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手为强

先下手为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稗王死了,卫右渠很生气。原因是在他的地盘居然被名不见经传的“外来客”杀了自己的人。于是乎,为了挽回面子,他决定报复
冤有头,债有主。就在他苦于寻找不到涉何时,涉何却主动送上门来了。面对这个“近在咫尺”的新上任的辽东都尉,卫右渠很是给面子,人家刚上任不久,就派人火急火燎地去表示了“慰问”
半夜时分,涉何睡眼惺忪,但还是接待了这一批不速之客。只是当脖子突然感觉到一种死亡般的冰凉时,涉何才知道半夜三更的客人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个时候草率地接待客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人头
涉何死了,汉武帝很生气,他也决定报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愈兴之兵,何患无由。涉何的死正好让汉武帝找到了出兵的理由,他不再走“偷偷摸摸,鸡鸣狗盗”的路线,决定用光明正大的“一本道”路线直接对朝鲜动武
于是一支由犯人死囚为主组成的东征军马上就成立了。汉武帝的用意很明显:让这些人戴罪立功
接着两名统军的将领也浮出了水面。一位是平定南越劳苦功高的楼船将军杨仆;另一位是后起之秀左将军荀彘。两人分海陆两路进军,目标直指朝鲜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王险
前面已经说过了,楼船将军杨仆在平定南越时,因为铤而走险走水路,从而出其不意地立下了大功。因此,这次对朝鲜,他自然负责走水路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话果然不错,杨仆率舟师七千人,直接穿越广阔的海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抵王险城下,真如天兵下凡一般
但卫右渠也不是吃素的,他敢和汉朝翻脸,自然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因此,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汉军,卫右渠并没有惊慌也没有畏惧。他早已在要塞之处做好了防御工作,眼看杨仆只有区区数千兵马,于是乘他们刚上陆,立足未稳之际,就发动了猛攻
杨仆所带大军以前到哪里都是他们打别人,别人只有防守挨打的份儿,哪里料到卫右渠吃了豹子胆,敢先下手为强,结果猝不及防,兵败如山倒。幸亏附近的崇山峻岭成了他们天然的逃难之处,才没落得“全军覆灭”的凄惨下场
与水军出师不利相比,另一队走陆路的汉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荀彘率大军才出了辽东,在渡坝水时就遇到了朝鲜人的顽强抵抗,接下来四个字可以形容他们的进程:寸步难行
汉武帝原本以为水陆并进,拿下朝鲜只是“弹指一挥间”,哪里料到朝鲜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在水陆两军皆受挫的情况下,汉武帝决定再谈判,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所谓软硬结合
事实证明,卫右渠就是卫右渠,既然敢公开闹“独立”,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软硬皆吃,你来硬的,我奉陪,你想来软的,我还是奉陪。谈就谈,没什么大不了,在我的地盘,谁怕谁啊?卫右渠嘴里虽然是这么说的,但当汉朝的第二位和平大使卫山抵达王险时,他马上换了另一副嘴脸:强颜欢笑,热烈欢迎,盛情招待
客套过后,正式开谈。也许都是姓“卫”的缘故,会谈一开始,卫右渠就对卫山许下这样的承诺:我愿意归附汉朝
卫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来时他还以为这个卫右渠如何难以搞定,路上还不时瞄几眼随身所带的《演讲与口才》,现在看来,这些都成了无用功了,根本就用不着嘛
“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卫山想不到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卫右渠搞定了,心里那个激动自然没法说了
“我很想投靠汉朝,只是心里有点害怕。”卫右渠开始玩深沉了
“怕什么,你我都姓卫,五百年前是一家,有我卫山在,谁也不敢动你一根汗毛。”卫山拍着胸脯说
“我得罪了杨仆和荀彘,只怕他们不会轻易放过我。”卫右渠继续施压
“战场无父子,更何况你这属于正当防卫。战场这点事算啥子事,怕啥呢!”卫山接着安慰
“话虽如此,但我只有看到汉武帝亲笔写的赦免手谕,我才敢投降。”卫右渠继续忽悠
卫山把卫右渠忽悠的话当真了,于是请卫右渠和他一起去长安见汉武帝。但卫右渠自然不会自投虎口了。可是话又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难以圆场了。于是,他派太子和卫山一起去面见汉武帝
太子乃是千金之躯,卫右渠又以“防身”为借口,派了一万多人相随。卫山见太子相随的人这么多,就说太子一个人去就足够了
但卫右渠是这样解释的:我派太子带一万人马去长安,这不正可以显示我的一片赤诚之心吗
卫山无奈,只得应允。但卫山和朝鲜太子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刚到坝水,还没进汉朝的境内就出问题了
此时在边境上的荀彘虽因两国的谈判,暂时停止了进攻,但面对朝鲜太子“荷枪实弹”的一行人马的到来,他的要求很简单现实:解除武装,方可通过
对于荀彘八个字的要求,朝鲜太子回了四个字:“不可理喻。”卫山眼看苗头不对,马上以“中介人”的身份和荀彘进行了沟通,希望荀彘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多照顾,多多谅解。但荀彘对卫山的态度也很坚决:原则如此,不能更改
