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初,高祖与独孤后甚相爱重,誓无异生之子,尝谓群臣曰:“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帝又惩周室诸王微弱,故使诸子分据大镇,专制方面,权侔帝室。及其晚节,父子兄弟迭相猜忌,五子皆不以寿终
臣光曰:昔辛伯谂周桓公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嬖子配嫡,大都偶国,乱之本也。”人主诚能慎此四者,乱何自生哉!隋高祖徒知嫡庶之多争,孤弱之易摇,曾不知势钧位逼,虽同产至亲,不能无相倾夺。考诸辛伯之言,得其一而失其三乎
司马光的感慨,其实可以用本节的标题来概括——兄弟虽亲,不如权力亲
中国的政治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奇妙的悖论,每一个王朝,都会大力宣导儒家所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其中,孝(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悌(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友爱)二字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但是偏偏,每朝每代的皇室,都少不了父子相疑、兄弟相残的悲剧
数千年的帝制社会,这种自抽耳光的戏码一再上演,似乎从没有消停的迹象,以此,每朝每代,为了避免这种人伦悲剧的上演,统治者都不免大伤脑筋,但是,到了最后,似乎也没有谁能想到一个万全之策
就让我们从杨坚父子出发,来探究一下这个困扰中国王朝的千古难题吧
杨坚对问题的突破口,放在了一个很离奇的地方——嫡庶之争。之所以说离奇,是因为根本没有任何道理
杨坚本人,就是个很好的个例。杨坚的母亲吕苦桃并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他还有个一母同胞的兄弟——杨瓒。虽说是同胞亲兄弟,但兄弟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可以说相当恶劣,当日杨坚谋划篡政的时候,杨瓒同志就是个坚定的反对者——到什么程度呢?甚至起了干掉杨坚的念头。杨瓒何以如此呢?原来,此兄跟野心勃勃的杨坚迥然不同,只想安生过日子,太太平平当个世袭贵族,而杨坚那么搞,成了还则罢了,要是不成,岂不牵累九族
如此,在篡政的过程中,宗族兄弟中给杨坚最大帮助的,居然是一个远房的族侄——杨雄;而骨肉兄弟呢,却时时念着唱反调…
总算杨坚是成了,杨瓒提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杨瓒的妻子,乃是宇文氏(北周宗室女),跟独孤伽罗素来不对付(这也正常,独孤信怎么死的?独孤伽罗对宇文氏可谓恨之入骨),闹到后来,宇文氏居然搞巫蛊之术,诅咒独孤伽罗
这事儿后来东窗事发,杨坚就去找杨瓒,说天下好女人那么多,你想找什么样的,哥就能给你找什么样的,只是这个女人,你还是休了她吧。结果呢?结果杨瓒居然拒绝了杨坚的提议,坚决不肯休掉宇文氏。杨坚最终虽然妥协,但是,内心的愠怒,也是可想而知的
开皇十一年,杨瓒跟着杨坚去逛栗园,结果途中突然暴卒,坊间议论纷纷,都说杨瓒死得蹊跷,可能死于鸩毒…
瞅瞅,这就是杨坚和他亲兄弟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当杨坚说出那句“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时,是不是很是讽刺呢
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不管是同母兄弟,还是异母兄弟,在面对皇位的诱惑时,都很难顾念“兄弟”二字了,更遑论“同母”还是“异母”了
两个例子可资佐证。李世民大家都知道,虽然在造反建政的过程里,他的功劳最大(本书后面会有详细介绍),但是,老爸李渊最终还是遵循古老的政治法则,把太子之位传给了长子李建成。李世民跟李建成,都是窦氏所生,一母同胞,但是,因为这个太子问题,双方很快闹到水火不容、剑拔弩张,到最后,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发动血腥政变,不但把同胞哥哥李建成弄死,还把同胞弟弟李元吉诛杀。而后,李渊在压力下被迫退位,李世民于是登位
再将目光转向宋朝。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当然,一母同胞(赵匡胤同胞兄弟五人,他是次子,长兄匡济在北宋建立前就去世了,赵匡义是三弟,赵匡美是四弟,还有五弟赵匡赞,可惜幼年夭亡,后来赵匡胤称帝,为了避讳,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赵匡美改名为赵光美),当日黄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光义还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但是,到最后呢?到最后却留下了一个历史的千古疑团——斧声烛影。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是什么关系,到现在,也没人能打包票说清楚
