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 自西夏奲都五年(1061年)五月西夏与北宋划定屈野河的疆界,到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七月李谅祚出兵十万进攻北宋沿边诸州,和平稳定的日子仅有短短三年便结束了,而导致夏宋之间重起兵端的,只是因为一次不成功的出使
这个事情大致是这样,西夏拱化二年(宋治平元年,1064年)一月,李谅祚派吴宗到宋朝,庆贺宋英宗即位(宋仁宗早在前一年驾崩,皇太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当时吴宗想佩戴饰物觐见,但这不符合礼仪,宋朝来迎接的人不让,吴宗也不打算妥协,结果宋朝人就没给吴宗饭吃。后来吴宗面了圣,就告了御状,说天朝不给我们夏国使节管饭
宋英宗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八个字:请找有关部门解决。把皮球直接踢给了宋朝地方政府。之后,双方展开辩论,宋朝“有关部门”曾说过“天朝将用一百万军队深入贺兰山”之类的话,吴宗就说这不是存心挑起两国争端吗?有这么说话的吗?而宋朝的“有关部门”也反驳说是吴宗藐视天子在先,他们才这么说的,所以错在夏国,不在宋朝
这件事情要搁在今天实在不能算个事,就是在当时也谈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本来嘛,两国之间偶尔打打嘴仗也很正常,没啥大不了的。事实上,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确实就是件小事,根本不值一提,可就是这么件小事,后来竟弄大了
因为在此之后,宋英宗给李谅祚下了份诏书,指责了吴宗出使时的不敬,然后又说:“今后所遣使人,更宜精择,不令妄举,以紊彝章。”也就是说以后找点正经人来出使,不要派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
这就有点不厚道了,老实说,就吴宗出使这件事情来说,夏宋双方都有过失,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可现在宋朝把责任全推给了西夏,还一副找碴儿的口气,这谁受得了呀
吴宗回去之后,李谅祚从他那儿了解到了这次出使的具体情况,紧接着他又收到了宋朝的诏书,心里那个气呀,心想这宋朝也太欺负人了,侮辱我派去的使臣,这不就是侮辱我吗?岂有此理
李谅祚左思右想,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点集兵马,发兵十万,大举进攻宋朝秦凤、泾原路的诸州,将原本属宋的八十多个部落的党项人全部赶回西夏,又杀了数千宋朝弓箭手,掠夺了数以万计的人畜,夏宋兵端复起
之后双方你攻我守(基本上都是夏攻宋守),大小战争不断。西夏拱化四年(宋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李谅祚亲率数万大军进攻宋朝的大顺城(今甘肃庆阳县北),将大顺城团团围住,日夜攻打,但围城三日仍不能破,李谅祚遂身穿银甲、头戴毡帽、大张伞盖亲临督战,鼓舞夏军的士气
李谅祚整这么一副行头督战,实在太过显眼,这等于是告诉宋军,我李谅祚在此,你们来打我吧
果然,宋环庆经略安抚使蔡挺挑了八百强弩兵列在城头上,朝着李谅祚一通乱射,李谅祚躲避不及,被乱箭射伤。西夏将士看到皇帝受伤,一个个垂头丧气,士气大受影响,李谅祚一看这仗没法打下去了,只好率军撤围
李谅祚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低调,再低调
李谅祚的受伤并没有影响西夏对宋朝的攻势,西夏仍然不断派兵骚扰宋朝边境,宋朝人不得不紧绷神经,时刻提防着西夏人的动静,累得够呛
宋治平四年(西夏拱化五年,1067年)一月,宋英宗崩,皇太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后,决心给西夏人一个大的打击,好扭转宋朝目前的战略劣势,以掌握战争主动权。刚好此时宋朝边将上奏说西夏大将嵬名山想用西夏横山之众捉拿谅祚,投降宋朝,请朝廷速定应对之策
时任谏议大夫的司马光认为,嵬名山的那些兵力未必能是李谅祚的对手,就算嵬名山侥幸得手,他难道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谅祚吗?我们灭了一个谅祚,又催生了另一个谅祚,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如果嵬名山失败了,肯定会率众归我大宋,到时候我们怎么办?接纳他吧,会惹恼了谅祚,不接纳他吧,嵬名山又不答应,他那么一大帮子人,西夏回不去,我们又不接纳,他们穷途末路,肯定会攻我边城,到时候可就酿成大祸了,所以,此事我们绝不能掺和
司马光的意见无疑是很中肯的,可年轻气盛的宋神宗就是听不进去,他下令宋朝边将招纳嵬名山等人,不久之后,他又派青涧城知城种谔发兵接应嵬名山等人
各位看官,你道这种谔是谁?他正是我们的老朋友种世衡之子。想当年种世衡巧施反间计,借李元昊之手杀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两兄弟,如今种谔又来招降嵬名山,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再说嵬名山。嵬名山,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认为此人属西夏皇族,其实不是,嵬名山的名字里虽说也有“嵬名”二字,但他是姓嵬,名名山,并不姓嵬名,所以并不是西夏皇族。嵬名山这个人本是属于宋朝的党项人,在他九岁的时候,李元昊正和宋朝打得不可开交,他不幸被西夏军队掳获,从此成为了西夏人。嵬名山长大后,凭借他的出众才干当上了西夏银、夏、绥三州的监军,驻军绥州,成长为西夏的封疆大吏
事实上,宋朝边将的情报是不准确的,想要投降的不是嵬名山,而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嵬夷山也并不是想捉拿谅祚后投降宋朝(那样简直是不自量力,主动找死),他只是想以绥州投降宋朝。嵬夷山暗中与种谔约降,种谔就派嵬夷山去说服他哥,还给了他活动经费——金盂。结果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自己收了金盂,回报说嵬名山同意归附,种谔大喜,率所部前去接收绥州
而这一切,嵬名山一无所知
种谔率军长驱直入,不久就包围了嵬名山的驻地。嵬名山得知后,大吃一惊,提枪就打算与宋军死磕
嵬夷山看到后,心想大哥你不是已经答应投降了吗?现在又要开打,难道你反悔了不成?他向嵬名山大呼道:“大哥你已经答应投降,怎么现在还要抵抗?
