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杂言古风。该诗写涌金亭的景色。诗人先渲染出太行山的磅礴雄伟作为背景,兼以丰富的想象、起伏的层次和生动的刻画,写出涌金亭的神奇色彩,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诗的后半部分,语调突然从高亢转入低沉。诗人目睹金朝在蒙古军队攻击下节节败退,心中忧闷,却自感无力为国分忧,只有借醉酒狂歌消愁。全诗感情沉痛,意韵深幽。
- 作品出处元遗山诗集笺注
- 文学体裁杂言古风
- 创作年代金末
创作背景
诗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没有去过苏门山,直到蒙古定宗贵由二年(1247)秋冬之际才得一游。诗人游苏门山时,距金亡十三年时间,蒙古早已统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另一方面又对南宋连年作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痛苦。面对这样的局势,即使游览着苏门山美景,诗人也不免忧国忧民,于是写下《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这首诗。
相关诗词
-
《双溪观石窍泉,晚归灯下作示同游诸友·其一》拼音版
...高林绕芳甸。凝眸四望接烟芜,花底时闻唤鹧鸪。双溪左右分廉让,叠嶂高低展画图。一花一木皆幽致,到此已无尘俗累。溪边添个休休亭,可拟司空栖隐地。此社从来我未经,钧天仿佛奏泠泠。
-
《楼船出厓门泛海作和四家兄兼示同游诸君·其二》拼音版
大壑吾将往,神仙客望登。水从天上转,槎似日边乘。贝阙含明月,鲛宫织夜灯。谁知溟涨里,朝暮变鹍鹏。
-
《双溪观石窍泉,晚归灯下作示同游诸友·其二》拼音版
寻声共觅登山路,断续横斜途错互。荒蹊翠葛拂罗衣,曲磴苍苔印芒履。两道灵源山中溢,瀑布喷从石窍出。美味沁脾酌醁醽,清音漱石鸣琴瑟。彻底照人清且鲜,千枝万派落畬田。有人搆屋临幽澳,镇日高眠无剥啄。泉流绕砌茗堪烹,松影当窗书可读。隐逸能方郑子居,应接不暇山阴目。雨过月朗空山静,榻上焦桐慰幽独。我思就隐水云乡,结契烟霞意味长。祗因未了显扬愿,尚有黄粱梦一场。一场尘梦浑如寄,岂甘久作风尘吏。他年琴鹤谷中来,耕读为家初心遂。男婚女嫁向平年,桐帽棕鞋任游戏。日暮高歌乘兴还,者番淤乐信难攀。路人问我何乐此,我笑未答意自閒。...
-
《未果赋此志怀兼呈同游诸君·其一》拼音版
君携胜果托仙踪,胜事今回四百峰。白日羽翰迷葛令,青天张宴馔茅容。櫜鞬不作人间色,石匣长骄世外封。我亦十年远蜡屐,恐令猿鹤怨周颙。
-
《未果赋此志怀兼呈同游诸君·其二》拼音版
朝闻结束唱游仙,真气今看满洞天。释履上清还信宿,裴惟涧户拂云烟。亭虚玉简天王闷,代远铜龙羽客传。从此山门借檀越,山灵应纪中兴年。
-
《雪后泗州游塔寺行役东西颇有河山之感示同游诸子三首·其二》拼音版
薝卜林皆玉,旃檀室是香。供君鍮石罐,贮月在禅房。
-
《偕刘月农登八境台示同游诸子》拼音版
衙居绝朋欢,乘兴策游骑。步上八境台,恍如脱拘系。郁郁瞰孤城,脉脉延秋霁。生年去飘忽,忧患天所寄。弥望结层阴,人烟堕冥昧。帆静如有待,鸟惊若相忌。暝色赴依微,冈峦互睥睨。万感入迟暮,宦游非我意。坐对好江山,宁为百年计。此邦多达人,所悲在民气。吾子忧患身,抗心赴沉挚。至人通群情,毋忧负俗累。
-
《登锡山退饮惠山方丈示同游诸君子》拼音版
独觉登山病后难,山中气象笔曾干。镜光初动春湖绿,塔影犹含夜雨寒。流水暗生禅榻听,飞花轻上舞衣看。兴馀更问西庵路,三里青松一径宽。
-
《绍兴辛未至丙子六年间予年方壮每遇重九多与一时名士登高于蕺山宇泰阁距开禧丁卯六十年忧患契阔何所不有追数同游诸公乃无一人在者》拼音版
故里登高接隽游,即今不计几番秋。一樽尚与菊花醉,万事不禁江水流。薄命虽多死闾巷,逢时亦有至公侯。若论耄岁朱颜在,穷达皆当输一筹。
-
《百丈山记》拼音版
...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