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北国无桂花,是我在北京过中秋的第一憾事。
时至今日,近到阳澄湖的蟹、砀山的梨,远到新疆的葡萄,都不过是快递一天的距离,唯独这桂花,却寄不得。桂花的好处,不单在一朵或者一枝,那纤纤弱弱的一朵小花本身其貌不扬,须得一整棵桂树,甚至一片桂树林,方得桂花的神韵。北方人初到南方,往往不认得桂树,不经意间一阵清香袭来,循着香味寻得几株墨绿的树,见到枝桠间藏着的米粒大小的嫩黄小花,才恍然醒悟,原来这是桂花。那味道,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柔而不媚,厚而不俗,于是油然而生出相见恨晚之感,也无怪乎前人的故事里,这桂树总是带着仙气了。
早在魏晋时,就有了“俗传月中仙人桂树”的传说,曹植也说它“上有栖鸾,下有盘螭”,俨然已是仙树了。而唐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一步演绎了桂树和月宫的缘分。《唐逸史》描绘“唐明皇游月宫”的场景,月亮上一座玲拢四柱牌楼,名为“广寒清虚之府”,庭前是一株大桂树,扶疏遮荫,不知覆着多少里数。桂树之下,白衣仙女乘着白鸾跳舞,舞衣便是“霓裳羽衣”。到了这时,桂树算是正式在月宫里扎下了根,从此列入“仙籍”。《酉阳杂俎·天咫》则更为不羁,甚至给桂树专门配了个执掌的仙人:“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从此,桂树与吴刚成了月宫里密不可分的部分。
于是唐人写桂花,也总是写得仙气飘飘。李贺说“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皮日休说“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白居易说“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李商隐说“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可见,月、桂、吴刚、嫦娥,已经成了唐代诗人眼中最浪漫的符号。
然而,天上的桂树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认真追究起来,桂树本该根植深山之中。桂树只生长在南方,植根于岩石峭壁之间,枝干和花朵有异香,品性与一般植物截然不同。《说文解字》说它是“江南木,百药之长”,汉武帝曾用它建桂宫,可见,人间的芸芸众生也对桂树宠爱有加。然而,桂树的头一位红颜知己,当属李清照。李清照早年的诗作,写过海棠,写过荷花,却并不曾出现桂花的踪影,然而她与丈夫隐居青州后,却突然爱上了桂花,以至于在她眼中其他花儿都黯然失色,再也不那么可爱了:“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看,连时人盛誉的梅花和丁香,都被桂花比得粗俗不堪了,只有桂花,可堪入梦。除了这一首,李清照为桂花勾画的另一幅“素描”,才堪称是咏桂诗之绝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为桂花,不仅可以放弃群芳,为她封了个“花中第一流”,甚至还不惜得罪前人:屈原写了那么多香草名花却偏偏没有提到你,一定是因为他也情思有限罢了!其实,这恬静柔和,情疏迹远,只留清香传于世间的神韵,写得又何止是桂花而已呢?想来,李清照看桂多妩媚,料桂花见她也应如是吧,尘世间能与她做知己的,桂花确实也算得一个。
当然,我们提到桂花,除却这些美丽的神话与幻想,最先想到的,还是那些桂花糖、桂花酒、桂花糕。也是有趣,这嫦娥门前一身仙气的桂花,却偏偏还最接地气,月宫与庖厨,竟都能安之若素。如此想来,这“花中第一流”,真的非桂花莫属了。


39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