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文学赏析
悲秋,历来是诗歌的传统主题,尤其是客行于外的诗人,对于秋天的凄清景色,有着特别的敏感。鲍泉的这首诗,便是写秋日行旅中的情怀。
诗的前二句,从大处落笔,点染秋景秋色。“露色已成霜”,写季节的变化,晶莹的露珠已随着气候的转寒消失了,空气中的水气变成了寒霜。这里暗涌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意,同时也和下句“梧楸欲半黄”构成因果句。天气渐冷,霜花满地,梧桐、楸树的叶子已到了半是枯黄的时候。“欲半黄”三字,写出叶子由绿而黄的渐变之意,很形象,有动感。
三、四两句“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日栖息的棕榈树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亦消散了。这二句一写树景,一写池景,着力渲染出秋景的清冷和枯寂。其中“莲寒池不香”一句,实际是运用了视听通感的原理,见色而知寒,由寒而知不香,可谓联想巧妙,笔补造化。
五、六两句“夕乌飞向月,余蚊聚逐光”,写秋天夜景。在茫茫的宇空中,夕乌向月而飞,而在微弱的灯光前,残留下的蚊虫相聚逐飞。这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美,而是使人感到凄冷和孤苦的夜景。诗人此刻的心境是黯淡凄凉的,故而最后在“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二句里以低沉的语调,诉出了他的心音。旅情客愁不是别的,而是身在异乡为异客,永远不会有欢愉,心里总是凄苦不堪的。而漂泊在外,孑然一身,最苦最怕的是那漫漫长夜,可是秋天的黑夜偏偏一天比一天漫长,这就意味着要忍受越来越长的黑夜的折磨,更要“恒自苦”了。写到这里,笔是收住了,而凄楚哀伤的感情确实收不住的,必然是此愁应共秋夜长,颇有凄哀欲绝之感。
这首诗,围绕诗题写景写情,自始自终都笼罩着悲秋意识,再加上旅情羁愁,越写越苦,心头铅重,低沉异域,哀婉深曲,逼真地刻画了一个他乡游子的凄凉心境,在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