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言十二事

5、建言十二事 坦白地讲,都梁山由于地势崎岖,并不适合大估摸的阵地战,而且李孝逸的三十万大军基本都是骑兵部队,进攻都梁山这样的地势,并非擅长
所以接下来这场仗该如何打,部将们产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应该进攻高邮,直接寻找徐敬业的主力部队决战,这样都梁山、淮阴两地便成了孤岛,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有的人则主张继续攻打都梁山,因为首战告捷,士气正旺,不能给韦超以喘息的机会
面对部将们的意见,李孝逸犹豫不决,在他看来,哪种意见都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完美,于是他将问题抛给了魏元忠
魏元忠的意见是先攻徐敬猷
在魏元忠看来,徐敬业的全部精锐都在高邮,朝廷大军远道而来,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如果贸然进攻未必会有胜算。而徐敬业部署的这三路兵马,其中最薄弱的当属驻守淮阴的徐敬猷
原因在于淮阴距离高邮路途较远,徐敬业鞭长莫及。最重要的是徐敬猷是个赌徒
一个赌徒带兵镇守军事要地,如果不失败那实在是没有天理了
集中优势兵力,先捡最弱的打
李孝逸在下定决心后,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包围都梁山,便带着精锐骑兵急速赶往淮阴
可以想象,当一个赌徒在战场上遇到一位战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淮阴之后,便是高邮
高邮在扬州的西北不远处,换句话说朝廷大军已经逼近徐敬业的老巢,面对如此境况,誓将武瞾拉下马的徐敬业决定坚守到底,在最初的时候,战况对于徐敬业来讲确实是十分有利的
由于求胜心切,李孝逸在到达淮阴后,在没有经过认真备战的情况下,决定趁黑夜派出后军总督苏孝祥,率兵五千乘小舟渡过下阿溪进攻徐敬业。遗憾的是苏孝祥并不是个擅长进攻的战将,加上黑夜无法辨明敌情,所以在渡过下阿溪后,便遭到了徐敬业数万大军的包围
结果是苏孝祥战死,副将成三郎被擒,五千人马损失殆尽
消息传到李孝逸那里时,他差点没背过气去。对手就在眼前,刚刚打了一个照面,对方就来个下马威,这让李孝心中很不爽
显然在经过这次失利后,李孝逸有些心虚,于是他又想引兵暂退,以避敌军锋芒,然后寻找有利战机再战
问题关键是,何为有利战机
事实证明,有利的战机是主动寻找的,而且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发现的
这一点,魏元忠就做的很好。当他听到李孝逸又想撤退时,便急忙向李孝逸献策。在魏元忠看来,打败徐敬业并不困难,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对朝廷大军相当有利的条件
风向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刮的是西北风,而朝廷大军正在下阿溪的西北方,也就是说此时的风是刮向敌军的
这就足够的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火攻的威力
古人能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李孝逸派出一小队士兵渡过下阿溪,在岸边的芦苇丛里放起了大火
“着火了!着火了!”当徐敬业的士兵看到芦苇丛中火光漫天时,顿时慌乱起来,或许是连日来迎战朝廷大军,让所有人精神过于紧张,火光四起时,军心一下子大乱
霎那间,在看到敌军阵脚已乱时, 李孝逸借助风势,率领大军立即渡过下阿溪,直扑徐敬业中军大营,一阵冲杀过后,徐敬业的人马已经溃不成军
面对如此窘境,徐敬业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他明白失败已经无可挽回,但是他并不死心,乱军之中他带领几十名亲兵杀出重围,向东北方逃去
只要活着,我依然会东山再起
这是徐敬业当时最直接的想法。不可否认,徐敬业虽然大败而逃,但他依然有自己的计划,那就是东渡投奔高句丽
可是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意志坚定者,当他走到海陵县(今江苏泰州)时,因遇到大风,不能及时渡海,结果被急欲邀功赎罪的部将王那相杀死,陪同一起赴死的还有徐敬猷、骆宾王等人
徐敬业的叛乱轰动一时,起一州之地,拥兵数十万,占据三州,号令天下。是唐朝开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叛乱。与后来的唐朝的N多次起义、叛乱不同,徐敬业做为开国名臣之后,打出的口号是“匡复唐室”
就是这样的口号,千百年来让很多人对他报以同情的态度,但事实却徐敬业的叛乱并不得人心,因为当时唐朝建国已经70余年,百姓早已安居乐业,对于朝廷的权利斗争,并不感兴趣。从这一点来看,也能说明武瞾虽然身陷权利斗争,但治国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徐敬业虽然最初声势浩大,但历时四十余天,终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不得民心者,终究得不了天下
当时朝廷的麟台正字陈子昂曾经评价过扬州叛乱:百姓思安久矣,故扬州构逆,殆有五巡,而海内晏然,纤臣不动
没有带来疾风骤雨,也没有留下点点露珠,如风吹云雾般的飘散于天际!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