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秋夜有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作者以形象的语言,概述了国民政府统治者腐化堕落、纸醉金迷的生活;颔联、颈联揭露了他们对革命文化的严重摧残,并着重指出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的没落;尾联作者以比喻与象征的手法,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革命前景,作了形象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作者与他们斗争的决心。全诗象征意味浓厚,托譬深奥,文辞典雅。
创作背景
《鲁迅日记》1934年9月29日:“午后,……又为梓生书一幅云:‘绮罗幕后送飞光……’”梓生,张梓生,绍兴人,张梓生于1933年继黎烈文之后任《申报·自由谈》的主编。据张梓生回忆:1934年秋,为了约稿的事,张梓生曾去访问鲁迅先生,过了几天,作者鲁迅约张梓生吃饭。在饭桌上,谈的主要是当时的文艺思想斗争和文人变节的事,以及国民党文化特务的种种伎俩。张梓生在席上向作者鲁迅索书法作品,鲁迅含笑应允了。过了几天,由周建人转送,张梓生收到了鲁迅赠的一张小条幅,写的便是这首《秋夜有感》。
相关诗词
-
永遇乐·秋夜有感
秋色方浓,好天凉夜,风雨初霁。缺月如钩,微云半掩,的烁星河碎。爽来轩户,凉生枕簟,夜永悄然无寐。起徘徊,凭栏凝伫,片时万情千意。江湖倦客,年来衰病,坐叹岁华空逝。往事成尘,新愁似锁,谁是知心底。五陵萧瑟,...
-
次舒尧文秋夜有感之韵
自越趋儒林,由吴两江渡。四年如退之,疏慵傲名数。西风今又来,庭柯泣珠露。荣枯几番新,閒日常自度。誓为天汉游,捣药看玉兔。逆行非吾心,焉用忧日暮。典籍犹可捐,宁雕子云赋。万事归自然,所得先去故。洒落桐庐君,高源欲东赴。外物非所谋,此学良足据。但以中致虚,元气腹当饫。壮怀感暮秋,群动还太素。宋玉悲何为,忘失聊适屦。
-
秋夜有感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昏黄。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
秋夜有感
剪烛无瞑不自聊,惊时感事正萧条。频年多病游踪少,万里怀人别梦遥。细雨凉云秋漠漠,清钟疏柝夜迢迢。愁心几许谁相问,赖有微吟破寂寥。
-
秋夜有感
苦吟人不寐,中夜启幽扉。明月霜初下,西风叶正稀。家贫豚有子,天冷客无衣。感事忽如梦,孤萤入我帏。
-
和汉老弟秋夜有感·其一
一翻梧叶又惊秋,鬓上侵寻岁月流。夜永只怜灯作伴,诗成却欠酒浇愁。多情行雨空扬袂,何物非烟解击瓯。室有天游魂梦好,屏山不遣污油头。
-
秋夜有感
泽国秋来夜气凉,飘零犹自未还乡。蟪蛄泣露梧桐井,络纬缫风薜荔墙。咫尺故园千里梦,乱离华发十年霜。仲宣楼上长回首,烽火连山欲断肠。
-
秋夜有感·其一
灯影三更夜,虫声四壁秋。雨阶疏滴滴,风幔飒悠悠。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
-
秋夜有感
万斛秋愁强自宽,夜深风露伴孤寒。可怜万里长空月,只得窗前一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