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少尹序
〔唐〕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杨少尹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赠序。文章开篇略述汉代疏广、疏受因年老辞官回乡时朝野送行的盛况,借以烘托杨巨源令人景仰的美好才德,并进一步想象他离京时朝野送别的情形,赞扬其功成身退,不恋名利的节操。全文意含蓄而文辞流畅,抑扬婉转。
创作背景
杨君巨源是贞元五年进士,有诗名,官国子司业,年满七十,即告老归乡。作者对此极为赞赏,于是作序相送,意在张扬其事,以振古风。
相关诗词
-
送应少尹提牧留京
黄梅新雨涨长川,别思遥将白下船。汉史廉丞今见汝,蒙园傲吏昔称贤。三千騋牝歌駉日,百万兵车治赋年。渊塞似君知独少,圉人数富定无先。
-
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
章句惭非第一流,世间才子昔陪游。吴宫已叹芙蓉死,边月空悲芦管秋。任向洛阳称傲吏,苦教河上领诸侯。石渠甘对图书老,关外杨公安稳不。
-
送杨少尹赴满城
官为本府当身荣,因得还乡任野情。自废田园今作主,每逢耆老不呼名。旧游寺里僧应识,新别桥边树已成。公事况闲诗更好,将随相逐上山行。
-
送杨少尹赴凤翔
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
-
送杨少府赴阳翟
冠带仁兄后,光辉寿母前。陆云还入洛,潘岳更张筵。井邑嵩山对,园林颍水连。东人欲相送,旅舍已潸然。
-
送参议滕告院挂冠
由来恬退士,史册亦稀疏。唐有杨少尹,汉惟疏大夫。翁能辞禄去,我欲杀青书。今世无名笔,谁为写作图。
-
送林德祖致仕东归
...尺寸地,众睇咸睢盱。安知大云客,出与飞云俱。翛然弃之去,初不计卷舒。纷纷轩裳士,瞠目口为呿。茫然更叹息,不间贤与愚。乃知杨少尹,未足继两疏。当时老而传,不失仕且居。非同会稽史,苦誓困简书。不比狂季真,索身忧病馀。耆年了无事,方当骋亨衢。投簪逸湖海...
-
寄杨仲弘
老来自爱黄叔度,少日真期鲁仲连。高卧独无田二顷,曳裾谁有客三千。苍波渺渺浮鸥鹭,白日翩翩换岁年。却忆江东杨少尹,剧谈终夜不成眠。
-
送许少尹
...有客不可留,我挽其衣一颔头。梦魂夜夜绕吴越,便思飞到江南州。满堂故人色欲动,竞把酒杯相郑重。请君一醉不须辞,尚有残春堪断送。
-
赋得春草碧色送丘少尹归四明
春色有佳兴,送君惜别情。帐前见芳草,绿尽空江浔。千里霭晴翠,夕阳烟际深。遥分白鸥水,近映青枫林。萋萋满行衣,苒苒生别心。王孙行当归,蘪芜思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