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选择

你的选择 昔日汉文帝上任时,“北胡南劲”问题曾一度令他非常头疼。但汉文帝采用“怀柔”和“安抚”的政策,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两大边端问题,而汉景帝继位后,继承了他的“怀柔”和“安抚”政策,于是使得国泰民安、百姓兴旺,出现了一个太平盛世的朝代。而汉武帝上台后,“北胡南劲”依然是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看“南劲”吧。南越国、东瓯国和闽越国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三个国家,组成了一个“铁三角”。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七国叛乱”,考虑到后防的安全和自己的退路问题,刘濞对这三个“铁三角”进行了“糖衣炮弹”的攻势,并且承诺“事成之后,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
在刘濞强有力的“攻势”下,东瓯国成了其“俘虏”,并且派出了军队加入七国叛军进行支援。而其他两国却持“观望”态度
事实证明,七国叛乱在历史上只不过扮演了小丑一样的角色,从开始到结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刘濞眼看“大势已去”,并没有再负隅顽抗,而是选择了“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他只带了千余卫士连夜往东南方向逃去,目标直抵东瓯国
应该说刘濞不愧是老江湖,叛乱之前就算准退路这一招棋,显然“高人一筹”。有了这条退路,七国叛乱的其他各国之王纷纷兵败自杀时,他却能在东瓯国独领“夕阳无限好”的风光
然而,他算准了“退路”,却没有算准“人心”。人的心是会随着外界条件的不同而改变的。当年刘濞是凭着小恩小惠的“糖衣炮弹”虏获东瓯国王骆望的“芳心”,而汉景帝却使用“重金”使骆望“回心转意”。最终刘濞最保险的退路成了他的“不归路”
“七国叛乱”到现在也过去了数十年了,按理说当年的恩恩怨怨也早已随风飘逝了,东瓯国王骆望也正享受着汉景帝赏给他的“荣华富贵”。然而,骆望如果早点知道“斩草除根”这句话,他一定不会这么后悔的。他后悔的原因是,他想快乐到老,但偏偏有人不让他过这种快乐盎然的生活
骆望当年百密一疏,诱杀了刘濞却放走了刘濞的儿子刘驹。刘驹逃啊逃,逃到了“中立国”闽越国去了,在那里,刘驹卧薪尝胆,苦苦等待了十六年,才等来“复仇”的机会——汉景帝驾崩,汉武帝继位
“今汉朝天子新崩,刚继位的新主刘彻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只知道游猎和玩乐,大权掌握在窦太后手里,而那个老太婆已是一半入了土的人了。汉朝的主宰现在老的老,小的小,乘此良机,我王何不向两边扩张地盘掠夺财富壮我国威呢?”刘驹眼看机不可失,极力对闽越王骆郢进行“诱导”
“依你的看法,我应该先攻打哪里呢?”事实证明,骆郢根本就是一个经不起诱惑之人
接下来就看刘驹的表演了,他首先分析了“铁三角”的地形:我闽越国处于东瓯国和南越之间,背腹受敌,十分不利。然后才提出军事战略路线:南越强大,现在不宜招惹他,因以“利益”安其心;而东瓯是个小国,实力较弱,况且东瓯当年曾参与了“七国叛乱”,我们如果攻打东瓯,汉朝肯定不会去救援
结论是:先灭东瓯这个小国,再吞南越这只大鱼,把整个东南地区占为己有,如此一来至少可以和汉朝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等时机成熟,再遣兵直袭长安,霸业可成也
这有点类似于韩信的“汉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直接勾画出一幅怎样称霸天下的“霸业图”。骆郢被刘驹的话彻底打动了,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亲率大军对东瓯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战争”
东瓯国王骆望哪里招架得住,告急信自然如雪花般直抵长安。汉武帝当时虽然刚继位不久,但在这件事上却没有迟疑,派出严助带兵去支援东瓯。这时的闽越国王骆郢一听汉朝派来大军了,赶紧撤了
严助出师告捷,自然很高兴了,于是准备“凯旋”而归,但东瓯国王骆望却使劲地攥着他的手不放松,原因是害怕。害怕严助前脚一走,骆郢后脚又到。到时候遭殃的还是自己
严助这下为难了,这样兴师动众的,他不可能总是待在这里呀,他总得回去啊。最后骆望没办法了,他写了一封书信叫严助带回去交给汉武帝
这不是一封家书,而是一封“移民申请书”。骆望表示愿带领自己的全部人马举国迁到汉朝境内去,永生永世做大汉的臣子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汉武帝最终同意了骆望的“移民”申请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时正值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汉武帝收获了来自东瓯国的四万余人马,并把他们全部安排在了长江和淮河美丽富饶的“江南地区”
汉武帝上任不久,在“东南问题”处理得相当好,一举扭转了其在朝中“疲软”的政治形象。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只不过是汉武帝对待边境问题的“小试牛刀”之举,北方的匈奴问题才是真正考验他的时候。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