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宋〕
望夷宫(1)中鹿为马(2),秦人半死长城(3)下。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避时(1)不独商山翁(2),亦有桃源(3)种桃者。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此来种桃经几春(1),采花食实枝为薪(2)。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1)那知古有秦,山中(2)岂料今为晋。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闻道长安(1)吹战尘(2),春风回首一沾巾。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重华(1)一去宁(2)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小提示:王安石《桃源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桃源行》是宋朝王安石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收录于《全宋诗》中。全诗一反历来桃源诗以景象描写为主的传统,而主要由议论出之;作者洗削桃源传说的神仙色彩,而着眼于历史的兴亡,展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间世界。诗中既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又道出了对“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体现政治家的诗作特点。
- 作品出处全宋诗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1056年
创作背景
晋陶潜作《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描绘出一个远避乱世、与世隔绝、无君无臣、康乐宁静的理想社会。现实的痛苦令人在这美好的想象中陶醉’,故文人多以此为题,寄托情趣,如唐王维也作过同诗题的佳作。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潜所作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着眼于现实的残酷,久乱难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这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凭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
相关诗词
-
桃源行
秦皇有地包沙漠,秦民无地堪托足。民心咫尺不戴秦,秦令安能到空谷。商山紫芝青门瓜,武陵洞底栽桃花。草木不共人逃去,虞妃山赭良堪嗟。秦皇一世二世歇,秦民万世桃花月。渔子相逢五百年,已闻几度乾坤裂。靖节先生曾作记,祇云贤者兹避世。时人浪作神仙传,空自渺茫涉奇异。君不见年来礼乐卯金刀,先生归对庐山高。所种柴桑五株柳,胜是武陵千树桃。
-
次韵弟观用王介甫桃源行韵写感为西湖行
...日春,萍齑豆粥蜡代薪。黑杀吹飙忽过江,忧贻君父辱在臣。烽火连天天已近,浪将督师答天问。畏缩不前江神嗔,坐受排墙侣西晋。我行六桥扇障尘,仰面发恸风岸巾。误国至此脐莫噬,安得包胥哭向秦。
-
桃源行四首·其三
秦代衣冠何处誇,蹊桃犹发晋时花。若论今日衣完肘,唯有桃川道士家。
-
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
...与欢意之依稀。及情终而礼阕,忽回肠而念归。更酸颜而惨頞,叹异世之从容。惜暂遇之偶然,嗟永离而莫同。舟招招而去岸,帆冉冉以行风。豁山霭之披袪,赫晓日之曈昽。惊回舟而返盼,忽径断而溪穷。目恍惚兮图画,心辀张兮梦中。何一人之独悟,遂万世之迷踪。惟天...
-
桃源行
武陵溪上栽桃花,儿童笑语成生涯。当初避地不知远,渔郎惊问疑仙家。年深忘却来时路,流水春风等闲度。龙翔鹿走自兴亡,不到花开花落处。江边雨暗蛮蓑湿,父老欲留留不得。隔林鸡犬渐萧然,啼鸟一声溪水碧。
-
临江仙·夜行桃源坞中
一径苍寒人迹断,松毛覆满琴床。笼灯深入白云乡。水田听闹蛤,山寺惹惊尨。绝顶天风吹不住,此时散发吟商。翠微诗境自生凉。行歌秦代月,坐啸楚天霜。
-
桃花源诗
秦帝控长驾,略地到天边。侈心日以广,惟寿非力延。楼船载徐市,海岛寻神仙。神仙何茫茫,使者亦不旋。岂知寰区内,乃有桃花源。桃源独无依,自在如云烟。花开始皇时,水流太元间。耆稚皆欢喜,世世还复然。何人此问津,作记世共传。
-
题桃川图赠鍊师张子故西苑方士也
...海。海上重来鬓已秋,鼎湖龙去水空流。夹城辇路多青草,别殿宫官半白头。承恩旧侣知何处,闻逐云中鸡犬去。惟馀野迹走风尘,却忆桃花源里住。我闻此语涕沾膺,世事从来不可凭。君今莫说丹砂事,松柏萧萧冷茂陵。
-
桃源分司次沈仲律先生题壁三首·其一
骢马行行盻蜀都,王尊高兴可能无。路经全楚吟怀壮,书绝三春望眼枯。忤世也知缘性僻,病身端不为诗癯。且看一派湘沅水,没尽春江百尺芦。
-
桃源分司次沈仲律先生题壁三首·其二
登山临水兴悠然,安得闲行作地仙。千室歌谣堪我采,十年逋税肯民蠲。长途几月劳筋骨,重担何人任背肩。去去不须檐尹卜,殆将行止付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