西魏大军抵达黄华,距离江陵仅有四十里之遥
五日,西魏大军进至江陵木栅之下
六日,两军开始出现了零星的接触,西魏将领胡文伐阵亡。萧绎同志继续调兵救援,这次,他征调的是王琳的兵。王琳在哪呢?远在广州…
总而言之,萧绎同志就是指望远水来解近渴,这么干,就两个字——嘬死
十五日,城防工事栅栏内大火,烧毁居民数千家以及城楼二十五座。萧绎同志登城眺望,看到西魏大军雄壮,不禁为之叹息。叹息之后,这晚上,他睡在了民居,没有住在宫中……大敌当前不在宫中坐镇指挥,萧绎同志果然不俗
十七日,于谨命筑起长墙,将江陵团团包围,切断江陵与外界的联系
一切都在朝着对萧绎不利的方向发展,四方勤王军,似乎只有王琳还算忠诚,在十一月一日已经抵达了长沙,只可惜,来的似乎也只有他一人。萧绎寄予厚望的王僧辩,似乎并没有动静——即便十一月十八日,萧绎在绸缎上写了封信给他,言辞恳切,几乎是用到了当日曹叡对司马懿托孤的语调
十一月二日,西魏军终于对江陵发动了猛攻
南梁守将胡僧祐亲冒利箭锋矢,日夜不停督战,将士均愿为其效死,于是稍稍抵挡了西魏的攻势。可惜的是,不久后,胡僧祐就中流矢而死,宫廷内外,由于这位大将之死,大为振恐。西魏军再集中兵力攻打木栅阵地,此时,由于胡僧祐的死,一些叛将终于得逞,打开了城门,迎接西魏军进城。萧绎跟太子、大臣们退入了内城——一切就如侯景之乱的戏码
不同的是,侯景之乱中,困守宫城的萧衍和萧纲都很有抵抗意志,只是无奈勤王军都不帮忙,最后才被侯景攻破了城池;而现在,面对西魏军的压迫,萧绎则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抵抗意志——于是,他派了侄子去西魏处当人质
人主没了意志,人臣又怎愿效死?更何况,萧绎猜忌太重,不能知人善任(如果我们注意的话,萧绎每次遇到危机,都会从监狱里找人,这就很说明问题),连王僧辩的儿子王觊都不愿授予全权,反而临阵剥夺了他的兵权,后来胡僧祐死了,他才让王觊救火。于是,城内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南城已破,北城将士仍在坚守,黄昏时分,大家听说宫城已破,遂纷纷逃散
已是绝路了。萧绎到了东阁竹殿,令部下高善保纵火烧书(一共十四万卷),然后,他想要跳入火中自焚,结果被宫女和侍卫拦阻。萧绎拔出佩剑,猛砍厅柱,直到佩剑被砍断,然后他叹息一声,要部下撰写投降奏章
谢答仁和朱买臣都反对,说可以趁夜逃出城外,投奔任约。萧绎不会骑马,拒绝了此议。谢答仁又表示愿意扶持萧绎,结果萧绎询问王褒的意见,王褒说,谢答仁是侯景的党羽,不可信任。不如早降。谢答仁再次请求守卫中城,还说可以集结五千人,萧绎准备同意,任命其为城中大都督,并将公主许配给他。结果呢?萧绎不久又有所反悔,找了王褒,王褒再次反对
到了此时,意欲最后一搏的谢答仁,已经都不让进宫了,谢答仁万分感喟,最后吐着血离开了宫殿。对此,我们也就只能一声长叹了
这位王褒是个什么货呢?首先,他是个大书法家,其次,当于谨想要留个墨宝作为纪念时,王褒写的是这几个字——柱国大将军常山公爵于谨的家奴王褒
对于王褒这种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萧绎最后骑白马,穿素服,走出了东门,准备出降,未几被西魏军拉住了缰绳,拉到白马寺北,还把他的白马换成了劣马,派高大的鲜卑人,用手抓住萧绎的脊背前行。路上遇见于谨,鲜卑人命令萧绎叩拜
当然,抓到萧绎,最兴奋的是萧詧,此公派出了铁甲骑兵,把萧绎带到大营,囚禁在黑布帐篷之下,并对其严厉盘问,横加侮辱
十二月十九日,西魏诛杀萧绎。萧詧派了傅准监刑,用满装泥土的袋子,将其压住闷死。然后,萧詧派人拿布匹缠住了尸体,外面用蒲席包起来,再用茅草捆绑,埋葬在江陵津阳门外
萧绎之死,纯是咎由自取,他是屠杀诸多萧氏亲王的刽子手,而最后,他也死在了侄子萧詧手里,可谓一报还一报
而这位萧詧呢?他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他虽然被西魏封为南梁帝国的皇帝,却被西魏派人严密监视;而江陵城内则被西魏洗劫一空,数万人口被送往长安当奴,仅有三百户免除厄运,在路上,被人马踩踏而死的,冻死的,则有十之二三
这就是日后的西梁帝国,一个纯粹的傀儡国,方圆仅三百里的小国。此前在尉迟迥叛乱中,我们提到的西梁的皇帝萧岿,便是萧詧的儿子,此时的皇太子,这年,萧岿年仅十四岁。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