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说中国历史之三国:一七、赤壁
细说中国历史之三国:一七、赤壁诸葛亮第一次在刘备集团中露头角,是以刘备的代表的资格,说动了孙权,使得孙权决心派兵,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那时候,建安十三年,曹操在七月间向南进军,征讨刘表。刘表吓得吐血,在八月间去世,荆州交给了他的小儿子刘琮。刘琮领兵驻扎在襄阳;刘备已经率领关、张等人与几千兵士由新野退到樊城。刘琮不通知刘...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一六.伐金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一六.伐金成吉思可汗在亲征花刺子模以前,已经对金朝打了好几年。在亲征花剌子模的期间,对金朝的战事仍旧继续进行,由木华黎代他负责主持。他在早年,对金朝的关系可说是相当好:曾经帮助金朝打塔塔儿人,受封为“招讨”。当了可汗以后,他还亲自到过金朝的边城竫州呈献贡品。当时代表金朝接受贡品的,是文弱书生型的卫王...
-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五四、同盟会中部总会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五四、同盟会中部总会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失败以后,宋教仁与陈其美、潘祖彝、吕志伊、林琛(林森)、谭人凤、曾杰等一共二十九人,于闰六月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总机关”。所谓“同盟会中部总会”。原由赵声、宋教仁、谭人凤、居正等,于庚戌年(1910年)四五月间在东京邀约了十一个各省分会会长,谈出来...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三〇.姚枢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三〇.姚枢王文统死后,他的平章政事一缺,由廉希宪补上。不过,廉希宪在京兆(陕西)走不开,到了中统五年五月,才回来燕京办事。在中书省表面上当家的,迄于廉希宪回京之时为止,是赛典赤·瞻思丁。此人原任燕京路宣抚使,在中统二年八月便已内调为平章政事。屠寄说他是“阿滥谧人”,我想了很久,才悟出屠寄的本意,是说...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四七、祸起萧墙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四七、祸起萧墙康熙让明珠引进许多佞幸,又让他挤走索额图,其后明珠被郭琇弹劾得无辞可辩,康熙仍旧把他留在身边,当“内大臣”,真是大错特错。明珠这人小有才,懂得顺从康熙的喜怒,是佞幸之中最佞幸的一个。他也许对太子胤礽本无成见,但为了对付索额图,就先对太子胤礽下手。因为太子胤礽的母亲孝诚皇后,是索额图的侄...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一五、吕不韦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一五、吕不韦春申君做了楚幽王事实上的父亲,不曾得到好处,却赔了自己的命。吕不韦做了秦王政(始皇帝)事实上的父亲,却得到极大的好处,当了三年丞相,九年相国。最后,虽则遭遇放逐,却保存了性命。他既非像四大公子中之三个,为齐赵魏三国王室的一分子;也不像春申君那样,是楚国的世家子弟。他只是一个政治地位不高的...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十七 桓温灭成汉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十七 桓温灭成汉庚亮、庚翼都想“灭胡平蜀”,都知道“胡强蜀弱”,但是他们都不肯先易后难,结果都一事无成。桓温任荆州刺史后,决定先从李氏的汉下手,于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一举灭蜀。晋朝南迁之后,这是第一次收复大片国土的胜利。取蜀为什么不难?因为蜀有必亡之势。这是本篇首先必须说明的。笔者在本书第六篇...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四七 侯景乱梁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四七 侯景乱梁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止月,侯景于涡水大败(见第四十六篇)以后,逃到淮河南岸,身边只有八百名残部,也不知要到哪里去为好。这时,一向对南豫州(寿阳)监州事韦黯不满的马头(在寿阳西北)戍主刘神茂听说侯景来到,却非常高兴,就赶去参见,还献上一条袭据寿阳的奸计。侯景大喜,到了寿阳城下,派...
-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之一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之一人们大概都知道,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载有“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大概也都知道,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说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蔡中郎”,当然就是说三...
-
黎东方:完美的历史说书人(虞云国)
黎东方:完美的历史说书人(虞云国)史学何用?若有人问,学史究竟有什么用,能否立竿见影地为增加GDP作贡献?我总有点心虚气短。尽管我会告诉他:史学是一种无用之用,读史可以明智,有助教化。明智包括诸如资治、垂训、借鉴、参考等方面,教化则主要是对人格情操的陶冶,增强历史责任感。但是,实现史学的这些社会功能,对一般读者而言,既...
