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狗,狗咬人
大丞相于杨坚而言,自然不是终点,事实上,终点是——改朝换代
要改朝换代,于杨坚而言,就要进行政治整合,具体说,扶持赞成派,拉拢中间派,干掉反对派,如果一切照常发展,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当日王莽为了篡汉,前前后后准备,就花了20多年的时间。此时的杨坚年近不惑,如果像王莽一样,可能他的事业就需要交给儿子来最终完成了
然而,很幸运,在这样的时候,尉迟迥造反了,这次大规模的军事叛乱,间接帮助杨坚完成了政治整合,战事结束后,所有的工序几乎都已经到位——朝内各派势力,都在战争的逼迫下,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最典型的莫过于李穆,在他决定支持杨坚讨伐尉迟迥时,就已经奉上了金带,秘密劝进了。当然,当时大部分人也跟李穆一样,明白杨坚篡位已经箭在弦上,当他们弃尉迟迥而择杨坚时,也同时便默许了接下来的事态发展
于是,跟王莽不同,杨坚的篡位过程要顺利得多,波澜不惊得多,快得多
公元580年九月十日,皇后司马令姬(司马消难之女)被贬为平民
九月二十八日,以随世子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
九月三十日,以左丞相坚为大丞相,罢左、右丞相之官
十二月十二日,以大丞相坚为相国,总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坚受王爵、十郡而已
公元581年二月四日,隋王始受相国、百揆、九锡之命,建台置官
二月六日,诏进王妃独孤氏为王后,世子勇为太子
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宜以今月甲子(二月十四日)应天受命。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亦劝之。于是周主下诏,逊居别宫
顺便说一下,这位庾季才也很早就跟李穆一样,认可了杨坚的篡位
当日杨坚刚刚当顾命大臣时,还惊疑不定,曾夜召庾季才,问他:“吾以庸虚,受兹顾命。天时人事,卿以为何如?”杨坚这么问,其实是暗示性的问庾季才,将来我要那啥,可以不
庾季才没有正面回答,婉转的说道:“天道精微,难可意察。窃以人事卜之,符兆已定。季才纵言不可,公岂复得为箕、颍之事乎!”庾季才很聪明,告诉杨坚,你都走到这一步了,就没有回头路了,何必问我的意见呢
杨坚表示赞同:“诚如君言。
当时,独孤伽罗也成为了杨坚的有力后盾,不断的鼓励杨坚:“大事已然,骑虎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所以,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那啥的女人来着
二月十四日,命兼太傅,巳公(宇文)椿奉册,大宗伯赵煚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隋主冠远游冠;受册、玺,改服纱帽、黄袍;入御临光殿,服衮冕,如元会之仪。大赦,改元开皇。命有司奉册祀于南郊
于是,在当顾命大臣后不到一年,杨坚终于篡位成功,他建立的朝代,叫做“隋朝”。(杨坚本是随国公,然而,杨坚对“随”中的“辶”字旁不满,认为不吉利,于是改“随”为“隋”
杨坚篡位的节奏之快,连他的女儿杨丽华都感到难以接受。杨丽华一开始还帮助杨坚控制了宫廷大局,但是,当时的杨丽华,并没有想到杨坚会篡位,等到杨坚图穷匕见,杨丽华却日渐不满起来,时常面露不快(意颇不平,形于言色),等到杨坚篡位成功,更是抑郁难平(愤惋逾甚)。杨坚对这个女儿也觉得惭愧,改封其为“乐平公主”,还一度劝她改嫁,只是杨丽华抵死不从,只能作罢
杨坚上台后即改革了官制(我们以后会详谈),去除了北周所行的“周制”(北周是实行的复古潮流),改行汉魏之制,于是,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以分司统职。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以酬勤劳;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有德声者。改侍中为纳言
接着,第一届政府新鲜出炉,主要成员——立王后独孤为皇后,王太子勇为皇太子;以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相国司录京兆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以大将军赵煚为尚书右仆射
杨坚的这次篡位,基本上得到了北周朝内除去宇文氏宗室的一致支持
北魏世族中有:元氏(北魏宗室)、长孙氏、陇西源氏(代表人物源雄,尉迟迥叛乱时,出任徐州总管,有力的遏制了南陈跟司马消难的合流)、弘农杨氏(代表人物杨素,讨平了尉迟迥部将宇文胄)、博陵崔氏(代表人物崔弘度、崔弘升兄弟)、荥阳郑氏(代表人物郑译)、河东薛氏、柳氏(代表人物柳裘)
北周豪族有:陇西李氏(代表人物李穆)、安定梁氏(代表人物梁睿)、昌黎大棘宇文氏(代表人物宇文忻,跟北周宗室并不是同一家族)、昌黎徙河豆卢氏(代表人物豆卢绩,本是鲜卑慕容氏之后,带兵讨平了王谦和高阿那肱的叛乱)、武川宇文氏(原姓破头野)、代北贺若氏(代表人物贺若宜、贺若弼)、乐浪王氏(代表人物王谊,带兵讨平司马消难)、扶风窦氏(代表人物窦荣定,杨坚的姐夫)、京兆韦氏(代表人物韦孝宽)、王氏(代表人物王世积),武功苏氏(苏威)、河南东垣韩氏,等等…
这些情况都说明,杨坚取代宇文氏,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宇文氏尽管经历了几代的经营,但却没有真正形成强大的政治根基
然而,与之同时,这也说明,杨氏同样没有强大的根基,支持杨氏的,也不过是跟风而已,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通过两个小插曲来一窥究竟
杨坚有个老朋友,叫做荣建绪,在他篡位前夕,中央曾命荣建绪当息州刺史。当时杨坚劝他慢点走,还说:“且踌躇,当共取富贵。
老朋友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荣建绪应该是懂了,但是,即便荣建绪懂了,他也没有领情,他是这么说的:“明公此旨,非仆所闻。
过不多久,杨坚篡位,荣建绪来朝觐见,杨坚问他:“卿亦悔不?
