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_1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
晏殊的一生引荐提拔了很多名人,其中公认品德最好的是范仲淹。范仲淹的身世很坎坷,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并随继父朱文翰姓,起名为朱说。
划粥断齑
朱说从小生活贫苦,十几岁时寄住在寺庙里读书,就像“惭愧阇黎饭后钟”的王播一样,但没去蹭和尚的饭吃,所以也没被赶走。他每天早上起来给自己煮一锅薄薄的稀粥,生怕太饿一口气把它喝完了吃了上顿没下顿,要等粥凝结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只能吃两块当早餐,剩下的两块是晚餐。下饭就用腌韭菜,还要省着点儿吃,每次不能太奢侈地吃一整根,只能切半根来下早饭,剩下半根留着下晚饭。这个典故就叫作“划粥断齑”。
同学中有个高官子弟,看见朱说每天只吃点稀粥咸菜,还能埋头学习自得其乐,觉得难以理解,回家当作稀奇事讲给父亲听。他父亲听后说:“你这个同学不是平常人,将来必定有大出息。你带一些食物送给他吃吧。”当同学按父亲的吩咐带了一盒美食送给朱说时,朱说却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之后,官二代却发现送给朱说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而是已经放坏了。他当然很生气,责问朱说:“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来这些饭菜,你却不肯享用,这是为何?”朱说解释道:“在下非常感激令尊的厚爱。只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若吃了这美味佳肴,恐怕将来就不愿意吃苦了。”后来寺院的住持被朱说这种刻苦的精神所感动,每天都送几个饼给他充饥。
朱说二十多岁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十分伤感,很想恢复范姓,但考虑到母亲一直在朱家生活,便不提此事。他二十七岁时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为母亲过世服丧结束后,朱说回到吴县老家要求复姓。范氏族人怕他回来分财产,不肯接纳,就像一窝土鸡在草丛里面抢虫子,很担心天上的鹰隼来和它们争食。朱说表示唯一的目的就是认祖归宗,完全放弃财产方面的任何要求,族人方才答应。这帮势利的家伙差点错过了一位同宗大名人。
因为有功名的人想改姓名的话需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朱说上书宰相寇准,并引用了两个典故:“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前者是范雎不容于魏国,改名为张禄逃入秦国,后来为相,确立“远交近攻”的基本国策,帮助秦国不断蚕食山东六国,奠定统一天下的根基。后者是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在勾践鸟尽弓藏动手杀功臣之前急流勇退,泛舟太湖而去,后迁居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改名为陶朱公,以经商累资巨万,被世人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这两位改名的高人恰好都是范氏的先祖,表达的意思是“我也会无愧于先祖,有利于国家”,用典非常巧妙。寇准览信,兴奋地说:“大宋有幸,后继有人!”朱说改名的请求获得朝廷批准,他恢复姓范,取名仲淹,字希文。
忠耿直谏
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听起来好像晏殊是长辈,但事实上范仲淹比晏殊还大两岁。没办法,谁让晏殊是神童呢?出道实在太早了。范仲淹中进士以后,常年在地方基层做官,后来为母亲守丧时住在应天府。当时晏殊正掌管应天,聘请范仲淹主持府学,这是对他的第一次提携。晏殊回朝当枢密副使(军委副主席)后,当面向宋仁宗举荐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就是在皇家图书馆里整理宫廷藏书,官位不是很高,但经常可以见到皇帝,是一条飞黄腾达的快车道,从此希文就接近了朝廷中枢,自然非常感激晏殊。但没过几年,范仲淹就差点帮晏殊捅了个大篓子。
但凡看过《三侠五义》《包青天》之类的人,应该都知道“狸猫换太子”的著名故事。宋真宗赵恒死得早,儿子赵祯(就是故事中用狸猫换来的那位太子)十二岁即位(庙号仁宗),章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刘太后并非仁宗的亲生母亲,而仁宗本人一直被蒙在鼓里。到仁宗十九岁已经成年之时,刘太后依然在主持朝政。这一年的冬至节,礼官为了奉承太后,计划让仁宗率领文武百官向太后跪拜献寿。范仲淹立刻上奏反对,说天子如果在家里为太后拜寿,按母子之礼跪拜是可以的;但如果在朝堂上和百官一起北面向太后跪拜,就很不妥当,有损君威。
看起来是一件礼仪小事的争论,背后的真实原因却大不寻常。垂帘听政的太后在皇帝成年之后还不肯归政,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到殷鉴不远的武则天篡唐。这一方面是谄媚之人的机会,另一方面势必引起忠直大臣的警惕。范仲淹看到了这种情况给国家带来的潜在危险,不但反对仁宗当众和百官一起跪拜刘太后,更是以卑微的官职直接奏请太后应该还政于仁宗,让已经成年的皇帝亲政治理国家。
范仲淹的奏章一递交上去,立即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说出了许多大臣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刘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晏殊十分惊慌,立刻将希文招来一通责骂:“难道只有你知道为国事担忧吗?你这是乱出风头!会连累举荐你的人!”晏殊的害怕并非杞人忧天,在这种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一片人头落地是历史常见现象,武则天时代就是前车之鉴。范仲淹坦荡地回答说:“下官正因为蒙受大人的举荐之恩,才一定要坚持按理直言,以免别人说您举荐的人不称其职,并没想到这样做得罪了您。”但盛怒之下的晏殊完全听不进任何解释。范仲淹告退回家后,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解释自己向朝廷上书的理由,并且在信末表示:如果您认为我还值得教导,希望您没有后悔当初举荐我;如果您认为我朽木不可雕,就请向朝廷声明,这样朝廷可以豁免您举荐失当之罪。但我绝不会因为您这次的斥责,而忘记您平生对我的知遇之恩。
晏殊览信之后,内心十分惭愧。其实让仁宗率百官北面跪拜太后这件事,包括晏殊自己在内的许多大臣都认为不妥,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公开反对,只是怕得罪太后。晏殊斥责范仲淹,不是认为他说错了,而是怕连累自己。但范仲淹的性格耿直中正,与晏殊颇为不同。还好刘太后不是武则天,宋朝的开明氛围保证士大夫不管说了什么基本上都没有性命之忧。范仲淹在这次上书后被贬出京城,到河中府去做一个小小通判。同僚们去郊外为他送行,都举杯祝酒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没过几年刘太后驾崩,宋仁宗亲政,很快召范仲淹回京,拜为右司谏,专门负责规谏朝廷的过失,小事上奏折,大事可当面廷争,可谓知人善任。此时仁宗刚刚知道自己并非刘太后亲生,而此事一直被刘太后故意隐瞒,以致自己错失了孝敬生母李宸妃的机会,心中对刘太后颇有恨意。群臣揣摩上意,多有议论刘太后垂帘听政时的各种过失。范仲淹却上奏道,刘太后垂帘多年确有不妥处,但更有养护仁宗长大成人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她的过失,成全她的美德。仁宗沉思数日,予以采纳。
希文并不因当年被刘太后贬出京城而如今报复,而是秉公持正、隐恶扬善,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晏殊当年虽然差点被范仲淹拖累,内心却始终对他十分推重,为自己女儿择婿的大事也请他拿主意。而希文所推荐的,正是后来的名相富弼。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