自古汉人传位,向来是传子不传弟,赵光义如此登位,自是难堵天下悠悠之口。后来,赵光义总算给自己即位找了个理由,说老太后吸取当年后周因为嗣子幼弱而丢失天下的教训,所以,确立了“兄终弟及”的传位顺序
好,问题来了。既是“兄终弟及”,那么,赵匡胤死了,让给赵光义,也无妨,那赵光义死了,是不是也不能传子,而要给弟弟赵廷美(赵光美在赵光义登位后再次避讳,改名为赵廷美)呢?结果呢?结果“皇储”赵廷美同志,很快就成了赵光义的眼中钉。不久后,如京使柴禹锡控告赵廷美“骄恣”,赵普又指使开封知府李符诬告赵廷美“不悔过,怨望”,要求“乞徙远郡,以防他变”;然后,赵廷美就被贬去了西京
本来赵廷美是不想造反的,被这么恶整之下,也知道早晚难逃一劫,不反也得反,于是,就跟兵部尚书卢多逊秘密联络,准备起事。当然了,阴谋最后是失败了,过不多久,赵廷美就忧愤而卒了
赵廷美是“兄终弟及”的第一继承人,兄弟没了,照着逻辑,该是传给赵匡胤的儿子了,于是,赵匡胤两个在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成了第二和第三顺位的接班人,这二人又是如何的下场呢
赵德昭同志,稀里糊涂的被叔叔抢了皇位,这位叔叔一开始看似对他优容有加,实际心存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亲征太原,某日半夜,赵光义突然不知去向,士卒们百般寻觅,却不见其踪影,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当时就有人提议,要不然,把赵德昭抬出来当皇帝
当然了,现在看来,赵光义的突然失踪,很可能是场巨大的阴谋
后来赵光义又出现了,出现之后,就对赵德昭非常不爽,此仗打胜后,赵光义居然迟迟不给赵德昭封赏
赵德昭就去找赵光义了,问他何时论功行赏。结果赵光义咬牙切齿的说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你当皇帝时,再赏还不迟
赵德昭不傻,自是知道叔叔对他有意见了,但是,他也不够聪明,回去之后,因为想不通,居然拔刀自刎了…
赵德昭死后,赵光义同志还前去奔丧(不知道哪有脸皮去的),据说还掉了几滴鳄鱼泪,还忏悔,说你误会叔叔了,叔叔不过是一时气话嘛,何至如此呢?当然咯,是不是气话,赵光义自己心里明白
两年过后,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也就是演义小说里头八贤王的原型,也突然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赵德芳是怎么死的,史书没有明言,但是,大家不妨动动脑子想一想,赵光义脱得了干系吗
好了,两个例子够多了,现在还有人认为杨坚的“嫡庶之争是祸乱之源”的理论,有一丝一毫的道理吗
而后,杨坚吸取了北周宗室暗弱而至亡国的教训,大封儿子,以求拱卫中央(帝又惩周室诸王微弱,故使诸子分据大镇,专制方面,权侔帝室)
开国皇帝大封藩王,这似乎是一个惯例
刘邦当年称帝之后,就改革了秦始皇急功近利的“郡县制”,采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双轨体制,一开始分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而后,刘邦又一一将异姓诸侯王铲除,然后换上了同姓诸侯王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因为他是个平民皇帝,本身权力根基薄弱,刘氏江山并不稳固,他需要位高权重分制一方的宗室来捍卫中央政权
实话说,刘邦的举动并非没有道理。他死后,吕后称制,诸吕坐大,而吕后死后,吕氏就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然而,吕氏最后终为功臣集团的陈平和周勃所灭。但问题是,陈平和周勃为何能灭掉吕氏呢?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吕氏在策划造反过程中的犹豫不决,而他们的犹豫,主要是受制于两方的力量,一是齐襄王,二是楚元王,而当时齐襄王已经发出了讨逆的檄文。因为忌惮两位宗室,诸吕迟迟不敢动手,又因为他们迟迟不动手,才最终为陈、周所趁
因而,刘邦分封诸侯王的思路,在初时,是被验证了的,是有效的
然而,这个验证过的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产生了副作用,因为,诸侯王本身具有两面性,能捍卫皇权,这固然不假,但与之同时,也是皇权的竞争者,可能会削弱甚至危害皇权。于是,在汉景帝时期,终于爆发了七王之乱,要不是汉景帝有周亚夫这样的绝世名将,胜负未可知也
跟刘邦一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最典型的,西晋的司马炎和明朝的朱元璋
司马炎就不需说了,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汉民族的第一罪人,他莫名其妙的大封亲王,又莫名其妙的选了个白痴儿子当接班人,更莫名其妙的给这位白痴儿子选了个性情凶悍的妻子贾南风,这些莫名其妙凑在一起,就演化成了西晋末年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一闹,中原政权遂空前虚弱,少数民族遂找到了机会,于是,五胡乱华,漫长而黑暗的大乱世,就此来临
朱元璋的经历跟刘邦很像,两个人都是毫无政治根基的平民皇帝,不同之处在于,刘邦对丰沛集团的功臣们还算厚道,而朱元璋,则不信任一切功臣,他所唯一信任的,是他姓朱的那些子孙
