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最后的失败

刘备最后的失败 东吴这个时期以来,以为抓住了机会,到处在吴魏边界上制造麻烦,搞了几起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哪知最后全是为曹叡巩固政权服务。孙权是越想越郁闷。他的这个郁闷正在心里处于高峰期,另一个郁闷接着生出来,而且这个郁闷是一连串的。攻打魏国,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是制造者,打不过,还有什么话说?可现在这个麻烦却是出现在他控制的地皮上
东吴有几代牛人拿下江南比谁都容易,付出的代价比谁都低一点:孙策靠借来的两千部队,一阵猛冲猛打,就把东吴地面上的很多势力全部摆平。可江南这一带的本地势力长期以来高度自治惯了,就是不服孙家的领导,一有点力量就起来造孙权的反。孙权手下的很多牛人,并不都是跟外部敌人打拼出来的,而是靠围剿江南一带的土匪建功立业的。陆逊、吕蒙这样的牛人,也都是在剿匪运动中脱颖而出的
那些本土势力虽然不断地被扁,但他们独立单干的之心仍然不死。在孙权带着大军去跟魏国打的时候,他们又在那里大喊大叫起来。丹阳、吴、会等几个地区的山民同时高喊打倒孙权的口号,拿下了几个县
孙权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他立即把三个郡的险要的地方划出来,再成立一个东安郡。然后任命全琮当太守,全面负责剿匪工作。全琮在《三国演义》里,是个标准的配角,出场没有几次,以前看《三国演义》时,根本没有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其实,历史上这个家伙是很牛的。他也是个官二代。他老爸叫全柔。全柔曾当过会稽东部的都尉。他的官虽然不大,但很讲政治,看到孙策打过来时,就知道东吴这个天下迟早是孙家的天下,于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向孙策投降,被孙策任命为丹阳都尉。他在孙权时代就更吃得开了。孙权当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然后空降为桂阳太守
全柔那时也像其他人一样,当了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之后,也得为自己搞点创收,而且这些创收项目基本都是交给自己最信得过的手下去办。他收购了一批粮食,把全琮叫来,派他带着这批粮食去吴郡,做一笔生意。全琮把粮食放到船上,然后向吴郡出发。全琮来到吴郡之后,发现老爸真是个做生意的好料——吴郡这时到处是饥民,大批又瘦又弱的饥民都在找饭吃。有钱人也是手里拿着大把钞票,却不知道去哪买粮食。如果他把船队的米卖出去,还真能暴富了。如果拿这批钱回去,够他们父子俩吃喝好几年
可全琮却没有按他老爸的指示办事,而是把米从码头卸下之后,直接就分给那些正饿得要死的饥民们。最后,不但空船而还,而且也空着钱包而还,直接去向全柔交差。全柔混了这么多年,好容易抓到这个发财的机会,这才派亲生儿子去,哪知,这个儿子看起来很聪明,最后却不但没有发财,反而把自己积累多年的财产也全打了水漂,愤怒得要当场砍死他
可全琮却一点不生气,对着正气爆的全柔说:“现在这个天下乱得要命,并不是做生意的最佳时期。广大人民群众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就先救济了一下那里的人民,这可是聚拢人心的事啊。
全柔一听,这小子的话还真对,估计以后还真的可以做出一个大事业来,于是也就在那里“奇之”。他的这个举动很快就到处传颂。那时,中原的名士们为了躲避战乱,都跑到江南来。这些人原来在中原时,个个的身份都很牛。可一到江南之后,立马返贫成为当地的贫困户。他们知道全琮很有爱心,于是都跑过来投靠全琮,在他那里混饭吃。于是,全琮的名气很快就涨了起来
孙权知道后,认为这小子很有水平,直接让他当奋威校尉,交给他几千部队,让他去围剿山越。那时,孙权的势力还不怎么大,手下能带几千人的下属并不多。全琮又开展征兵工作,招募到一万多精兵,在牛渚驻防。孙权很高兴,立即任命为他偏将军
早在孙权和吕蒙策划拿下关羽的行动时,全琮就向孙权上了一表,建议一定要趁这个机会把关羽搞定。其计划的内容步骤跟吕蒙的差不多。但因为孙权怕走漏风声,拿到他的表章后就装聋作哑,放到一边,好像根本没有拿到他的这个建议书。直到吕蒙他们砍掉了关羽的脑袋、拿下了荆州,孙权在公安那里大摆庆功酒时,才对全琮说:“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然后,封他为阳华亭侯
后来,他又与徐盛把曹休大败了一场,杀其将尹卢,立了个大功,被提拔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过了一年,又提拔为九江太守,战斗经验是很丰富的。所以,当那些山民暴动的时候,孙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全琮接受这个任务后,立即到东安郡报到,宣布近期首要的工作就是把这一连串让孙权郁闷不已的山民动乱搞定。但他并没有直接派兵过去猛打猛杀,而是出台了一系列的赏罚政策,谁与政府为敌与人民对抗到底,谁就会人头落地;谁要是响应政府号召,重新转变立场,站到人民的行列中来,谁就得到奖励。那些山民虽然把打倒孙权的口号叫得比谁都响亮,可一看到这个政策,心理防线立刻不攻自破,纷纷跑过来,向全琮表示自己以前觉悟不高,上了那几个别有用心的挑头人的当,这都是不明真相的原因。没多久时间,全琮就整编了一万多人,那些山民暴动就全部平息下来——连一场战斗也没有发生,就平定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武装叛乱
