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周颂·访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成王拜谒周武王庙时与群臣商议国事的诗歌。全诗一章,十一句,前二句说明拜武王庙的宗旨;中六句表白心迹,希望群臣帮助;末四句祈祷武王神灵保佑。章法错综,结构谨严。这首短诗以成王的口吻表达出来,一是希望众老臣辅佐自己,因此用词谦恭;二是拿继承先王之道说事,假先王之威来教导老臣。可谓蕴籍含蓄,意味深长。
创作背景
这是周成王朝周武王庙,与群臣商议国事的诗。周武王为太子时,因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得以直接掌权,处理朝政,控制大局,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后又协助回归的文王征服西方诸侯,攻伐征战,亦老到内行。文王去世,武王即位,无惊无险,不仅局势平稳,而且国力迅速增强,一举完成灭纣革命,乃是水到渠成。成王即位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武王于克殷后二年去世,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尚处孩提时期的成王根本无法填补,因此由武王之弟周公摄政辅佐。摄政只不过是通向新王正式治国的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周公不仅要日理万机,处理朝政,而且要逐步树立起新王即成王的天子权威,《周颂·访落》便反映出这种树立权威的努力。
关于《周颂·访落》的作者,有人说是成王自作,有人说是太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代成王立言。其创作时间,应是在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之时。《毛诗序》云:“《访落》,嗣王谋于庙也。”这个朝先王之庙、谋于群臣之举,郑玄笺认为是在“成王始即政”时。孔颖达疏对这一时间所作的界定更为明确:“此‘未堪家多难’,文与《小毖》正同,但郑以此篇在居摄之前,《小毖》在致政之后。”由于“成王始即政”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在继武王位之时,一是在周公摄政结束还政之时。郑笺用“始即政”是一个含混的时间概念,因此孔疏的明确界定十分必要。后世出现了因含混而生的歧解。如朱熹《诗集传》在《周颂·闵予小子》篇末云:“此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指《周颂·访落》《周颂·敬之》《周颂·小毖》)放此。”周时对亡父行“三年之丧”(期限为二十五月)礼,然则朱熹所说已不是“始即政”之际。还有学者认为《周颂·访落》作于周公还政之后,释“家多难”为管叔、蔡叔、武庚和淮夷之难,其理解与诗的原义大相径庭。
新王权威的树立,关键在于诸侯的态度。先王在世,诸侯臣服;然先王去世,新王即位,以前臣服的诸侯未必全都视新王如先王。成王始即政,对诸侯的控制自然比不上武王时牢固,原先稳定的政治局面变得不那么稳定而处处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这也十分自然。帝王的更替,特别是幼弱的帝王取代成熟强大的帝王,给诸侯提供了权力再分配的机会,局势不稳的根源即在于此。使诸侯回到自己的牢固控制中来,便成为周王室必须面对的课题。当时周王室的象征是成王,而实际的掌权者则是摄政的周公,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颂·访落》所体现的正是周公的思想,不过用成王的口气表达而已。
相关诗词
-
《寄周司理》拼音版
日月走劻勷,舟楫卧烦暑。凉秋在万里,客子安得语。周侯磊落人,怜我自熬煮。殷勤半月留,可得一笑许。别来今几日,坐此百里阻。清风不时来,晓月仍半吐。卷帘看修竹,忽似对眉宇。人生行乐...
-
《早起作颂访愚禅师》拼音版
晓日珑璁竹入门,石鱼吼处恰翻身。老夫遽起无馀事,收拾儿童访道人。
-
《八月二十三日皇考三周忌辰感成长句》拼音版
逝水驰驹岁月迁,音容莫睹竟三年。劬劳忍诵蓼莪什,继序时惭访落篇。恻恻沾裳寒露晓,凄凄对景暮秋天。䁀湖在望龙髯杳,仰首高旻泪涌泉。
-
《送周生还文江》拼音版
周生磊落志不群,馀子纷纷那足论。书香道国先贤裔,宦谱平园丞相孙。少小聪明已堪惜,烱烱双瞳剪秋碧。当代诸兄固罕俦,往时严父真勍敌。...
-
《道蔡访张周田先生》拼音版
秋来握手大河阴,落落风尘片语深。才子中原名独久,词人千里动相寻。西南老借安危计,岁月频惊去就心。道是张华能识剑,双龙传说到如今。
-
《颂使君寄怀齐梅麓剌史》拼音版
...。使君独是荒年谷。儿啼甘含饴,母心苦持荼。九重来诏书。锡以绯鱼煌煌绶拖朱。君之来,自玉堂。枳棘栖鸾凰。天子所重在循良。不颂使君能,能者必苛察,不颂使君清。清者持廉名。呜呼使君何其仁。
-
《太仓王国相以其子来访子周都尉婿时余假寓都尉宅》拼音版
倒屣迎王粲,清言得阿戎。冰清周尉操,玉润卫郎风。蚁泛春杯绿,莺催夕照红。高情见交素,把袂恨飘蓬。
-
《答宪副邓公见访以周正订疑垂问》拼音版
贱子诸生后,名公大父行。订疑怀竹简,乘兴到云房。鲁史麟编旧,周正凤历长。微言何以答,游夏愧升堂。
-
《天池山访元叹门榜落木庵为寒河谭子笔》拼音版
落木庵中卧老禅,寒河风雅笔如椽。垂来白发耽高隐,散尽黄金忆少年。十亩秋茶新雨后,半山霜蕨夕阳边。开元天宝诗亡后,欲问人间寡和篇。
-
《卢申之以惠山泉二斗为赠因忆南仲周友二首·其一》拼音版
旧年拂石坐松阴,曾与周郎共访寻。沦落人间少知味,一逢瓶榼便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