就这样,结果还是维持原判:解除武装,方可通过
就在荀彘和卫山争论不休时,朝鲜太子却没有这么大的精力站在河边苦等,手一挥,调转马头,呼啦啦地走了,啥时候有了结果,再来告诉爷一声
朝鲜太子走了,卫山急了,心想煮熟的鸭子飞了,没办法,只好向汉武帝汇报了。汉武帝听后大怒,心想,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坚决不能留了,于是叫人推出去,把头砍了
卫山死了,谈判宣告彻底破灭。既然谈判不成,那就接着开打了。开打前,汉武帝给荀彘下达了死命令,不平定朝鲜你就不要回来了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该是荀彘玩命的时候了。人的潜能总是在困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荀彘在被逼无奈下,带领士兵发挥了不抛弃不放弃的优良传统作风,强渡坝水后,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以锐不可当之势直抵王险城下,和那里的“游击部队”杨仆胜利会师
杨仆带领七千水军登陆后,被卫右渠打得遁隐山林后,已是一支支离破碎的残兵部队。在汉朝和朝鲜谈判时,他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战火重燃时,他又只好东躲西藏,过起了钻山豹的生活。因此,荀彘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杨仆终于重见天日
荀彘说咱们合围王险城吧。你负责东南两边,我负责西北两边,咱们城里再叙情缘
按理说荀彘和杨仆两军在异国他乡最关键最紧要的时候会师,自然士气大振,合围王险城自然是手到擒来,得来全不费工夫。然而,这一围竟然围了好几个月,结果还是两个字:围城
王险城之所以久攻不下,除了城墙牢固,卫右渠拼命死守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杨仆和荀彘度过“蜜月期”后,很快就进入到了“审美疲劳期”
荀彘所带的士兵大多是燕代地区的精锐之师,英勇而善战,军事素养过硬,攻城拔寨,毫不退缩。因此,包围王险城后,他们便每天坚持高举高打,猛烈攻城,两个字:玩命
但杨仆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所带的大多是齐地囚犯,这些死囚本来有戴罪立功的机会,个个士气高昂,勇不可当。然而,登陆后被卫右渠来了个“当头一棒”后,便如霜打的茄子——蔫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在围攻王险城时,他们采取和而不战、战而有节制的方针,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休息,如果想要他们玩命去攻城,两个字:没门
卫右渠从汉军炮火的密集度和强硬度看出些端倪来,于是故伎重演,马上派出密使去和“雷声大雨点小”的杨仆进行谈判。谈判主要围绕投降的条件和细则等问题,造成真心归汉的假象
因为在平定南越时,路博德凭着“智取”,结果很快把南越这个“难剃头”给剃了头,拿了头功,结果我们的杨仆杨大将军只能屈居其后,也正是因为这样,吃一堑长一智的杨仆这次也想学路博德,以智取战术拿下王险,立下头功。也正是因为这样,面对卫右渠的忽悠,杨仆采取的方针是来者不拒,来了就谈,谈不拢再打。结果谈来谈去,最后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也没有谈出来
而那厢荀彘拼死拼活的攻城,迟迟不见杨仆这边有动静,就派人来问杨仆,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发动总攻啊。杨仆想也不想,攻城还不容易,明天呗。结果到了第二天,荀彘磨刀霍霍,率众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时,杨仆那边却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情急之下,荀彘又派人去杨仆那里询问是怎么回事。杨仆拍着脑袋做醒悟状:不好意思,我忘了,明天一定打
结果第二天还是一样,你荀彘打你的,我杨仆坐山观虎斗,恕不奉陪。如此周而复始,荀彘发出这样的感慨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于是,孤掌难鸣的荀彘也不打了。因为他有一项新的任务要做:调查杨仆的作风问题
荀彘认为杨仆之所以不打,是因为和朝鲜人有不正常的关系。于是荀彘再派人去杨仆那里时,不再是询问,而是质问:你到底是啥意?
杨仆回答得简洁有力,只有十个字:“仁义废,霸者出,而尚智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不战而屈人之兵”,杨仆的意思已经很明朗了,你打你的,俺玩俺的,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干涉
荀彘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马上把杨仆的情况向汉武帝进行了汇报,称杨仆有反叛之心。理由是:杨仆前有马失前蹄之过,后又与朝鲜大臣私通,而朝鲜只谈不投,这分明是在勾引杨仆上他们的贼船
荀彘的话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他派出了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去明访。并给他这样的特权: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处理。说白了就是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公孙遂不会料到,就是汉武帝这句极具权威的话,使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生命。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