于是,朱元璋大封亲王,给亲王们巨大的权限,甚至,他还定下制度,说有污蔑亲王造反而无实据的,一律杀无赦。而后,朱元璋终于认为自己的江山铁桶一般了——那些功臣宿将们,都被杀得杀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被派去戍守边陲,成为了朱氏皇权最有力的保障
于是,某一天,朱元璋得意洋洋的对着他的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吹嘘,说爷爷我给你安排好了一切,叔叔们为你镇守四方,你可以不用像爷爷一样操劳,而可以当个太平皇帝啦。结果,朱允炆当时就问了一个问题,当即就让朱元璋哑口无言——如果叔叔们想造反,那该怎么办呢
问得好,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不知道怎么回答,答案是——无解
然后就是历史的循环,朱允炆对他这些战功赫赫的皇叔们心怀疑虑,于是登位之初,就决定要削藩,而叔叔们自然也不能束手就擒,有些胆肥而又心大的,比如朱棣,就不免要碰碰运气。于是,燕王朱棣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走上了挑战皇权的道路
说起来,这个“清君侧”的口号就是借用了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朱棣表示,有奸臣在挑拨叔侄关系,根据祖制,必须诛杀此等奸佞。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的制度成为了儿子造反的借口,不知道会不会一口鲜血吐出来
然后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变”了。朱棣历经艰辛,终于杀到了南京城,他当然不是“清君侧”来的,而是当皇帝来的。当时南京城一片大火,朱允炆神秘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为了朱棣这辈子最大的阴影,他不断派人寻找朱允炆,甚至据说,郑和七下西洋,就带有这个目的
事实证明,大封藩王的宗室政策,存在着巨大的弊病,开国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一旦死了,大家谁都不服谁,就不免演变为巨大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轻则皇位动摇(刘邦),再重皇位更迭(朱元璋),最重,有可能社稷江山就此倾颓,国破人亡(司马炎)
因而,杨坚的这个政策,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随时可能出现乱局的,杨谅的作乱,也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幸运的是,由于杨谅实在废物,杨坚的宗室政策还没到动摇国基的地步——废杨秀而留杨谅,或许是杨坚在犯了重大错误之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弥补措施吧
分封诸侯王,历史证明并不是太好的宗室政策,那么,该怎么办呢
清朝就没有实行分封制,自始至终,宗室都留在京师,但是,有没有问题呢?答案是显然的,当然有。宗室子弟都在京师,不少人吃饱了没事儿干,又觊觎大位,自然就不免引发惨烈的夺嫡之争
康熙一朝,乃是夺嫡之争最激烈的时期。康熙帝本来想效仿汉族人的做法,立嫡为嗣,所以,在赫舍里皇后诞下胤礽之后,就将其立为了太子。但是,很显然,康熙帝并不了解在立嫡立长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拱卫皇储的配套措施,相反,康熙帝鉴于先明王朝宗室子弟大多不堪大用的故事,努力栽培自己的儿子。以此,当康熙帝的几个儿子长成之后,一个个如狼似虎,穷凶极恶,而且都在京师,而可怜的皇储胤礽,却就此成为了兄弟们争夺大位的头号障碍…
皇太子胤礽,后来经历了两废两立的悲剧,到最后,好端端一个聪明人,成为了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子……现在很多人都把责任归结到胤礽自己身上,认为他有明显的缺陷,不堪承嗣大统,但其实,胤礽的悲剧,更多是制度缺失的悲剧,就算不是胤礽,换一个更高明的人物,在群狼的环伺下,恐怕也很难安然度过
胤禛费尽了心计,使尽了手段,终于赢得了圣眷,成为了接班人,但是,先朝争嗣的一幕犹然眼前,新一轮的争斗,却已经拉开帷幕。雍正的儿子没有康熙那么多,所以,没有九子夺嫡那么轰动,但是,光就三子弘时和四子弘历的争斗,就已经让雍正伤透了脑筋。后来,雍正甚至逼迫弘时自杀
清朝的一系列事件证明,不分藩固然有不分藩的好处——至少夺嫡的争斗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乱;但是,不分藩也有不分藩的坏处——就是一群饿狼都在面前,不免大家谁都看谁不爽,争储的惨烈程度,可能还会加码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雍正帝后来想出了一个方案——秘密建储制;就是把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头,直到皇帝去世,才拿出来宣读,在此之前,理论上说,没人知道皇储是谁