-
细说中国历史之三国:一一、公孙度
细说中国历史之三国:一一、公孙度公孙康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恭的哥哥;公孙渊的父亲。公孙氏一家,从公孙度在汉灵帝中平六年占据辽东,到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孙渊被司马懿消灭,前后共有五十个年头,比刘备、刘禅父子占据四川与汉中多了八年。公孙氏在幽州是一个大族,公孙瓒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另有一位公孙琙,当过玄菟郡的太守。公孙度的父亲公...
-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五七、光复汉阳汉口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五七、光复汉阳汉口清军驻防在汉阳、汉口两地的是:汉阳——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第一营(营长是陈钟林),湖北水师第一路(营)(营长是陈得龙)。汉口——第八镇第三十标第二营(营长是任光耀),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第二营(营长是樊毓英)。简单言之,清军在这两处地方,各有步兵两营。八月二十日天亮以前...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93:崖山之战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93:崖山之战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益王赵昰与广王赵昺在专人护卫下,历尽艰险经由婺州亡命温州。礼部侍郎陆秀夫听说二王出朝,也追随而去,终于在到温州前追上了二王。闰三月,陆秀夫与此前私自逃到温州的前宰相陈宜中接上了头。他们得知张世杰因不满朝廷不战而降,率部东至定海,便与他联系,张世杰立即航海南下...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7:李德林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7:李德林李德林,是个地道的文臣,之所以如此说,在于他不但是行政意义上文臣的翘楚,且以一手好文章名闻天下。李德林,字公卿,博陵(今河北安平)人。祖父李寿是北魏州政府的官员,父亲李敬族为文学博士、镇远将军。北周分裂后,李家站在了东魏、北齐一边。李德林年方数岁时,仅用十多日便背出左思的《蜀都赋》。重臣高...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58:唐肃宗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58:唐肃宗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他是个在安史之乱中即位,又在安史之乱中驾崩的君主。李亨本无太子名分,是个不太令人注意的皇子。唐玄宗将前太子李瑛赐死后,准备替以武惠妃所生的寿王李泪,后因朝廷的舆论,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立“仁孝恭谨”的李亨。成了太子的李亨,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威风...
-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八、横滨分会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八、横滨分会孙中山于乙未之役失败以后,很镇静地留在广州,留了三天,从容脱险。他乘了轿子到唐家湾,在唐家湾搭轮船到澳门,由澳门到香港。清廷向香港政府要求引渡,他请了律师在法庭中公开抗辩。结果,香港政府拒绝引渡,却判决了“放逐”五年。和孙中山同时被判决放逐的,是陈少白与扬衢云。孙中山带丁陈少白与郑士...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八、东汉“土围子”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六八、东汉“土围子”王褒的《僮约》以主与僮的劳务合同的形式,说明了当时田庄中处于底层的劳动者的繁重负担。他必须承担农耕、渔采、伐木、制作等劳作,同时还有卫戍田庄安全的责任。汉光武帝刘秀外祖南阳樊重的田庄中,据说配备“兵弩器械”,其价值竟然至于百万。据《四民月令》记载,在豪强地主的田庄中,有“警设守备...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一八、对日本立约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一八、对日本立约在同治年间李鸿章所经办的外交大事之中,以对日立约与结束琉球渔民被杀案为最重要。日本明治天皇在同治九年,派他的外务权大丞(署理外交部副部长)柳原前光到天津,拜会李鸿章与“三口通商大臣”成林。柳原前光托李鸿章与成林,转递一封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要求订立条约的信。总理衙门的若干位大臣认为...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三八 魏孝文帝改革旧俗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三八 魏孝文帝改革旧俗冯太皇太后去世时,孝文帝年二十四岁,他那有名无实的皇帝已经做到第二十年了。太后生前,不仅亲自决定一切,有时甚至还虐待皇帝。一次,她脾气发作,大冷天把皇帝关在空屋子里,三天不给饭吃。她还打算把他废掉,改立咸阳王拓跋禧(孝文帝弟)做皇帝,后因东阳王拓跋丕(宗室中辈分最长之人),大...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41:如此君臣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41:如此君臣宋徽宗即位前就喜欢书法、丹青、图书、古物、花石,在他身上有类似李后主那样的艺术天赋。他在书法上独创瘦金体,瘦劲锋利犹如屈铁断金。他的花鸟画精致逼真,体物入微,绝对一流。他懂得音乐,词也填得不错。即位以后,他对翰林图画院关注有加,让文臣编纂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书...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三九、绿营立功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三九、绿营立功在对付吴三桂的八年战役之中,康熙所最先重用的是代善的一个曾孙顺承郡王勒尔锦。勒尔锦以“宁南靖寇大将军”的名义,到了荆州(湖北江陵),与吴三桂隔江相望,候到吴三桂死,才渡江攻取常德。其后,康熙叫他西攻重庆,他走到半途,就掉转头回师,自请解除大将军的职务。康熙很气,免了他的职,同时把他的顺...