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的抉择

李德明的抉择 消息传到开封,仁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下令把韩琦贬为秦州知州,算是平息一下心里的怒火,后来他又专门给陕西边境的将领下诏,不准他们轻易深入夏境
好水川之战,西夏虽然大胜,但是自己的损失也不小,士兵也疲惫不堪,李元昊只好暂时回军天都山,进行休整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韩周他们送信的情况。韩周他们一行三人刚进入夏国境内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人态度相当友好,特别客气,过了两天,听说宋朝军队在好水川打了败仗,这些夏国人就变得傲慢起来了。后来韩周三人到了兴庆府,李元昊根本就不见他们,等了四十多天,李元昊才让大臣野利旺荣写了给范仲淹的回信,派人与韩周一起把信带回
韩周等人一路上鞍马劳顿,日夜兼程,回到延州后,赶紧把书信交给范仲淹
这封信被看得范仲淹心惊肉跳的,在这封二十六页的书信里,傲慢和不恭敬的话就有二十页。范仲淹偷偷把这封信抄了一份,然后告诉夏使,他带来的书信言语不恭,不能呈报给朝廷,并当着夏使的面,把这封信烧了
后来,范仲淹把这封信里李元昊想要求和的话修改了一下,上呈宋仁宗
本来范仲淹这么做,也是为了两国关系着想,希望能够实现两国和平,减少人民痛苦,这也体现了他对大宋王朝的忠心,可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个事,差点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
这封信送到宋朝朝廷后,有人说范仲淹不应该私自与李元昊来往书信,更不应该私自焚毁李元昊的来信,所以应该治他的罪。参知政事宋庠想法更为激进,直接请求宋仁宗把范仲淹砍了,以谢国人
还好,宋朝朝廷内部还是有很多明白人的,御史杜衍就说:“范仲淹是忠于朝廷的,他这么做是为了替朝廷招降叛贼,怎么能深加追究呢?”宰相吕夷简和谏官孙沔都赞成杜衍的意见,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宋仁宗也觉得不该因为这事就杀了范仲淹,他决定从轻发落,贬范仲淹为耀州(今陕西耀县)知州,了结了此事
李元昊率领大军经过几个月的休整以后,决定对宋朝发动新的攻势,这一次,他把目标定在了麟州、府州地区
麟、府地区与西夏之间隔着一条屈野河,李元昊要想出兵,必须先解决渡河问题。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七月,李元昊命令士兵伐木做筏,准备渡河
这时候有人前来投奔,此人名叫乜罗,党项人。他之前是归附于宋朝的,宋朝授他为殿侍,他就找宋麟州兵马钤辖康德舆要锦袍,康德舆不给,他心里就很不痛快。这个时候又有人说乜罗私下里已经投降了李元昊,他与李元昊商量好,一打仗就掉头来打汉人。乜罗听到这些,心想这事解释也解释不明白,你不是说我要投降吗,那我就投给你看看。他心里一横,就来归附李元昊了
李元昊心想,这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正准备打麟州呢,就有人来投诚。他重赏乜罗,命他为向导,负责带领夏军攻打麟州。乜罗对麟州一带地形比较熟悉,他知道宋军在后河州一带防守薄弱,就带领夏军从后河州渡过屈野河,进攻麟州
麟州都监王凯凭借城防与夏军激战十几天,仍然没能把夏军击退。并州知州高继宣领兵前来救援,也被夏军打得一败涂地
看到夏军依然猛攻不退,高继宣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招募了两千个遭刺配的厢军,称为“清边军”,令王凯率领,出战夏军
这些厢军虽然犯了罪,但是战斗力是不容怀疑的,高继宣用他们来作战,的确很有水平
有一次王凯率领清边军到了一个叫三松岭的地方,被李元昊的几万大军包围了
李元昊之前在三川寨和好水川歼灭过上万人的宋军,心想对付这2000人自然不在话下,可没想到这清边军全体将士雄起了一回,面对几万夏军的围攻仍然毫无惧色,奋力死战,杀死夏军一千多人,李元昊一看这支部队太过强悍,实在惹不起,只好率军撤退。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