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充秀才书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作品简介
《答吴充秀才书》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给友人的一篇散文。全篇分四段。首段赞扬来者“学精文雄”而好学谋道;接着,指出世之学者初欲为道“而至者鲜”的原因,在于往往溺于文,“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第三段,先以孔孟荀卿为例正面论述,再以子云、仲淹、“后之惑者”为例反面论述,又以“足下”的自身感受来印证,确立“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的观点;最后,以宾主二人志同道合互为激励作结。文章言辞恳切,寄意深长。
译文注释
译文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3),霈然(4)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5)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6)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7),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修顿首禀告吴君足下:前几天承蒙您给我一封信和三篇文章,打开一读,好像有成千上万的文字,等到稍稍定神细看,才知道不过几百字。如果不是词义丰富,立意高远,气势充沛而不可抵挡,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但是,您自己还担心没有人开导,无所适从,写作难于提高,这是您一心向学的客气话罢了。我既无济世之才,官位也不尊荣显赫,因此,我的批评或表扬无足轻重,我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动人心。世上想借名人的声望来抬高自己,借大人物的权力帮助自己上进的人,从我这里又能得到什么呢?您学业精进,文章雄健,本来就有用于时,也不必依靠我的声誉来抬高,依靠我的力量来上进。但是,承蒙您来看望我,好像有什么要求,莫非是急于寻求正道,不选择什么人而问了吧?
夫学者未始(8)不为道(9),而至者鲜(10)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11)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11)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10)也。
求学的人未尝不想求得道,但真正达到目的的却很少。这并不是道离开人很远,而是学习的人被某些假象迷惑了。说起作文,难于写得精巧令人喜爱,容易取悦于一时使自己满足。世上求学的人往往沉迷在这一点上,偶尔有高明的地方,便说:“我的学问够了。”沉迷得厉害的人甚至百事不关心,说:“我是一个文人,专心写文章罢了。”这就是求道很少达到目的的原因。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12)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13)不暇著书,荀卿(14)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15)、仲淹(16),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17),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从前孔子年老了回到鲁国,整理六经,不过花了几年的短时间。但是,他攻读《易》时好像世上根本就没有《春秋》,读《尚书》时,好像没有《诗》,这是他之所以用功少而能登峰造极的原因。圣人的文章,虽然我们赶不上,但是,总的说来道的境界高,文章便不难具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孟子终日奔忙到处游说,没有空暇著书,荀子也到了晚年才写书。至于扬雄、王通,他们都是勉强模仿前人的言词来著述,这是道不足而勉强写作的表现。后世糊涂、愚昧的人,只看到前代的文章传了下来,以为学习就是舞文弄墨而已,所以越勤苦努力越达不到目的。这正是您所说的,整天关在房间里写,文章不能纵横驰骋,随心所欲,其原因在于道不充实。如果道充实了,即使是上天入地走遍天下,也没有达不到的。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18)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19)。
您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气势充沛,可称得上好文章了。而且,您又立志求道,还认识到自己不够。倘使一直这样不懈努力,那么达到孟子、荀子的境界也是不难的了。我是学道而没有达到目的的人,不过幸而不满足于一时的喜爱,也不沉溺于微小的成绩而停止不前。我写此文,是为了借助您这种不断上进的精神,来激励我的进步。非常幸运。欧阳修上。
注释
(1)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今福建建安)人。青年时即举进士,熙宁末年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秀才:优秀人才。文中称吴充为“先辈”,是士大夫间的尊称,不是行辈的先后。吴充少欧阳修十四岁。
(3)辞丰意雄:辞雄意丰。
(4)霈然:霈,同“沛”。盛大之貌。
(5)伥伥: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6)假:借助。
(7)责:求。
(8)未始:未尝。
(9)为道:领会、实践道。“道”在这里指儒家思想体系。
(10)鲜:少。
(11)溺:沉浸不能自拔。
(12)至于至:至,到达。至,竞,最高境界。
(13)皇皇:同“遑遑”,匆匆忙忙的样子。
(14)荀卿: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有《荀子》三十二篇。
(15)子云:扬雄,字子云。扬雄《太玄》模仿《易》,《法言》模仿《论语》。
(16)仲淹:王通,字仲淹,隋末人。模仿《春秋》作《元经》,模仿《论浯》作《中说》。
(17)轩序:有窗栏的长廊或小室曰“轩”,东西厢房曰“序”。“不出轩序”是个比喻,说的是写文章只能在“长廊、厢房”中徘徊,从未“登堂入室”。
(18)善:完美。
(19)修白:和开头“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都是古代书信体抬头及落款的格式。信中以姓称吴充而称己不用第一人称“余”“吾”,用第三人称名字称己,是古代书信体表尊重对方的习惯。
创作背景
《答吴充秀才书》这是欧阳修写给吴充的一封回信,作于康定元年(1040)。当时吴充应进士举到京城开封,带着文章向欧阳修求教,欧阳修于是写了此信作答。
文学赏析
此文是一封书信,也是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一篇纲领性文章。信的主要内容是讨论“道”(圣贤之道、思想内容)和“文”(辞采、技巧)的关系问题,提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的重要观点,强调“道”对文章的决定作用。这是欧阳修一贯坚持的观点,他在《答祖择之书》中也说:“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同时,这一观点跟韩愈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柳宗元的“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强调作家的主观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学识等)对于创作的重要性。作家思想充实,富有远见卓识,他的文章就能“浩乎沛然”。由此出发,作者认为许多人写文章不能取得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看不到作家应掌握的“道”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舍本逐末,把工夫花在言词等表现形式上,因而“愈力愈勤而愈不至”。作者还批评一般读书人求“道”不专,稍有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自我满足,甚至“终日不出轩序”,“弃百事不关于心”,所以不能有很高的造诣。文章还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重视身体力行,孜孜求道的事例与扬雄、王通一味模仿前人而勉强作文作对比,说明“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道理。欧阳修的思想基本属于儒家思想,他提倡的“道”,也不外乎儒家之道。但欧阳修特别崇尚实际,强调致用,因此,他的“道”也包含着适合社会现实需要的政治主张、学说和思想修养等,表明他所倡导的古文其实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不可分的。
作者在信中回答吴充提出的问题,却从分析评论当时一般学者的通病入手,引用古人作正反例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容易把道理说得透彻深刻,也有助于启发对方。另外,作者虽是开导对方,但他态度谦恭,对吴充的文章和他的“志于为道”赞赏有加。这些,都使得文章表现出纡徐婉转的特点。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宋心昌著.欧阳修诗文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117
- [2]张文忠主编.唐宋八大家文观止.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161
- [3]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 历代名家书简.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03.156
- [4]任竞泽,杨新平编著.中国古代文论读本 第3册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0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