秘密建储制让皇储本人躲过了一系列的明枪暗箭,避免了胤礽的悲剧,问题解决了部分,但是,老问题解决了,又产生了新问题。皇子们为了赢得圣眷,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长此以往,不免意气消沉,以此,自乾隆帝之后,清朝的皇帝虽然都难说是昏君,却也没有优秀人才,多是中规中矩。不幸的是,晚晴又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所遇最大之变局,以此,中规中矩的皇帝不免难以应付如此局面,而中国,也被满清拖向了地狱边缘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不分藩的情况下,清朝是找到了一条适用于他们的道路,一定程度解决了宗室制度这个老大难问题;那么,在分藩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在这一点上,宋明的制度有相似处,我们以明朝为例
朱棣是分藩制的受益人,但是,当他成为皇帝之后,分藩制却成为了他的眼中钉,所以,自登位之日起,他就着力改造父亲所创的宗藩制度
在大刀阔斧的改造后,分藩虽然依然是分藩,但此藩王却已经不复诸侯王的威风,而成了养尊处优的行尸走肉。大家不妨来看看对藩王有哪些限制
二王不得相见;不得擅离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如无故出城游玩,地方官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会有司饮酒;王府发放一应事务,地方官要立即奏闻,必待钦准,方许奉行,否则治以重罪。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举人、落职知县等担任,成了位置闲散之地
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不得到京师,如有出城越关到京师的,即奏请先革为庶人,然后发往凤阳高墙圈禁,同行之人,发往极边的卫所永远充军。宗室不得擅离境外,有居住乡村者,虽百里之外,十日必三次到府画卯,如果一期不到,即拘墩锁,下审理所,定罪议罚。从郡王至仪宾以下,不得与文武官员往来交结及岁时宴会。请名、请婚也很严格,未经请准,只能呼乳名,不得婚嫁,以致走京游棍以请名、请婚为由乘机勒索宗室钱财,导致许多宗室壮年以后都未能请到名字、成婚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篇》
经过这样的改造,藩王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特权,他们所剩下的特权,就只剩下了经济特权。没了政治特权,皇权总算稳定下来了,但是,为了弥补宗亲,经济特权自然不免更为加码,而这则造成了又一个大问题
朱元璋自己苦出身,当了皇帝之后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像自己一样饿肚子,于是定下了制度,宗室子弟有优厚的俸禄,由政府按时发放,而后,宗室子弟也不许参加工作。但是,朱元璋同志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的子孙到后来会如此之多,到了明朝中后期,宗室人口,居然达到了三万之多…
朱明皇室的繁殖能力为何如此可怕呢?道理很简单,一个朱家子孙,从出生到过世,只要不当皇帝,这辈子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还有种种乱七八糟的限制,这辈子该多无聊
因为这个无聊,有些长进的人,可以搞搞学术研究——比如说,宁王朱权。这哥们本是跟着朱棣一块造反的,据说在造反时,朱棣还允诺,说要是成功,我当皇帝,你当皇太弟。当然了,这种承诺一般都不作数,朱棣当了皇帝,朱权没能当上皇太弟,但是朱权不傻,知道如果自己执著于此,祸将不知,所以呢,朱权也只能韬光养晦,不问世事,回去搞学术研究了,据说在很多方面都有成就
但有些不长进的,没这个能力搞学术研究的,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生孩子了呗。比如说,朱元璋的嫡孙,朱棣的侄子,庆成王朱济炫,就什么事都不干,拼命生孩子,生了一百个儿子;后来,李自成作乱,攻破了汾州,对朱明皇室大肆诛戮,其中,庆成王的后代,就有1500人之巨…
三万人之众的宗室,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到后期,简直成了明朝财政的头号顽疾
更悲催的是,政府压力那么大,还是有没能照顾到的宗室,这些人没工作,政府不发饷,日子就没法过,于是软弱的就借贷,强硬的,甚至干起了抢劫的买卖……比如嘉靖末年,就发生了韩府宗室包围长安巡抚衙门,在路上拦路抢劫的事件——“百姓恇扰,竞言王子反,以致路上无行人,长安为罢市”…
有穷的就有富的。有些宗室子弟就借助自己的经济特权,大搞土地兼并,大肆扩充皇庄,比如万历帝的宠儿福王朱常洵,就要求十万顷的田亩,还要求“膏腴土地,仍不从璐府四万银例,而求十二万租银”…
总之,这个宗藩制度,似乎永远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并没有哪个王朝真正彻底解决了问题。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其实,问题的答案还是本节的标题——兄弟虽亲,不如权力亲
帝制社会,皇位的吸引力无与伦比,因此,这就足以导致王子们为之不顾孝悌之义;只要帝制存在一天,这种现象就会存在一天,这是帝制社会的死症,一个找不到答案、没有解决办法的死症
杨坚的悲凉,说白了,也不过是帝制社会的一个缩影罢了。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