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补篇后记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补篇后记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体”中国史系列,有独自的特色,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学术影响。这套独具一格的史学论著,视野广阔,笔法从容,以口语体的形式说明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基本脉络,十分有益于史学的普及,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另一方面,作者又对于关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阐发了自己的见解,许多认识,堪称卓识。...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二五 桓玄、孙恩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二五 桓玄、孙恩淝水战后不久,东晋上下内外协和的局面不幸消失了。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在宰相谢安命将出师的时候,又命琅邪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录尚书事什么都管,加“六条”,意为只管六条范围以内之事,内容从略)。司马道子是孝武帝的兄弟,而且是一母所出,所谓“亲贤莫二”。这个任命是否有牵制谢氏的...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20:吕端和李沆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20:吕端和李沆宋真宗一共用了五个年号,依次是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和乾兴。以景德元年为界,真宗朝的政治明显可以分为两截。这里先说前半段。在太宗传位真宗的过程中,吕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宗并没有怪罪自己的同母兄长赵元佐有争位之嫌(也没有证据证明元佐有此意向),他恢复了元佐被太宗剥夺的楚王的封号...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42:唐中宗、韦后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42:唐中宗、韦后唐中宗李显是个悲剧,其生是种悲剧登位是种悲剧,死还是种悲剧,一种贯穿一生的悲剧。李显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在唐高宗的儿子中排行第七,生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一月。在这前一年,他母亲武则天用断去手脚,浸于酒瓮中的残酷方式,害死了被废的王皇后和萧良娣,取代了皇后之位。她们死后,武...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七〇、党人的光荣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七〇、党人的光荣在东汉中晚期,士大夫中一些正直激进的分子,采取半公开以至完全公开的形式和当权的宦官集团抗争,曾经结成了在政治生活中形成重要影响的群体。这些同道同志者,当时被称为“党人”。政府迫害“党人”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当时被称作“党事”。当权的黑暗政冶势山对“党人”的追害,有禁止他们出任官职,并且...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77:唐武宗与会昌毁佛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77:唐武宗与会昌毁佛唐武宗李炎,为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之弟。初时,唐文宗本立了唐敬宗第六子李成美为太子,在他弥留之际,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时枢密使均由宦官充任)与宰相李压以奉承密旨为名,准备推太子监国。可神策左、右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却因太子非他们拥护所立,遂以太子年纪尚幼,矫诏立李炎为皇太弟,...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七四、泥塑尚书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七四、泥塑尚书从成化十三年六月起,内阁仅有万安、刘珝、刘吉这三个纸糊阁老。刘珝在二十一年九月退休,过了三个月内阁补进来彭华。次年九月,又加了一个尹直。彭、尹二人也是纸糊的。 尚书,从十三年九月至二十三年九月宪宗去世,是下列的几人:吏部:尹旻、耿裕、李裕。户部:杨鼎、陈钺、翁世资、余子俊、殷谦、刘昭、...
-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97:后唐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97:后唐徐知浩在废吴后,改名李异‘同年登上帝位(烈祖),以大唐为国号(为有别于唐、后唐,_史称南唐),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改元升元。李异,一度名徐知诺,小名彭奴,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相传他父亲姓潘,名荣,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李异六岁时父亲亡故,成了孤儿,因当地遭兵乱,伯父将他母子带往淮南...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四四、平了七国之乱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四四、平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忍痛杀晁错希望能够平息叛乱,但是刘濞却并不因此罢兵。《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在抗击吴楚叛军的军队中担任指挥官,从前线归来,上书言军事,汉景帝亲自召见,问道:“你从可以接触到吴军的地方归还,知道对方最新军情,他们得知晁错已死,将要退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