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燕燕,送归妾。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在辛弃疾之前的词人用典都不多,一首词里嵌一两个典故起到点缀作用,连一个都没有的也很常见。但稼轩几乎无典不成词,而且一用就是一长串。比如这首,先用三种叫声悲凉的鸟儿起兴:阮籍的《咏怀》里有“鸣雁飞南征,鹈鴂发哀音”之句;鹧鸪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而且白居易说它“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杜鹃声声则好似“不如归去”。这些小鸟都一副很惨的样子,然而和人间的离别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接下来罗列古代著名的离别典故:王昭君出塞辞家国,苍茫夜色之中越走离中原越远,想到此生再也无望重返故土,琵琶声哀能落雁;陈皇后失宠,被翠辇送去长门宫幽居,回首金阙,心知再难见到端坐其中的结发丈夫刘彻;李陵“五千貂锦丧胡尘”而降匈奴,后来送别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归汉时“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想到自己百死血战却在故国已然身败名裂;荆轲入秦刺嬴政,满座送别的人心知其此去必死,都穿一身白衣好似提前举行丧仪一般。鸟儿啊如果你们能理解人间的离别,恐怕不再啼泪而是啼血。
词都快写完了还没提到被送别的主人公辛茂嘉一个字,实在不好意思,最后急匆匆来了句“你走以后还有谁能与我在明月下共醉呢”,这位十二弟完全成了打酱油的。《人间词话》里评论:“稼轩《贺新郞》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这是客气,或者说是偏爱。虽然这种密集用典的方式特别招我喜欢,但还是不得不将王国维先生的意思翻译一下:稼轩这种搞法,那叫“厚积薄发”;要是别人也学着这么搞,那叫“堆砌典故”。但确实有人对辛弃疾这种风格当面表达了不以为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