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遍催万树暮蝉鸣

秋蝉:遍催万树暮蝉鸣
鸣蝉演奏的交响,从夏延续到秋。
秋蝉的叫法,与其在夏天是截然不同的。一过了立秋,夜晚就变得聒噪了起来,溽暑中没精打采的蝉,在一夜之间重整旗鼓,开始了新一轮的狂欢。暮色初上,一树一树的蝉鸣次第响起,“知了……知了……”,漫无目的而又不知疲倦。你知道它们就藏在这些此时依然碧绿的树上,但若真的去找,多半一无所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这并不妨碍童心未泯的诗人去尝试。一千年前的大宋,某个初秋的黄昏,杨万里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这一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蝉鸣,从此被定格。
听蝉如听禅,喋喋不休的一段蝉鸣,不同的心境也总能听出不同的禅机。于寄情山水、悠然自乐的王维而言,蝉鸣是秋日田园的背景色,是渡头落日的画外音,听的是一段闲适、半日怡然: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于漂泊宦海、半生浮沉的李商隐而言,蝉鸣是惺惺相惜的絮语,是诗逢知己的唱和,倾诉着多少不甘埋没的同情与自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而对身陷囹圄、朝不保夕的骆宾王来说,这声声秋蝉,则显得更加悲凉,像萧萧飒飒易水风声,自知末路的英雄挽歌: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们对秋蝉的聒噪,总是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小时候跟着哥哥姐姐捉过知了猴,酷暑时节,暮云尽收的夜晚,须得等到天色完全暗下来,带一只手电筒、一把小铁铲,在村头的树林里,寻找知了的藏身之所。找知了洞是很有讲究的,通常在靠近大树、松软潮湿的地方,洞穴边缘齐整锋利,三五个连成一串,一个手指大小的洞口供知了出入,附近几个小孔作通风瞭望之用。细心聪明的孩子通常一眼就认得出,总能满载而归,而粗心大意的孩子,偶尔挖错了洞,惊扰到一只青蛙或者一条小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浅一些的洞穴,借着手电的光甚至可以看到里面的知了猴,找根细树枝伸进去,它会自己顺着树枝爬出来。遇到深一些的,就要用铲子挖了,深棕色的知了猴混在土里并不显眼,要小心翼翼,一层一层地挖。有时候运气好,还能在树干上找到爬到半截的知了猴。
知了猴是难得的美味,孩子们的战果拿回家交给大人,用油一炸,焦香酥脆,是极好的下酒菜。我曾经为了看金蝉如何脱壳,拯救了一只即将下油锅的知了猴,用碗把它扣在大树下,碗沿支一双筷子,留一条供它爬出的缝隙。第二天一大早来看,外婆叫醒我,说知了已经上树了。我光着脚跑到院子里,看到一只通体嫩绿的知了从蝉蜕背后的裂缝中奋力挣脱出上半身,一双乌亮的眼睛像两颗花椒籽,背上一对翅膀弱小无力。几个俯仰吼,白嫩的蝉腹也抽了出来,它抱着蝉蜕歇息着,让晨风吹干潮湿的身体,双翼逐渐伸展,变得纤长透明,随时准备着飞向更浓密的绿荫。
我知道,它也将成为那一年秋蝉音乐会中的一个音符。它曾在暗无天日的泥土中蛰伏多年,它曾经历过脱胎换骨的痛苦涅槃,它餐风饮露,度过朴素的一生。而当它感受到秋天的迫近,知道自己短暂的生命已为日不多,却依然毫无畏惧地歌唱。无怪乎这嘲哳的吟唱令文人墨客动容,无怪乎这平凡的生灵能为人类讲禅论道。
在漫长的时空里,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短暂如蝉呢?纵然身处黑暗,也要保持对阳光的向往;纵然生命短暂,也要在秋日里纵情歌唱。这是蝉关于生命的哲理。
秋虫能歌者,不唯秋蝉,但唯独它,能唱得那样热烈而悲壮。


36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