这话把嵬名山问糊涂了:我啥时候答应投降了
现在该李文喜出场了,他拿出了自己收下的金盂给嵬名山看,那意思是明摆着的,你早就已经答应投降了,这金盂就是你与宋朝约降的证物,如今所有人都知道你要投降宋朝,你还反抗个啥劲呀
其实此时的嵬名山并非已经到了绝境,毕竟想要投降宋朝的就嵬夷山、李文喜这几个人,只要他振臂一呼,号召部下誓死抵抗,种谔那些人未必能是西夏人的对手,到时候他们突围出去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眼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嵬名山最后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扔枪大哭,随后就率众投降了种谔,绥州自此属宋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要问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李谅祚难道就一点也不知情吗?他怎么毫无反应、眼睁睁地看着宋朝人夺取自己的绥州呢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实在是因为李谅祚离得太远了,等李谅祚得到情报,赶紧出兵四万救援绥州的时候,嵬名山已经投降了种谔,宋朝也已经得到了绥州。夏军远道而来,累得半死,哪里是占据地利、以逸待劳的宋军的对手?所以这次救援行动没有悬念地失败了
吃了这么大的亏,李谅祚自然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决定,一定要狠狠地报复一下宋朝
可怎么个报复法,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定要好好地规划一下,不能草率行动。李谅祚左思右想,认为应该先杀了杨定,要不是他,绥州或许就不会丢了
杨定,宋朝的保安军知军,曾经出使过西夏
能够代表朝廷出使他国,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当然了,身上的担子也是不轻的,一定要不卑不亢,充分维护宗主国的面子,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上面能够看上杨定,选他去出使西夏,说明对他的能力还是比较肯定的,觉得他可以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这次出使任务
可惜,所有人都看走了眼。杨定到了西夏,见到李谅祚后,“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还自称“臣子”
这是一个很无耻的举动,因为他做的这一连串动作,本来应该由李谅祚来做才对。杨定是宋朝的使臣,代表的是宋神宗,而名义上西夏还是宋朝的藩属国,所以下跪称臣的,本该是李谅祚
可现在杨定替李谅祚做了这些动作,而且毫无心理压力,一气呵成(事前估计还彩排过)。不仅如此,他还向李谅祚保证,自己回去之后,就把属宋的那些党项熟户给西夏送过来
很无耻吧?后面还有更无耻的呢
以前都是自己称臣,现在居然有宋朝来使给自己下跪,这种巨大的反差大大地满足了李谅祚的虚荣心,当他听说杨定会给自己归还党项熟户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赐给了杨定宝镜、宝剑和很多金银
杨定回去之后,把金银收下,然后交出了宝镜和宝剑,上奏说李谅祚对自己毫无戒心,可以直接把他干掉。宋神宗一看这岂止是不辱使命,简直是超额完成任务,他一高兴,直接提拔杨定做了保安军知军
如此一来,杨定的这次出使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太和谐了,可是这种和谐只是表面上的,是无耻的杨定四处忽悠的结果,当这种忽悠被揭穿的时候,杨定的好日子也就过到头了
种谔诱降嵬名山后,李谅祚认为是杨定出卖了自己,向宋朝报告了自己这边的虚实,否则种谔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能得到绥州。他决定杀了杨定,以泄心头之恨
之后,李谅祚驻军银州,然后派人通知杨定,说有要事相商,诱杀了杨定和宋朝都巡检侍其臻(不明白他是怎么卷进来的),顺便抢走了杨定的儿子杨仲通
传说中的玩火自焚,我算真正见识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