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一声能遣一人愁

促织:一声能遣一人愁
秋夜多悲声。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却终抵不过一声促织动人愁肠。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诗经》的年代起,促织陪伴了我们两千多个秋天。应当没有哪个孩子没见过促织。一到天气转凉时,花盆下,草丛里,或是房前屋后的犄角旮旯,少不了这些小家伙的身影。男孩子爱把它们捉来,放在小瓶里,学着大人的样子斗蛐蛐,小姑娘怕虫子不敢亲手去捉,却也不会拒绝观看一场角力赛。毕竟它长得并不丑,有力的后腿,乌黑油亮的脑壳,两根细长的触须一抖,像极了戏台上舞翎子的武生,威风凛凛。当然,孩子们的擂台往往是斗不起来的,他们的乐趣更多地在于捉,而不是斗。不拘多么瘦弱的小虫,只要看到,必要捉了来关在一起,结果往往是无论怎么用草叶子拨弄,两只虫儿却只管各占一隅,相安无事。斗了几下,小孩子便意兴阑珊了,丢下这两只再去寻更大的。那时候,促织的唧唧吱吱的叫声从不让人觉得烦闷,反而是挑逗着孩子们神经的美妙声音。
突然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孩子长成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大人,促织的叫声,也跟着变了味道。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说古时女子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要赶制冬衣了。偏它又一声一声,整夜不歇,也难怪总能让人愁肠百转了。杨万里说“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从古至今的促织鸣,早就不知道织入了多少数不清的离愁别绪。无论是他乡游子、深闺思妇,抑或慷慨悲歌的将军侠客,都不免被这虫声叫软了心肠,叫乱了心绪,叫醒了被酒麻醉了的一怀愁思。清代女诗人范姝曾写道:
秋声听不得,况尔发哀闻。
游子他乡泪,空闺此夜心。
已怜装阁静,还虑塞亘深。
萧瑟西风紧,行看霜雪侵。
一句“秋声听不得”,真是饱含了多少古今离人泪。
姜夔曾写: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湿冷的秋夜里,促织在门外井边,凄凄不断的歌声让人辗转难眠,于是起身找寻机杼,继续织完那匹要为他做征袍的布,独自听着这比《愁赋》更让人发愁的虫鸣。这是闻促织而思征人在外的闺阁之语。
杜甫曾写: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草根里的促织叫声细若游丝,却也两两相亲,漂泊他乡的诗人却形单影只,泪早已流尽,只是担心远处的妻子,怎么才能捱到早晨。这是闻促织而思家乡风物的游子之吟。
岳飞曾写: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夜深人静时,元帅帐外的一只蟋蟀惊醒了将军的梦,梦里的金戈铁马烟消云散,眼前只有漫长的黑夜。忧国忧民让人睡意全无,只好独步阶前,与这明月和虫声为伴。这是闻促织而思壮志未酬的英雄之叹。
说来也怪,同样是那纤纤弱弱的促织声,儿时撩得人心花怒放,如今却能搔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牵出那些乡情、亲情、家国情,让人悲,让人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如此一个秋夜里,叶绍翁面对这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心中该是怎样的感慨万千。从少年到中年,这颗心究竟是变硬了还是更软了些呢?这答案,怕是只有促织知道。


38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