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朱荣的眼光,尔朱兆的智商Ⅰ——新势力
自从东魏和西魏第一次大规模开战(公元536年的小关之战)以来,东西之争已经绵延了将近四十年
在这四十年里,东西之争的态势发生了剧烈的转折——在高欢和宇文泰的东西魏时代,占据战略主动的总是东魏,宇文泰也只是偶有反击;而当东魏变成北齐,西魏变成北周后,东西魏之争的格局,却已是北周占据主动
在宇文护时代,北周已对北齐发动了三次攻击,第一次是杨忠和突厥对晋阳的进攻,第二次是受迫于突厥,宇文护对北齐的洛阳之围,第三次则是宇文宪在宜阳、汾阳一带跟斛律光的争夺。虽然这三次攻击,北周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但是,此时的北齐却已如惊弓之鸟一般了
最能说明情况的,莫过于宇文护老母阎氏的回归
早在东西魏时代,阎氏跟宇文泰的妹妹,便被扣押在了东魏,而高欢则将二人发配去了中山宫当女奴。宇文护掌权后,为了寻找老母,曾多方打探,派出无数间谍,跟北齐官方严正交涉,但依然杳无音讯,然而,正当宇文护认为希望渺茫,老母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之时,却从北齐“意外”的传来了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宇文泰的妹妹,也就是宇文护的姑姑,回到了长安
第二个好消息:此女回归时,还带来了宇文护母亲阎氏的一封信,顺便,为了取信于宇文护,北齐还送来了宇文护小时候穿的锦袍一件
当然,好消息从不会是无缘无故降临的。在阎氏的这封信里,除了饱含热情的回顾了宇文护幼时二三事,然后大叹其苦命之外,最后还是点出了中心思想:今大齐圣德远被,特降鸿慈,既许归吾於汝,又听先至音耗。积稔长悲,豁然获展。此乃仁侔造化,将何报德
显然,这封信不是阎氏自己写的,而是北齐国主高湛派人捉刀代笔的,最后那几句话的弦外之音,我们也可以翻译一下——你丫给我聪明点,你老母还在我手里呢,你要是好好的,我就放了他,如若不然,哼哼…
到了这里,我们只能感叹一声,这北齐,果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当年高欢何等英雄?根本想都没想过要拿女人来做文章,玩的都是真刀真枪,战场上见真章;如今可好,宝贝儿子高湛,居然打主意打到了一个老太婆的身上,我也只能用个词来概括了——丢人
确实是丢人。这位高湛,在前次杨忠的晋阳之围中已被吓破了胆,最近听说北周不依不饶,还跟突厥勾勾搭搭,过不多久又要来寻他晦气,这心慌意乱,也就甭提了。最后一想,咦,咱不是还有个老太婆在手里了吗?有了此人,我看宇文护能拿我怎么办,除非他不要他老母了,哼哼
且说宇文护接到这样一封信,那叫一个泪流满面,朋友们,宇文护可是个大孝子啊!于是,宇文护回了封饱含热泪的书信,然后就等着北齐放人了
北齐当然没那么容易放人,于是继续书信往来——直到宇文护答应,以后再不对北齐动手。高湛仍是不放心,派人拿着宇文护的信,去找当日晋阳之围中立下殊功的段韶,结果段韶说了,说放就放,岂不是很没面子?显得我们软弱可欺?这样吧,等事情真的谈成了,咱再放也不迟
然后呢?然后高湛立马放了人……这叫放人免灾
(靠,没面子事小,被人干才事大。段韶行不行?这笔账都不会算!
当然咯,人是放了,但也没能免灾。要说宇文护感念恩德,确实想过放北齐一马,无奈那边突厥死命催促,宇文护一想,失信于北齐事小,失信于突厥事大,到时候突厥隔三差五的过来骚扰一番,日子怎么过?最后,宇文护还是点起了兵马,进攻洛阳去咯……最后北齐靠谁解的围呢?段韶…
当然了,大家一定有疑问了,最初的时候,明明是东魏强于西魏啊,为何二三十年过后,情况却倒过来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却也不难,我们看看高欢的几位继承人他们各自的“丰功伟绩”就能明白了
公元546年九月,邙山之役中未能毕其功于一役的高欢卷土重来,动员全国所有力量,进攻西魏,未几便将玉璧团团围住
高欢的算盘,倒是想围城打援,想着我围你的城,你不能不来解围,你要是来解围,就正中我下怀——如果你不来解围呢?那确实比较难办,那就破城呗
然后呢?然后先是高欢的A计划宣告失败——宇文泰根本没理他;紧接着,B计划同样失败——因为高欢很不幸,碰到了名将韦孝宽
这是一场精彩的见招拆招的比武
第一回合:高欢在城南筑土山,意图居高临下,韦孝宽就在城内碉堡上修碉堡,你山筑高N米,我的碉堡就修高N+1米,反正比你高就对了;韦孝宽胜
