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游庐山

信游庐山
元丰七年初春的一天,已经在黄州随遇而安的东坡心情大好,因为他最心爱的海棠开花了。原来在他所住的不远处小山之上遍生杂花,其中偏偏有一株特别繁盛的海棠,虽然当地人都不认识,但来自四川的苏轼一眼就认出了这家乡多有的名花。此花每年盛开之时,他必然邀客赏花饮酒,海棠花下醉了一共五次。这日大家开怀畅饮直到明月初升,兴致勃勃的东坡即席赋《海棠》诗一首: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就在东坡赏海棠这一晚,山东章丘诞生了一个女婴,长大后写出了一句著名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她的大名叫作李清照。也就是在这一晚,汴京深宫之中的宋神宗孤独地吟咏着流行歌曲《水调歌头》中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觉得这正是自己心情的写照,叹口气道:“苏轼终是爱君。”第二天叫来宰相王珪商量:“修国史这件事情至关重要,让苏轼回来负责如何?”王珪面露难色:“自从把这帮批评者赶出京城以后,咱们牢牢掌握了舆论阵地,每次民意调查中政府得到的好评率都远超列祖列宗,朝野上下散发着正能量,耳根煞是清净。只怕让苏轼回到京城,他又胡言乱语妄议新法的大政方针,人心散了队伍可不好带。”神宗看王珪不赞成,皱皱眉头:“如果苏轼不合适,那就暂且先用曾巩修史吧。”曾巩写好开国皇帝赵匡胤部分的《太祖总论》进呈,神宗看来看去觉得不太满意,这次也不找苏轼的政敌王珪商量了,干脆亲手写诏书,改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安置。虽然是职位一模一样的平调,地点却从偏远的黄州调回了河南境内的汝州,离京城政治中心非常近,重新起用之意昭然。
但这时候的苏轼经过了“乌台诗案”的生死关头和黄州五年的生活磨练,已经不再是对政治一腔热血的愣头青年,而是恬淡从容的东坡居士了。他的内心并不想重返朝廷中枢,所以打点行装离开黄州后根本没向北回汝州,而是向东先去“路经”了一下庐山。看一下地图就会明白,这完全是南辕北辙,越走离汝州越远。进得庐山之后,奇秀景色实乃他平生所未曾见。山中的平民、和尚都惊喜相传:“苏子瞻来了!”东坡也是人嘛,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口作了一首五绝: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我们今天旅游时经常看攻略,东坡也是一样。他一边游庐山,一边看朋友送给他的一本陈舜俞写的《庐山记》,读到其中一段前朝诗人的有趣故事,不觉哑然失笑。按照唐代的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称为“会试”。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作者才子张祜去请他贡举自己为杭州赛区的出线代表,没想到正好遇上另一位才子“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作者徐凝也跑来请白刺史举荐自己。两雄相争,互不相让。徐凝昂首言道:“张兄,你的诗再好,也没有能和我咏庐山瀑布之‘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匹敌的句子吧?”张祜默然不答。白居易叹道:“论到你们两位诗歌的比较,就像廉颇和白起在狭小的鼠穴中相斗,胜负只在于一战之间啊!”
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号称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是四大名将之首,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最著名的是在长平之战后期重创纸上谈兵的赵括所率领的赵国四十万主力;一生夺城逾百,杀敌百万,可谓百战百胜,为秦国统一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封为武安君。廉颇曾为赵国大破齐国;屡败强秦;长平之战前期成功抵御秦军,使得秦国不得不用反间计诱骗赵国换上赵括为帅;长平之战后率领赵国残兵还能击退燕国趁人之危的入侵,斩杀敌帅栗腹,逼得燕国割地求和,被封为信平君。这两位都是常胜将军,有趣的是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却从未有机会正面交锋。在白居易的心目中,徐凝的《庐山瀑布》不输于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不输于诗佛王维的《观猎》,两人如今同堂争胜,就像廉颇、白起两位不败名将狭路相逢于鼠穴之中,不得不一决雌雄。这个比喻既有惜才之意,又不失为难得一见的盛事。仔细比较之后,白刺史评判徐凝险胜。这让名气比徐凝更大的张祜非常难堪,也使得张祜的好友杜牧发飙,写诗嘲讽白居易“睫在眼前长不见”。这个故事在《唐诗为镜照汗青》中有详细记录。
东坡信步进了开先寺,住持大师见大名鼎鼎的苏子瞻光临,喜出望外,赶紧备下笔墨求诗。刚刚看完八卦故事的苏轼若有所思,挥毫写下一首绝句: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以苏轼的成就和眼光,一旦评价“郊寒岛瘦、元轻白俗”,事后都成了定论。现在他说徐凝的《庐山瀑布》是“恶诗”,和谪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一下子就让徐诗彻底挂掉,宋朝以后再没有什么人来为其翻案。这场跨越唐宋的论战,张祜和杜牧在强大友军苏轼的帮助下,终于完胜了徐凝和白居易。
东坡这么刻薄地评论徐凝,很可能是在潜意识里认为李白《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根本无法被超越,所以徐凝的“今古长如白练飞”是班门弄斧。既然如此,他自己当然也就避开瀑布而只写山景。苏轼在西林寺的墙上留下了《题西林壁》,作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久负盛名,但我个人认为其艺术性在徐凝诗之下,因为只有说理而没有形象描写,更像是一篇哲理议论文。东坡似乎蛮喜欢写这种哲理诗,还有一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怪不得有人说苏轼是用写文章的方法来写诗,如果单以《题西林壁》和《琴诗》为例,这个评价确实恰当,还好苏轼的大部分诗歌并非如此。诗人大凡讨论起生活哲理,常常是由于心有所感,东坡很可能在庐山悟到:从新党、旧党的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跳出党争之外才能看清国事的全貌。在这样的思绪中,他继续沿江东下直到金陵,去拜访新党前领袖王安石,从而发生了前文所叙的那一幕。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