荣建绪磕头道:“臣位非徐广,情类杨彪。
杨坚大笑:“朕虽不晓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
杨坚听不懂徐广、杨彪的故事,我们来解释一下
徐广是东晋末人,历受东晋国恩,后来历经桓玄和刘裕的两度篡位,每次都唏嘘流泪不已,为啥呢?因为他自认是“晋朝遗老”。荣建绪说自己“位非徐广”,就是说,以他的资历,可能算不上是北周的遗老
另一位杨彪,有个很出名的儿子,叫做杨修。杨彪忠于汉室,一度被曹操打入大牢,杨修死后,更是十余年不出仕,曹丕后来篡汉,也没有难为他,因此史书上有“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的说法。荣建绪说自己“情类杨彪”,无疑是说,从感情上,他依然效忠北周——尽管杨坚是他老朋友
杨坚是个聪明人,虽然不懂荣建绪拽这些典故,但是,也知道他出言不逊
有荣建绪这种想法的,显然不是一个两个,但是,敢说出来的,只有荣建绪一人,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跟荣建绪一样,跟杨坚关系这么好,在出言不逊之后,还可以保条小命的
当然,如果说荣建绪这样内心依然忠于北周的,可能不会太多了,但接下来一个人的心态,可能可以代表大部分人,此人便是苏威
苏威也是名门望族出身,五岁丧父,但自幼早熟,名动乡里。宇文护第一次见他时就很欣赏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但是苏威后来看到宇文护专权,知道自己可能会受牵连,于是便隐居山林。后来他叔父逼他出仕,他也不改初衷,有事没事就往佛寺跑,后来宇文邕掌权,他也都因病辞官
等到杨坚掌权,高颎便时常在杨坚面前推荐苏威(实际高颎所推荐的还不只是苏威,还包括虞庆则、贺若弼、韩擒虎等人)。杨坚也早闻其名,便征召了苏威。当时,杨坚便将苏威引入内室,并交谈甚欢
然而,妙的是,在杨坚篡位的前夕,苏威却突然开溜了。当时高颎觉得莫名其妙,便要杨坚去追。还是杨坚一语道破天机:“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
后来,杨坚篡位完成后,任命苏威为太子少保,苏威就回来了…
苏威的态度其实很有代表性,他不反对杨坚篡位,但是,他也不支持杨坚篡位,只是呢,由于他身份特殊——宇文护时代就隐居山林,所以可以直白的表露这种态度。而其他大部分像苏威这样态度的人,鉴于种种关系,却只能上表劝进,做出支持的态度——当然,他们到底有多支持,也是可以想见的
苏威这种态度伴随了他的一生,其后隋末天下大乱,他就一副随波逐流的样子,“威自以隋朝旧臣,遭逢丧乱,所经之处,皆与时消息,以求容免”。所以,在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后,苏威就当了宇文化及的官;宇文化及败于李密后,苏威又投靠李密;李密败于王世充后,苏威又投奔了王世充;最后王世充败于李唐,于是……于是李世民派人对他严词训斥,其后他亲自去了长安,也没有得到召见,最后也只能抑郁而终
从荣建绪和苏威二人的两端小插曲我们能看出,杨坚虽然很顺利的篡夺了权位,但是,正如被他篡夺的宇文氏一样,杨氏的力量同样薄弱得很,并没有太多人真的从内心拥护杨氏。所以,杨坚所需做的,乃是“深根固本”
总的来说,杨坚的“深根固本”工作做得相当好(以后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但是,在他篡位前后,却做了两件错事,致使隋朝上空早早的出现了阴霾
第一件错事,是他对尉迟迥叛乱善后的处置。《资治通鉴》对此描写的比较简略:军士在小城中者,孝宽尽坑之……坚徙相州于安阳,毁鄴城及邑居。分相州,置毛州、魏州
事实上,韦孝宽到底坑了多少人呢?《周书·尉迟迥传》透了个底:余众,月余皆斩之。这说明,被坑的不只是“军士在小城中者”,而是“余众”,追随尉迟迥造反的,少说也有十几万,这个“余众”,自也是个很吓人的数量
对于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某些佛教书籍中有详细描述
拥俘虏将百万人,总集寺北游豫园中,明旦斩决。围墙有孔,出者纵之,至晓便断,犹有六十万人,并于漳河岸斩之,流尸水中,水为不流,血河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以事闻帝,帝曰:“此段一诛,深有枉滥,贼止蔚迥,余并被驱。当时恻隐咸知此事,国初机候不获纵之。可于游豫园南葛履山上立大慈寺,坼三爵台以营之,六时礼佛,加一拜为园中枉死者。”寺成,僧往依敕礼唱,怨哭之声一期顿绝矣
这个记载大体上问题不大,只是在遇难人数上有所夸张,事实上,杨坚确实有因此立寺的故事,佛教文献中,还能找到杨坚立寺的诏书,这里不予赘言了(当时杨坚颁布诏书是在公元581年,一年过去了,游豫园内的冤魂仍未散去,仍有夜闻鬼哭之声,杨坚自己也深感不安,这才决定要立寺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尉迟迥之乱平定之后,亲自着手屠杀的韦孝宽,便在该年十二月病故了,其间渊源,似是难以说尽了
