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美之谥

溢美之谥
襄阳一失,南宋大势已去,荒淫无度的宋度宗赶紧于咸淳十年驾崩,以避免成为亡国之君,和自己的亲生儿子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奸相贾似道拥立度宗刚满三周岁的嫡子赵显,改元“德祐”,是为宋恭帝。
谥号据考可能起源于西周时期。先秦两汉的统治者驾崩后,臣下用简短的谥号来议定其一生功过,后人也用谥号相称。比如刘彻谥号“孝武”皇帝,一个“武”字就反映了其武功赫赫而又穷兵黩武的特点,后世简称“汉武帝”。秦朝的皇帝无谥号,因为秦始皇认为“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所以除谥法,自命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没想到二世而亡。
到了唐宋,皇帝们的谥号变得又香又长,统统是溢美之字,毫无特点和辨识度,后世就改为用庙号来相称。比如昏君赵禥,谥号是“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完全不能反映他不文不武的真实情况,而用“宋度宗”这个庙号就简洁明了。赵显死时南宋已亡,自然没有庙号,无法像他的列祖列宗一样被称为“宋某宗”,而“恭”是元朝给的谥号,后世便称其为“宋恭帝”。
顺便再介绍一下年号。汉武帝时期方有用来纪年的年号(此前可能使用天干地支等方法)。凡遇皇帝登基、天降祥瑞或外忧内乱等大事都要改元。明清之前的皇帝在位时一般有多个年号,比如武则天有十七个之多。而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号,故后世即以年号相称,如永乐帝、康熙帝。
我们举一个综上所述的例子: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清史书常以“纯皇”简称。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