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小雅·我行其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诗,写一个远嫁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悲愤心情。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前两章诗描写弃妇因缔结婚姻之故,才同那位男子同居一室,由于对方不愿养活自己,便决绝地准备返回故乡去。第三章以葍菜起兴,表明弃妇对婚姻的失望,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男子喜新厌旧的嘴脸。此诗融情于景,情景交织,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
- 作品出处诗经
- 文学体裁四言诗
- 创作年代周代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伦理传统,导致了在家庭和婚姻中女子的被动地位,因而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文学母题——弃妇文学。《小雅·我行其野》就是写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诉说她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悲愤和痛伤。对于此诗,古经学家的意见比较一致,《毛诗序》曰:“《我行其野》,刺宣王也。男女失道,以求外昏(婚),弃其旧姻而相怨。”孔疏引王肃云:“行遇恶木,言己适人遇恶人也。”郑玄笺:“刺其不正嫁娶之数而有荒政多淫昏之俗。”朱熹《诗集传》长篇大论曰:“王氏曰,先王躬行仁义、以道民厚矣。犹以为未也。又建官置师、以孝友睦姻任恤六行敎民。为其有父母也、故教以孝。为其有兄弟也、故教以友。为其有同姓也、故教以睦。为其有异姓也、故教以姻。为邻里乡党相保相爱也、故教以任。相周相救也、故教以恤。以为徒教之或不率也。故使官师以时书其德行而劝之,以为徒劝之或不率也。于是乎有不孝不睦不姻不弟不任不恤之刑焉。方是时也,安有如此诗所刺之民乎。”方玉润《诗经原始》序此诗为“刺睦姻之政不讲也”。近人高亨以为此诗是入赘女婿的怨诗。从通篇诗意上来看,此诗是婚姻中一方怨婚姻不美,配偶淫婚换新人,旧人愤而别去之诗。根据朱熹“民适异国,依其婚姻而不见收恤,故作此诗”(《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很可能是周代大族女子的离婚之诗。另外还有一说,认为这是表流离者悲哀的诗。
相关诗词
-
《用洁堂韵赠徐清溪祷雨》拼音版
怒起乖龙变蛰雷,神翁此手更神哉。老天于物何尝病,旧雨如人自不来。彼稷之苗馀滞穗,我行其野绝纤埃。方平狡狯犹馀事,聊慰饥农取大咍。
-
《瑞麦歌》拼音版
爰采麦矣岷之阳,麦秀蕲兮登我场。岐岐而生自天产,两两而并维星祥。我行其野逢酂长,酂长忻然持穗往。自言此穗实秀时,六稻俱垂惟麦仰。晋之四穟唐六岐,虽有其物无其时。我君圣武绥万邦,我侯骏德为藩维。君臣尧舜禹,十风五日雨。干戈偃息将兆和,拍手齐唱崆峒歌。
-
《寄徐雪冈二首·其一》拼音版
我行其偶然,触石五溪渡。归迷日已暗,有客相与晤。欣君相与问,酒罢首东路。坐恨此机失,欲去翻疑误。
-
《筑城诗七章》拼音版
...阴。悄无居人,榛莽阻深。我行其野,言执其役。君子攸为,靡遑信宿。翼翼君子,观风省方。于焉恻楚,于焉徬徨。乃观流泉,乃相原隰。乃纵乃横,乃经乃画。千夫万杵,版筑如雨。救之度之,以开百堵。突而翼然,雉堞云连。可保可障,允固允坚。我人攸止,可以安全。有室有庐,...
-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八》拼音版
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展卷味其言,即今果何处。
-
《再和·其二》拼音版
我行平野览秋空,物象吟怀觉两雄。远水有时明返照,疏林无限战西风。京坻相望农收足,庐井多欢岁计充。亦向此时追乐事,归来倒载效山翁。
-
《与柳嘉兴·其三》拼音版
一滥春风北海樽,山麋游走愧难论。若将魏野閒评我,魏野当年不出门。
-
《洪洞道中》拼音版
水面风翻野草香,岭头云盖夕曛黄。欲登高处马蹄缓,刚落店时人影长。民到于今真梦梦,我行其野倍伥伥。漫从上谷趋同谷,直向咸阳出晋阳。
-
《雨行五岭下》拼音版
天地忽昼晦,四山泼墨浓。而我行其间,宛如所翁龙。大风吹倒人,欲避无所容。有翼不得张,狂走急雨中。数里乃一息,如出鲛人宫。老树道边拜,疑我行雨工。过午上五岭,攀缘入青空。仰视万山巅,有气如炊笼。下视田间白,云此锄田农。兹行岂不苦,奇观亦已雄。惜哉如此山,不...
-
《舟中忆爪哇之游杂述八首·其二》拼音版
荷兰虽小国,为政有经程。航程三万里,拓地来南溟。所实在农牧,化居心计精。我行山野间,弥望但一青。河流既委折,轨道复纵横。颇亦苦讥察,幸无桴鼓惊。昨者修戈楼,陈师责不庭。捕蝉雀方伺,前事盍惩羹?左聋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