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关之战

峣关之战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学历来看,韩信的学历是相当高的。他应该可以达到大家里的“兵法专业系”的博士后了。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像韩信这样的准博士后,找个工作肯定没问题
找个工作是没问题,但问题是要想找个好一点儿的工作就有点难度。因为乱世,韩信的就业之路只有两条可选:要么去参加反秦的革命运动;要么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和泥巴打上一辈子交道。不过对于处于乱世中的人们来说,选择后面这条路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战乱年代你想种田也没有田可种
那就只有选择参加革命了
参加革命后,由于没有展露自己的才华,韩信只能当普通士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怀才不遇。韩信的择业之路就是这样的
他选择人生中的第一个老板是项梁
由于当时正值革命初期阶段,为了有一口饭吃,报名的人多如牛毛。而当时项梁正想扩大集团的规模,只要是没有“政治作风”问题,他基本上都会录取。韩信自然也被录取了,但他刚到项氏集团并没有努力去项梁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再加上那时项梁忙得焦头烂额,并没有发现韩信居然是个难得的人才
项梁死后,项羽成了项氏集团的领袖。他上任后,韩信终于有了一点儿契机,不过项羽只是看中他强壮高大的身材,并没有发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只是把他提升为一个叫郎中的官衔。郎中,说白了就是比普通士兵高一点儿的卫士
熟读兵书知晓兵法的不世之才,却让他去当一个低头哈腰的武士,当时的韩信心里能好过吗?好在在职场上混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头脑也开始开窍了,知道主动去表现自己了。但问题是项羽对他的高谈阔论根本就不感冒,韩信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提升和重用
埋着头皮干了几个月,韩信最终还是失望了,再这样干下去,只能当一个武士,永远没有前途啊。于是,他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
第二个老板,他选择了刘邦。理由很简单,听说刘邦很会知人用人。知人用人这四个字对韩信来说已经足够了。然而,很快他又失望了
应聘过后,刘邦对他说道:“你先在军中做连敖吧。”“连敖”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接待客人的接待员
韩信本以为凭他这样的人才,一来肯定会得到刘邦的重用,但刘邦居然给个端茶倒水的活儿干,这比在项羽手下当武士还不如,他当然不满意了。不满归不满,但因为刚刚才跳槽过来,兵荒马乱的先干几年再说
但韩信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变得更加消沉起来
也就在韩信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时候,夏侯婴成了韩信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他及时发现了韩信非凡的才华,马上向刘邦作了推荐
夏侯婴是早跟刘邦创业的元老人物之一,刘邦对他推荐的人自然不敢小看。二话不说,下了一道任命书,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这是一个仅次于将军的官职,类似于现代后勤部的负责官员。在刘邦看来,这已经是个不小的官了。但韩信还是不买账,我胸中的万千用兵之道难道是用来掌管粮草用的吗
这时他已萌生炒刘邦鱿鱼、再择新老板之意了
就在这时,萧何成了韩信人生中第二个伯乐
夏侯婴的推荐引起了萧何的高度重视,他从多方面考察韩信后得出一个结论:此人文通经纶,武善韬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萧何便主动找到韩信谈话,公开表示愿再向刘邦推荐他。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出人头地,韩信自然对萧何千恩万谢了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韩信苦苦等待,刘邦的调令并没有出现。他以为没戏了,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飘然而去
萧何听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之下,来不及通报刘邦,骑上马就去追。这就是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而当时的刘邦还以为萧何也辞职不干了,当时吓得七魂去了三魄,这萧何可是他刘氏集团的顶梁柱啊
在这次辞职风波的打击下,刘邦决心采纳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的“汉中对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流传千古。殊不知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的楚汉时期,韩信的“汉中对”同样精彩,只是鲜有人知道罢了
刘邦重用韩信,首先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一授将印,二授将符,三授斧钺!韩信跪着一一从刘邦手中接过
随后刘邦宣布:从今以后军中大小事物,皆由大将军韩信裁决,如有不服从者可以卷起铺盖走人,如有违令者可以拿头跟刀剑比硬,后果自负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找来韩信谈话了。说实话,他还没有发现韩信究竟有什么样的才华,但看在萧何月夜追他的分上又不得不重用他。谁都可以不信,但萧何的话是一定要信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就拜他为大将,算是给足了韩信的面子了
“萧总管(丞相)一再向我推荐你,现在就说说你上任后的计划吧!”刘邦单刀直入
韩信倒是显得很谦逊,首先对刘邦任命自己为大将军表示感谢。然后才同刘邦进行了认真的对话。这是一次重要对话,楚汉两大集团的帷幕就是由这次对话揭开的。这次对话中,韩信首先向刘邦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
“我们大汉集团如果想雄霸天下,面临的对手将会是谁呢?”按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样的问话简直有点多余。但刘邦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道:“项羽嘛!
