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灭族

9、灭族 人生有高潮就有低落,事实证明,仕途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何况是宋之问这样的投机分子,在我们详细叙述唐代诸多历史大事件和政治人物起起落落的一生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唐代还有另一座高峰——唐诗,甚至应该关注一下诗人们个人和集体的命运
宋之问虽然暂时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但纵观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夹缝中求生存
让我们再一次跨越时间的节点,来说一说这个才华和人品矛盾突出的诗人的经历
公元705年十二月,当那场政变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后边详细叙说),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死党和弟弟宋之逊一起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做参军,但是心高气傲的宋之问,不甘心老死于泷州这个瘴疠之地,于是和弟弟又偷偷的跑回洛阳
未经皇帝的批准擅自进京,在当时是死罪。宋之问当然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是个什么后果,所以在回到洛阳后就立即躲到了故人张仲之的家中,要说张仲之很够意思,能够冒死收留宋之问,绝对的够朋友
但是让张仲之想不到的是,他这一次是彻彻底底的引狼入室
虽然当时武瞾已经去世,李显已经复位,但侄子武三思依然权势冲天,而恰恰张仲之计划要铲除武三思,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张仲之和驸马王同皎密谋商议此事,或许因为情绪激动,说话的声调过高,他们的对话被隔壁的宋之问听的一清二楚
此时,投机的心里再次占据了宋之问的整个心灵,全然将张仲之收留自己恩情抛之脑后,他终于看到了一线生机,因为他知道现在朝廷最红的人是武三思,如果能够攀上武三思这棵大树,那前途将不可限量
当夜,宋之问让自己的侄子宋昙火速向武三思报信,结果可想而知,张仲之和王同皎被杀,宋之问受到重用,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从五品)
在宋之问看来,自己是一个被朝廷抛弃的人,但凭借自己的手腕,再次回到朝廷中来,宋之问的人生哲学就此固定下来,那就是一切向“上”看,一切向“权”看
此后,宋之问一如既往的充分实践着他的人生哲学,武三思死后,他投奔了太平公主;而当时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权势炙热,两相比较,他觉得还是太平公主权势稍弱,而安乐公主似乎更有前途,于是立即又转向了安乐公主。总之他是一个在诸多权势人物之间摇摆不定,毫无原则的人
虽然他也曾经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过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与杜甫的祖父,时任著作郎的杜审言一同主持典举,选拔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大多都成为后来的知名人物,为此李显还准备提拔他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作为皇帝的近臣,如果表现优秀,很有可能日后会进入宰相班子
但就在宋之问做着中书舍人的美梦,兴高采烈的等着任命的圣旨下达时,一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的让他瞬间苏醒,原因是关于宋之问的任命问题,遭到了太平公主的反对,她的理由很简单,宋之问是个卑鄙小人,在主持典举的时候收受过贿赂
虽然那个时候太平公主权势稍弱,但对于左右一个臣子的命运,李显对亲妹妹的话言听计从,所以在这里我要说,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要忽视那些势弱的领导,因为势弱只是在他那个级别层面上的概念,而关于你的升迁问题,他往往依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至此,即将伸手触摸到幸福的宋之问瞬间跌入了谷底,他被贬到了越州(今浙江绍兴)。睿宗李旦即位后,因为宋之问曾经是张氏兄弟的死党,又将他贬到了钦州(今广西钦州)
多次被贬,终于让宋之问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诡秘和个人宠辱的无常,这一次他开始反省自己,他努力的体恤民情,想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官,瞬间宋之问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新生的自己。而与此同时,他的诗歌风格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第一次被贬泷州,他写下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好诗,这次被贬钦州,他又写下了“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样的佳句
可惜的是,既然已经走上诡秘的政治道路,有的时候即使想回头,也已经很难。终于又一次宫廷政变断送了宋之问的性命。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之争,最终以安乐公主被杀而结束,宋之问的后台再次倒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将他赐死,终年56岁
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他和另一位唐初诗人沈佺期,并称为“沈宋”。《新唐书》的评价他们是“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诗风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另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
宋之问曾写过一首诗《题张老松树》,其中有一句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显然这不是自诩,而在我看来,宋之问虽然人品低劣,但并没有彻底的丢掉良心。从他写的《题张老松树》的诗句可以看出,一生做人失败的宋之问明白自己就像一棵藤萝,所以对那种孤直如松的高节之人特别的敬慕。而最终之所以造成他人生的悲剧,是因为他本不适合官场,但却偏要混迹于官场
他有一颗敏感的诗心,却无政治的敏感,以致每次关键时刻,他都站错了队
所以,既然已经选择走上了那条路,就无法再回头!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