孙权大喜,把全琮又召了回来,让他在牛渚那里驻防,把那个东安郡也撤了
这边的麻烦一结束,交趾那里又来报告,说出现了紧急情况
本来交趾太守是士燮。士燮本来是个很聪明的人,看准形势,坚定不移地紧跟孙权,最后既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他们士家在交趾的所有利益。这家伙立志当孙权的手下之后,一直就当交趾的太守。到黄初七年底,就死了
他一死,孙权很松了一口气,觉得交趾终于真正回到东吴人民的怀抱了。为了消除士家在那里的影响,他也玩了个花招,任命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然后任命陈时接过士燮的班,想以此来淡化士家在那里的影响。那时,吕岱是交州刺史,专门管理那一带的事务。吕岱认为,交趾太远了,中央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无法在那里得到贯彻落实,还是重新划分一下那一带的行政区,把海南三郡划归交州,让戴良当刺史;再把海东四郡设为广州,让他当刺史,以加强对那里的领导。孙权当然同意,派戴良和陈时南下
可士徽不干。他认为,这个交趾太守就是他家的,别人不能来抢。他根本没有接受孙权的任命,不当安远将军,更不去领那个九真太守,而是宣布继承老爸的遗志和遗产,当了交趾太守。戴良他们带着任命文书前来上任时,士徽二话不说,直接派兵过去,不让他们前来报到
戴良手里只有委任状没有部队,因此也没有办法,只得在合浦逗留,不敢再前进一步。他再前进一步,就等于送死
士徽一看,几个兵就把中央派来的上级领导吓阻在那里,心里很爽,觉得这个交趾太守谁也抢不走了
士徽手下有个人叫柏邻,是士燮一手提拔出来的,是个很讲政治很有大局观的人,看到士徽这么干,就知道士徽干的是蠢事,迟早会被东吴的政府军搞定,因此去找士徽,做他的思想工作,把后果讲给他听。可士徽不但不听,反而把他活活打死
柏邻的哥哥柏治听说自己的弟弟被士徽用鞭子打得血肉模糊,心里非常气愤,马上组织本族的人马,高举为弟弟报仇的大旗,向士徽进攻。但也拿士徽没有办法
吕岱知道后,立即上书,要求中央派他去搞定士徽。孙权当然立即签下“同意”两个字。于是,吕岱带着孙权的命令,带着三千个士兵,从海上昼夜不停地向目的地开过去。吕岱手下的人很担心,认为士家在交趾为人民当家做主了这么多年,根基已经很深了,全州广大人民群众都把他们当成英明领袖,他们就这三千人马,恐怕搞不定他。要是这次搞不定,他就会更加嚣张了
吕岱却一点不担心,说:“不要过分夸大士家在那里的力量。这家伙现在做梦都在做着造反的打算,也做了很多造反的事,但还没有公开地举起造反的旗帜。说明他的内心还是很虚的。他现在肯定不会想到我们的大军会立即开到。如果我们来个偷袭,打他个措手不及,拿下他一点不成问题。如果再在这里围观,让他慢慢地站稳脚跟,然后周边郡的那些蛮人都来响应,扛着武器大叫着跟他干,咱们再怎么有能力,也难以摆平他了。
于是,下令出发。到了合浦时,跟戴良会合,同时前进。当时,士徽有个侄子叫士辅,就在吕岱手下当差。吕岱估计老早就知道士徽迟早会跳出来搞点事,因此就觉得士辅是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向来对他很好,好到什么地步?——待之以师友。士辅虽然是吕岱的手下,可吕岱让他享受老师和朋友的待遇,一见面态度好得要命,让士辅觉得很爽
等到了这里,吕岱就把这个“师友”叫来说:“你去劝劝你的叔叔吧,让他投降了。他要是投降,我可以保他什么事也没有。
士辅当然相信吕岱的话。他跟吕岱这么久,吕岱从没有骗过他,在他面前表现得超级有诚信。于是,他拍着胸脯说保证完成任务
士徽本来野心超级膨胀,很想在那里当个霸王,而且前期准备工作也做了不少。可这家伙的野心很可观,梦想也很动人,但心理素质却差得要命。早上一起来,听说吕岱的部队已经开到城外,也不侦察一下吕岱的部队到底有几个人,就怕了起来。等士辅进城向他劝降时,他连个口头反抗的力量也没有,只是问这个侄子,如果投降了,吕岱不会处理他吧
士辅拍着胸脯说:“吕岱怎么会处理你呢?他要是想处理你,还会派我过来做这个工作吗?我更不会过来骗你啊。
士辅的脑子不好用,士徽的脑子更不好用。于是就信了侄儿的话,当场拍板:投降
他带着他的六个兄弟出来,向吕岱投降
他以为,他投降了就没事
可这事不是他说了算,更不是士辅说了算,而是吕岱说了算。吕岱看到士氏六兄弟举着白旗,一脸笑容地出了城门,身边一个士兵也没有带,心里很爽,暗自说了一句“大事定矣!”然后大手一挥,一群刀斧手冲过去,直接就把士氏六兄弟的脑袋就地砍下
士辅这才知道上了吕岱的当,原来吕岱的承诺全是骗人的。可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还有什么用
士徽被杀之后,他手下的大将甘醴不服,就带着士徽的反对党柏治又起来反抗,向吕岱进攻。但仍然不是吕岱的对手,双方拼命打了一仗,被吕岱“破之”
吕岱知道,把广州分过来是行不通的,于是马上撤销了广州,仍然恢复原来的交州建置。吕岱觉得还没有完,带着部队又向九真进军,大砍大杀,取得了“斩获以万数”的战绩,彻底征服了南方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