“那你认为自己在才能等方面,跟项羽相比怎么样呢?”这第二个问题尖锐得到头了,甚至连在一旁的萧何都有一种起身来阻止韩信说下去的冲动。这样的问题明明对刘邦的大为不敬啊。但刘邦倒显得很平静,似乎并不太介意,略一沉吟,答道:“论才能和才华我都不如他!
其实前面两问,韩信只是试探刘邦的气度和对自我的认识。此时肯定了刘邦的诚恳态度后,他这才披肝沥胆地把对话引入了主题,“我也有同感,认为您确实不如项羽。”韩信说着,话锋突然一转,“但是我曾经在项羽手下待过几年,知道他的弱点。
随后他详细地分析了项羽的弱点,这里为方便读者认识,总结归纳为六点
一、有勇无谋:在战场上硬拼,项羽威不可当。但他不会用人,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头脑(言外之意,就是指他这样的人才都没有被重用)
二、不听忠言:他的集团在关中雄霸天下时,这时天下其他的大集团都对他又崇拜又畏惧,正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上,他却舍弃关中的事业到彭城那个弹丸之地去发展了(指项羽舍弃关中而建都彭城),失去了一举吞并各大集团的绝好机会
三、妇人之仁:平常他对属下很是关心仁爱,一旦属下得了病他会伤感流泪,甚至宁愿自己挨饿,拿出自己的食物给病人吃。但属下一旦立了功,他又舍不得封赏有功之人
四、重用亲信:安排自己亲信偏爱的人在集团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其他各大集团跳槽而来的人才却被安置到做苦力的地方,这使很多人都愤愤不平
五、忘恩负义:站稳脚跟后,就把楚氏集团的老大(指义帝),赶到湘南的荒蛮的郴州并最终将其陷害
六、残暴不仁:项氏集团残暴之极,到处干投机倒把鱼肉百姓的勾当,百姓现在只是慑于他财大气粗,在社会上黑白两道通吃,才惧怕他恭敬他
基于以上六点分析,韩信认为项羽现在的情况是“其强易弱”,而刘邦只要在政治、经济推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就可以由弱转强
在分析了楚汉两大集团的基本形势后,韩信提出了“向东发展、夺取关中”的战略方针。“项羽手下留在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都是过去的老霸主秦氏集团的顶梁柱,但他们被项羽收编后,二十多万士兵被项羽给坑杀了,因此秦地百姓对他们项氏集团恨之入骨。如此地痞恶霸,老百姓哪能拥护他们?我们汉氏集团入关之后,与他们约法三章,坚决不取百姓一针一线,这样一来,肯定能得到关中老百姓的支持和喜爱。更何况,楚氏集团的义帝,当年曾公开向天下人表示哪个能最先占领咸阳,那里就归谁为管。现在项羽强迫咱们到汉中这个鬼地方来,老百姓都愤愤不平,现在我们如果想与项氏集团一争高下,三秦之地只要发一道征讨项羽罪行的檄文就可以搞定了。
韩信的这个见仁见智的“汉中对”给了刘邦极大的震撼。刘邦又何尝不想早日向外发展?但他还是顾虑项羽的强大,还有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是响当当的人物,刘氏集团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要经过他们三个人的地盘,这正是他大为头疼的事。韩信的这番细致入微的分析,让他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一直寻找不到项羽的“命门”就在这里啊
他以前是对韩信不以为奇,现在是“相见恨晚”。他全面接受了韩信的建议,积极进行了各种准备工作,伺机东进。韩信也不是一个空谈的理论家,他为汉王定下“汉中对”后,便开始大显身手了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早上,韩信开始对士兵进行强化训练。他首先宣读了新出炉的法纪法规,十二个字:法令如山、如有违犯、严惩不贷!然后他施行责任到人制,叫樊哙、周勃、灌婴等人看好自己手下的士兵。谁的士兵不听话,直接惩罚他的负责人。而韩信亲自站在台上,以身作则,边讲解边示范
开始的时候众人对他并不服气,认为他无名无才,没有什么资格来教他们。然而,一周后,韩信所教的强化训练已基本成形了。此时众人已对他服服帖帖,佩服至极。但见偌大的训练场上,人头攒动。进时如灵蛇出洞,迅猛至极,退时如万剑归宗,悄然无息。一个月后,汉军已完成了质的转变。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紧密团结的一道牢不可摧的墙。等待他们的将是艰辛而兴奋的东归之路。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