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罪己诏

第十六章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罪己诏 上官桀成功地把桑弘羊拉进“反霍组”后,想到的第二个人便是曾经造反未遂的燕王刘旦。刘旦风风火火地想大干一场,但时不利己,“反”字都还没有一撇就被消灭于无形中。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旦“壮志未酬,壮心不已”。他时刻准备着,为的只是圆自己心中的皇帝梦。结果就在上官桀想到刘旦时,刘旦却主动地送上门来了
上官桀想拉刘旦入伙,刘旦也想拉上官桀入伙。一个干柴,一个烈火,结果两位大老爷儿们自然是一点就着。再加上早就站在同一条线上的鄂邑公主和桑弘羊,一个新的反霍“四人帮”组成了
内外有人,实力显赫,上官桀的胆子大了、信心足了,决定“动手”了。当然,话又说回来,真要下手,还得等。总要选择好时机,抓住霍光的小辫子,然后再发力,一锤子将霍光打趴下,永远都别再让他站起来,否则后患无穷
考虑到霍光为人老道、干事果断细密,别人就算鸡蛋里挑骨头,也根本上挑不出骨头来,上官桀并没有操之过急,而是磨刀霍霍以待天时,他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明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光阴荏苒,转眼间,刘弗陵已是十四岁的少年了。上官桀也已是白发苍苍之人了,他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就在这一年,霍光做了一件“欠考虑”的事,那就是他以国家军事主席的身份,检阅了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这本是皇上要做的事,当时霍光觉得皇上还小,自己代皇上检阅一下国家军队也是好的,一来展国威,二来谋发展。检阅军队也罢,他还进行了“挖人”之举,把一名素质过硬、品行合格、作风硬朗的校尉调到了他的大将军府里
这两件霍光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在以上官桀为首的“四人帮”眼里却是一阵狂喜,从细微处着手,正好可以从这两件事上大做文章啊。于是,上官桀以燕王的名义给小皇帝刘弗陵打了一个小报告。报告有两点内容
1.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的时候,坐的车马比皇上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2.霍光自作主张,调用校尉占为己用
结论是:霍光的反心已昭然若揭,不可不防啊
办法是:保卫皇上乃是为臣的责任和义务,在这危急时刻,臣愿意离开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来保卫皇上,免得坏人作乱
刘弗陵接到“小报告”后,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最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把它搁在一边,目光变得悠长而深远,良久,发出这样的感叹来:原来每个臣民都不简单啊
第二天霍光要进宫朝见,听到燕王刘旦上书告发他的消息,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他,此时竟是阵阵寒意直冲心头,他双脚哆嗦地木然站在宫门外,没能再移动半分
眼看朝中文武百官都到齐了,唯独少了大将军霍光,刘弗陵便想派人去“请”。这时上官桀先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说:“大将军就在门外,只是被燕王刘旦的小报告所吓,心怀鬼胎,所以不敢进来。
刘弗陵吩咐内侍召霍光进来。霍光一进去,一句话没有说,先把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脱下来,然后跪在地上,说了这样一句话:“臣罪不可恕,请皇上制裁。
“霍爱卿,你这是干什么呀。”刘弗陵不顾堂堂一国之君的身份,下石阶把霍光扶起来,亲自为他戴好帽子,柔声道:“朕知道有人陷害你啊。
霍光又惊又喜,失声道:“陛下是怎么知道的?
“燕王的小报告是假的。”刘弗陵胸有成竹地说。随后他马上进行了解析:“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在长安附近,调用校尉也是最近的事,前前后后不到十天的时间。如此短暂而仓促的时间,身在遥远的北方的燕王怎么会知道这些事呢?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知道了,要打个小报告送来,只怕再怎么快马加鞭也还在路上啊,怎么能这么快就送到了我的办公桌前呢。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啊。
霍光和别的大臣听了,没有一个不佩服小皇帝刘弗陵的聪明和老道。一时众人齐声道:“皇上英明,皇上英明。
“英明”的刘弗陵又对大臣们说:“你们得把那个送假奏章的人抓来查问,还霍爱卿一个公道。
上官桀怕这样追查下去,把他们的阴谋查个水落石出来,只好硬着头皮站出来对汉昭帝刘弗陵说道:“这种小事情,不值得陛下去追究啊。
“罢了,罢了,这事点到为止,就先到这里吧。”刘弗陵说完意味深长地看了上官桀一眼
上官桀战战兢兢,闻言提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心中暗叹侥幸,这件事总算和稀泥和下去了。然而,上官桀不会料到,刘弗陵不追究的背后是因为明白了什么,从此,刘弗陵对上官桀的人品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不信任,与之相反的是对霍光更加宠信了
眼看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上官桀与儿子上官安几次交头接耳后,达成如下共识,十六个字:“杀死霍光,废掉昭帝,诱杀燕王,自立为皇。”当然,当他把四人帮的另三位成员招来,他的话马上就缩水了,就变成了十二个字:杀死霍光,废掉昭帝,迎立燕王
三人对上官桀的计谋表示同意,并且制定了具体行动方针:鄂邑公主负责举行一次“鸿门宴”,在宴席上解决“老毒物”霍光。只要解决了这个实权在握的“老毒物”,一切就好办了。燕王刘旦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带兵入京。而上官桀和桑弘羊则负责“接应”和“望风”的工作,总之,一句话:共同努力,里应外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