杨坚对邺城民众的大屠杀,所造成的后果当然不只是“夜闻鬼哭,其声凄厉”那么简单,更严重的后果是,他意图制造的这种恐怖高压气氛,并没有震慑住北齐境内的人民,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一有机会,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将时间拨回到隋末。隋末的枭雄中,最为有名的,自是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和杜伏威这几个。论起才华,自是李密居于第一;论起狡诈,不免首推王世充;论起豪情,杜伏威首当其冲;但是,论起基业的深厚程度,却只能是窦建德
李密、王世充和杜伏威的力量消亡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了反复,唯有窦建德的夏国灭亡后,有过多次反弹,他的部将刘黑闼曾在境内掀起过两次大规模的叛乱潮,而且,每次刘黑闼义旗一举,都几乎是举国响应
刘黑闼第一次举兵,最初只有一百多人,看似根本掀不起风浪,但是,“不半年,尽有建德故地”。这次,刘黑闼失败了,被李世民讨平,他本人也逃入了突厥。但是,不久后,刘黑闼再次卷土重来,再度造成巨大声势,“繇是河北复叛归贼”,最后,还是太子李建成出马,才最终干掉了刘黑闼
河北之地屡屡反叛,是因为窦建德得人心?是因为刘黑闼有号召力?恐怕都不尽然,最根本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杨坚这次惨烈的屠杀上
此外,杨坚还做了第二件错事,请看《资治通鉴》
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湜,明帝子酆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德林由是品位不进
篡位的杨坚,对宇文氏进行了大清洗,而反对清洗的李德林,仕途也就此终止。宗室残杀,这在南北朝本不足为奇,但是,北周取代西魏后,却第一次打破了惯例,并没有对元氏进行摧毁性清洗,而且,此后北周的政治斗争,不论是宇文护(宇文护对李远、李穆家族就很宽容),还是宇文邕(宇文邕甚至重用了依附宇文护的宇文宪),都是非常谨慎的进行了善后,没有出现大清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北周政权本身是一个联合政权,是武川军功贵族和关陇当地豪族合流而成的,在这样的联合政权里,为了保证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开杀戒都是被严格限制的,所以北周采取了比较宽容的做法
毫无疑问,杨坚所建立的隋朝也是这样的联合政权,性质跟北周无二,他采取的大清洗手段,非但无助于“深根固本”,反而从一开始就给王朝埋下了炸弹
前面我们提到过儒家的“王道”和“霸道”之说。乱世可用“霸道”,然则,在治世,则只可用“王道”
举例来说,后世的赵匡胤,在五代十国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在赵匡胤之前,已经有五个人尝试过建立一个统一国家了,所以才有“五代”,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之所以如此,原因比较复杂,但大部有这样的因素,就是不行“王道”,而一味行“霸道”,体现在王朝更迭,就是滥杀前朝宗室。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恶性循环,太平遂遥遥无期
赵匡胤,从政治背景而言,并未有什么特别之处,同样出身于社会底层,然而,为什么他建立的宋朝,却能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重新完成又一次统一呢?看看他是怎么对待敌人的吧——对于后周宗室,他诏令后辈不许诛杀,并允诺柴家世袭罔替当王爷;对于功勋将领,他没有滥行屠戮,而是杯酒释兵权;对于文官,他规定不得诛戮,因此宋朝对文官的处理办法多是流放…
赵匡胤用“仁慈”的手段,成功完成了乱世后的一次政治整合,使得宋朝没有沦为“六代”,这其中的政治智慧,岂不容后人深思
杨坚诛杀宇文氏,这是“霸道”,而非“王道”,所以,从这一刻起,隋朝的国祚某种意义上,便已经可以预料了。
第八章 北强南弱 杨坚身上,背负着中国数百年来的政治使命——统一全国
而责任会落到杨坚身上,是因为,他拥有诸多先辈所不具备的优势,此时的他,面对的全国局面,已经是非常明确的“北强南弱”
之所以如此,我们用两个字就概括了——侯景。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