第二回合:一计不成便生二计,高欢就派人威胁韦孝宽,等着我挖地道来对付你哦。说到做到,高欢立即派人挖地道,而且连挖十道。韦孝宽不甘示弱,你挖我也挖,你挖地道,我挖地沟,当时便将地道切断,并派人驻守,等到东魏士兵好容易挖到前头,早有西魏拿着刀等候在此……此外,西魏军准备了大量火柴,只要发现东魏潜伏在地道,就把火柴点火,扔进地道,然后用皮风箱拼命鼓气,只需发动一次,东魏士兵就成一堆焦尸。这次的胜者,韦孝宽
第三回合:二计不成生三计,东魏改用“攻车”撞城墙,势大力强,眼见不守,韦孝宽便在城墙外挂幔帐,化解“攻车”力量。东魏便用松枝、麻杆绑到长杆上,点火烧幔帐,意图连幔帐带碉堡,全部烧毁,韦孝宽便将铁钩也系到长杆上,待其火杆出动,便用铁钩将其割断。这回合,依然是韦孝宽胜
第四回合:三计不成生四计,东魏再挖地道,在墙外继续挖掘二十道,用木柱支撑,而后放火焚烧木柱,城墙眼见即将崩塌,此时,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木栅挡住,东魏士兵仍是无法攻入。毫无悬念,韦孝宽胜
第五回合:……韦孝宽胜
第六回合:……韦孝宽胜
…
所有回合:韦孝宽胜
这次玉璧之战进行了五十多天,高欢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无法逾越韦孝宽的防御,东魏士卒伤亡七万人,而高欢自己也精疲力竭,旧病复发,无奈退兵
公元547年正月,高欢病逝
接替高欢位置的,就是那位逼奸李昌仪的高澄。高澄继续对西魏的攻击,这次由高岳指挥,进攻颍川长社,碰到的对手是王思政,结果是——失败。不仅失败,连大将慕容绍宗(就是当年劝尔朱兆别放高欢走的那位)也因此阵亡。最后,高澄亲自率军十万,对长社发动总攻,王思政总算被击败
当然,高澄也没什么可得意的,因为,王思政手里的人马只有八千而已,城破之日,只剩下三千,而且,自始至终,没有一人背叛
当然,于高澄而言,真正重大的事件是,他上台之后,引发了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大动荡——东魏将领侯景先投降西魏,后投奔南梁,最后发动叛乱,并因此导致了南梁帝国的灭亡
侯景之所以会叛变,归根结底,一个原因——高澄太弱,而侯景太强
具体说,太弱的高澄害怕控制不了太强的侯景,太强的侯景恐怕太弱的高澄对他动手,于是,侯景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
跟高欢相比,高澄当然不值一提。只说一点,高欢对待傀儡元善见,向来恭恭敬敬,而高澄呢,从来都趾高气昂——甚至,有一次高澄还揍了元善见三拳
为何如此呢?很简单,高欢认为自己操控元善见绰绰有余——一个自信的人,从不需要大吼大叫。而高澄就不同了,由于元善见也非善类,生的一表人才不说,还勇力过人,据说可以抱着石狮子跳过皇宫围墙,又据说箭术非凡,百发百中,还据说喜好文学,态度从容,如此人物,草包高澄见了就心慌,心慌之下,除了表现得强势一些之外,还能怎么来掩饰自己的胆怯呢
由于高澄的这种态度,权臣和傀儡的关系终究处不下去了,于是,接二连三的,发生了一系列宫廷事变。狂暴的高澄一次又一次镇压了不满,但是,终于有一次,他为自己的狂暴付出了代价——命丧黄泉的代价
事件的主人公叫做兰京,是南梁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此公被俘后,便被高澄发配去了厨房,当了奴隶。当时兰钦也是连连请求让儿子归国,兰京自己也是多次当面请求,但是,高澄的态度是什么呢?每次,兰京一请求,他就拿着大棒痛殴兰京,还威胁说:“你再求,我就杀了你!
兰京生气了,一个鱼死网破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
某一天,高澄跟几个亲信屏退左右,秘密开会,讨论元善见的禅让事宜。此时,兰京端着食物进了屋,高澄让他出去,然后,他就对着左右,旁若无人的说道:“我曾梦见这位奴才用刀砍我,早晚我要杀了他。
兰京听在了耳朵里,于是,他拿了把短刀,放在托盘下面,又一次进了屋
高澄终于发飙了:“我又没叫东西,你来干什么?
兰京拿出了短刀,冷酷的回答:“我来杀了你!
高澄闻言大惊,赶紧从床上跳下,不幸摔伤了脚,无奈之下,便躲到了床下。但是,床下就安全吗?兰京一把将床掀翻,随即抓住了高澄,让他见了阎王
兰京这次发怒非同小可,跟高澄一块开会的人中——杨愔仓皇逃窜,还走丢了一只靴子;崔季舒躲进了厕所;陈元康倒是个忠臣,拼命护着高澄,还跟兰京争夺武器,甚至肠子都流了出来;库房值日员王纮冒着利刃,与其搏斗,也受重伤;而纥奚舍乐则在搏斗中被刺死…
最后,搞定兰京的是高洋,也是高欢的次子,高澄的弟弟。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