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
让我们回到李煜。李煜君臣和金陵全城的百姓,最终在曹彬的仁心之下得以保全性命。宋军众将士自出兵到班师都很畏服统帅曹彬,不敢滥杀江南一人,这在自古以来的征服战争中是非常罕见的。曹彬奏凯回朝,入宫觐见天子时,名帖上写的不是“赖陛下天威攻灭盘踞江南四十年之南唐凯旋班师”之类的套话,而是平平淡淡地写着“奉令到江南办事回来(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就是这么谦恭。
因为李煜是被围城一年,城破被俘之后才投降,比起主动献土归宋的吴越王钱俶来说太没眼色,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虽然爵位名称带有侮辱性,赵匡胤毕竟算是仁厚之君,并没有打算从肉体上消灭李煜的意思。但李煜才过了不到一年好死不如赖活的平静日子,宋朝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宋太祖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饮宴谈心至夜半,所有太监宫女都被屏退,两人共宿宫中,再无第三者在场。据说当晚有人在窗外看见烛影摇曳,听见斧声破空。翌日清晨,一向身体健康的赵匡胤突然被宣布“暴病驾崩”。第三天,晋王赵光义即位(庙号太宗)。这就是宋朝第一谜案“烛影斧声”。关于这件疑案的前前后后,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记载,仔细分析起来的话足可以写一本厚书。不过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赵光义并未弑兄。
宋太祖死得太突然,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诏。为何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于弟弟,而不是按照父死子继的方式传位于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呢(赵德芳就是演义小说《三侠五义》《杨家将》中鼎鼎大名的八贤王)?拖了多年之后,官媒终于对此作出了解释,据著名宰相赵普所说,事情是这样的。
赵匡胤、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问太祖:“你自问何以能得到天下?”太祖回答:“自然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这是一个帝王应该给出的标准答案。太后摇头道:“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又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百年之后将帝位先传弟弟光义,光义再传弟弟廷美,廷美传回于你的儿子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大孝子赵匡胤流泪拜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号称“金匮之盟”。宣布这件事情是在宋太宗即位五年之后,而不是宋太祖身前,公信力到底有多少,大家都是在类似环境中成长而富有经验的人,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而且当赵匡胤逝世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赵德芳十七岁,都不算幼主了。最关键的是,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三人均在宋太宗一朝中以二三十岁的英年早逝,实在太巧了。既然“金匮之盟”的继承者都挂掉了,赵光义自然也就名正言顺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大家都认为宋太宗做得很厚黑很不地道,包括他的子孙也这么想。到了金兵大举南侵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政权南迁之时,宋高宗赵构的儿子在“苗刘之变”中夭折,赵构本人也在金兵的追击中受到过度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继嗣无人。传说这个时候太祖给他托梦讲了“烛影斧声”的故事。内心非常不安的赵构收养了太祖之子赵德芳的两位后裔为养子,三十年后从中选定了赵伯琮立为太子,改名为赵眘(读音同“慎”),即后来的宋孝宗。孝宗为抗金名将岳飞平反,整顿吏治,百姓生活安康,是南宋一朝最有作为的皇帝。至此,皇位才终于又回到太祖一系的手中。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