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托孤

临终托孤 “当官就当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这是刘秀当时的两大人生目标。是啊,干什么工作和与谁结婚,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指标,也大体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其实,在太学求学的同学都面临这样一问题:分配和出路。是啊!金榜题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可是当时的情景却并不那么乐观
王莽盲目扩招,把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有的还是中老年)骗到长安来,只不过是为了笼络人心,迷惑百姓
王莽根本就没有留给太学学生多少就业岗位。当然,朝廷和地方上有职有权的岗位多的是,但是对不起,这些他自有安排,都属于他嫡系部队和人马的囊中之物
刘秀虽然什么都明白,但他还是发奋读书习武,他知道,如果想推翻王莽,自己首先需要在朝廷站住脚,这样才会有机会做成大事。连续三年,刘秀的学业成绩在太学里名列前茅。皇天不负有心人,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刘秀有了个参加殿试的机会
一同考试的邓禹和强华都有些紧张,而刘秀却显得很平静,随着内侍的引领,学生们都来到了大殿上,口称万岁后跪下去。大殿里非常空阔,也非常安静,过一会儿,就听到有人让他们起身,准备考试
几个时辰以后,大家先后将卷子交上去,然后跟随内侍出了大殿。走出大殿以后,学生们不由得都长出了一口气。走出皇宫,学生们立即围在一起,七嘴八舌讨论刚才的题目,刘秀对于自己的发挥很满意,笑着和同学们聊起来
然而,数天后,成绩公布出来时,刘秀顿时傻眼了,邓禹、强华都榜上有名,考进了甲科,唯独他名落孙山。刘秀开始还以为是自己成绩不理想,但仔细琢磨,觉得自己在考试时发挥还可以,自认为不会比别人差啊,关键时刻,他又想到了身在长安的他的两个“保护伞”——严光和刘崇
其实在长安三年,刘秀因为有他父亲和家族的故交严光和刘崇的缘故,轻松搞定了许多“烦忧事”。刘秀心里也自觉过意不去,因此,到后来,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麻烦两位大人。但殿试这么重要的事,他觉得自己榜上无名肯定有问题,于是拜托两位大人去“复查”相关情况
很快,两位大人就给了他答复,正是这答复彻底浇灭了刘秀的信心和求学的欲望
刘秀的笔试分数在所有殿试者里面是佼佼者,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面试”关上
“面试,我都没有去面试,怎么面试出了问题?
刘秀的疑惑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原来王莽自从篡位后,对刘氏族人进行了全面打压,降级的降级,罢用的罢用,总之,他可不愿意朝堂上有汉室的宗族子弟出现。这次考试也是一样,当考试结果上报到王莽那里,他发现刘秀的名字赫然在甲科前列,便问考官刘秀的情况。知道刘秀是高祖的后裔以后,王莽当即找个理由将刘秀划掉
只要是刘氏宗族的,就不会有机会在新朝担任官职。经过这件事,刘秀明白了,长安不是他待的地方,因为这里永远没有他的出头之日。于是乎,他黯然地离开太学,离开长安,打道回府
邓禹等要好的同学将他送到十里长亭,挥泪告别。邓禹原想和刘秀一起回去,但是刘秀不愿意耽误邓禹的仕途,让他安心在长安生活,自己一个人回去,在家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让邓禹在长安随时注意各方面的动向,等天下纷乱,群雄并起的时候,两个人再相聚,一起完成理想。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