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 老夫聊发少年狂

十年生死两茫茫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中隐”一词出自于苏轼的偶像白居易《中隐》一诗: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
但苏轼始终没有真正进入过白居易晚年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官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人格感染力比乐天更高一筹的原因。他在江湖之远的杭州,依然心系朝廷中轰轰烈烈的变法进程,还写诗反映民间疾苦,没想到正是这些作品埋下了“乌台诗案”的伏笔。而举报他黑材料的,居然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沈括。
绿筠青竹
沈括的笔记《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他的文笔也很不错,曾与苏轼在京师崇文馆作同事。沈括被朝廷作为督察大员派到老家杭州去检查农业工作,临行前宋神宗特别叮嘱:“苏轼正在杭州当通判,你要善待他哦。”
沈括到了杭州,热情地与苏轼回忆当年交情,将他的新诗都抄录下来,回到京城就以附笺的形式上奏,详细注明了哪些诗句是反对改革、讥刺圣上,成为“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虽然当时没有能立即掀起大风大浪,但等到李定等人出手时,沈括的这本告密小册子被善加利用,为罗织苏轼的“罪证”起了大作用。
沈括拥有作为科学家的荣誉,也不能使他逃过作为文字狱帮凶而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结局。今天那些还在搞文字狱的人,例如那些因为人家穿了一件“不自由、毋宁死”的文化衫就抓人的人,那些制定有争议微博文章被转发五百次就可入罪之类法律的人,可不慎欤?
在杭州於潜县丰国乡有个寂照寺,苏轼有次在此与慧觉和尚一同游览寺内的绿筠轩,十分喜爱其中种植的竹子,写了一首《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东晋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就是差点做了大才女谢道韫老公的那位)平生最爱竹。有一次他刚搬进一处寄居的宅院,第一件事情就是马上令人种上竹子。别人问他为何这么着急,他指着竹子说:“怎可一日无此君?”苏轼用的便是此典故。这首诗如果不分段,简直就是一篇散文。所以很多人说苏轼经常在用写文章的方法来写诗,写的不是诗,而是押韵的散文,也不无道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