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夹攻
孙很想自己从今之后成为东吴的司马昭,不管什么话,只要从自己的嘴里吐出来,就是天下最算话的话
但孙休不愿意
孙休的名字虽然有一个“休”字,他当那个没有权的琅邪王时,确实是天天在“休”。可他当了皇帝,就不想这样过着退休的生活
当然,他知道,他要想有点儿作为,孙是不会允许的。他比孙亮年纪大(孙亮被废时才十六岁),所以,玩儿手段也比孙亮有水平。他知道,他直接跟孙玩儿,最后只有被孙玩儿死
他只得忍。他忍到什么程度?孙把他的死党都安插到关键部门,几乎所有的权力部门全部是孙的铁杆粉丝,他仍然不动声色地一一“准奏”
他老早就知道,孙迟早会把他搞下来,然后自己当皇帝。孙的野心,在孙休还没有正式上任,还在赶回来当皇帝的路上就严重地暴露出来过
当时,孙亮已经被撤销一切职务,而新的皇帝还没有宣誓就职,还在半路上狂奔着,皇宫里还没有主人
于是,孙就对大家说,国不能一日无主,皇宫也不能没有家长啊。现在皇宫没有人,我就进去当几天代理主人吧
然后就准备搬到宫里去住
所有的大臣听到他宣布这个决定时,脸上都像贴上了白纸一样吓得没有一点儿血色——这话不是要当皇帝的话是什么?个个都在那里看着孙,知道这哥们儿是在晒他的野心,看看大家的反应,一时间没有人作声
孙一看,权力真是个好东西,只要你拿在手里,谁都怕你
可仍然有人不怕
虞汜
虞汜是虞翻的儿子,他别的水平比不过他的老爸,但敢说话的性格却跟他的老爸同一个档次,他看到大家都在那里惨白着脸做沉默寡言的好学生,还像什么东吴帝国的高层领导干部,便大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说,您现在是什么角色?就是咱们东吴的伊尹、霍光。请问,以前伊尹和霍光在让皇帝下课之后,他们去皇宫里过夜了吗?现在新皇帝就要即位,大家都在看您的表现。如果大家看到您就这个表现,对这个国家还有信心吗
孙一听,很生气,可还真给虞汜说得没有话讲了。于是,就只好郁闷地宣布,不亲自去守卫皇宫了
孙一生气,就觉得让人家当皇帝真没有意思。本来,按照规矩,在新科皇帝来到首都时,他应该带着百官去迎接。可他硬是摆着自己的谱,在家里又吃又喝,然后把他的弟弟孙恩叫来,说:“今天你暂时代理一下丞相的职务,主持欢迎仪式,把孙休迎接进来。
于是,当孙休进城时,只看到以孙恩为首的东吴高层在那里夹道欢迎,而没有首席大臣孙的影子。虽然史书没有记录孙休当时的心情,但这个郁闷的心情,大家稍用一下脑子,就可以想象出来
直到他上了大殿,孙这才出来。这家伙到了班前,仍然是那副很傲慢的样子,对着孙休自称“草莽臣”,一脸得意地把自己说成是一个没有素质的高级领导人,是一个文化程度只相当于那些在山里进行打砸抢活动的绿林好汉
在场的人都能从孙的话里面听出他的嚣张
孙休这些年来,连老婆都曾被孙峻派出的专案组抓到首都调查过,当然更知道孙的这个把戏。幸亏他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善于在吃亏面前夹着尾巴低调做人,因此在现场时,脸色没有什么变化
他知道,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低调再低调。因此,群臣请他即位后,就请他任命皇后——有皇帝就得有皇后啊
但他不同意,说:“朕以寡德,奉承洪业,事日浅,恩泽未敷,后妃之号,嗣子之位,非所急也。”我是个没有能力没有什么大德的人,现在才当皇帝没有几天,连一个惠民政策都还没有制定出来,对老百姓连个交代也没有,这个皇后和太子的职务的任命还是往后拖一拖吧
那些有关部门却反复请求,要求任命皇后的报告一个又一个地打上来,但他就是在报告后面批个坚定的“不同意”
他为什么不同意任命皇后
史书也没有进一步说明。但我想,他有他的原因。他知道,他这个皇帝的位子到现在还超级不稳定,哪天孙突然心情不好,又大手一挥,某个大臣就会跑过来,一脸奸笑地从他手里拿下那个皇帝公章,他立即就会变成“孙休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人物。他成了这个核心人物,他的老婆和太子就是核心人物中骨干里的骨干。到那时,皇后、太子还没当出感觉来,就已经被人家搞定了。因此,还是等位子坐稳了,再走那一步
你想想,两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能成为一对好搭档吗
孙大概也认识到这一点,觉得自己这么露骨地对待孙休,全国人民会看他不顺眼,孙休更会看他不顺眼。孙休要是看他不顺眼起来,他以后的麻烦就大了
孙这时内心世界已经很膨胀,但他觉得还没有到撕破脸面的时候,还是得想办法把这个关系搞得缓和一下。于是,他就准备了牛肉和名酒,专程去拜访孙休,可孙休却不接受他的牛肉和名酒
孙没有办法,又不好把肉和酒带回去,只得叫那几个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这些东西都带到张布家里,皇帝不吃,咱就跟张布吃
张布当然对孙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两人就猛吃猛喝起来。孙今天的心情特别不爽,他到张布的家里来,目的就是要发泄一下郁闷的心情。这时酒一多,他也不想想张布是什么人,直接就把自己的牢骚大发出来:“当初把孙亮搞下来时,很多人都叫我直接当皇帝。当时,我觉得孙休是个人才,这才把他隆重推出。可现在老子送他礼品,他居然说,不能随便收受大臣的礼品,社会影响不好。这不是把老子当一般大臣看待是什么?看来,以后得想办法叫他下课了。
他把张布看成他的哥们儿,可张布却把自己当成孙休的死党
张布听了这话之后,脸上没有出现什么表情,可等孙吃饱喝足,摸着圆滚的肚皮离开之后,他立即跑到孙休的面前,把孙的话全盘告诉了孙休
孙休一听,知道自己不收这个礼品,实在是有点儿失策了,让问题迅速严重起来了。他知道,如果再刺激孙,孙会什么事都能干出来——反正他有过废除皇帝的前科,有了第一次,再做第二次就小意思了。于是,他就向那个曹家皇帝学习,不断地给孙封赏,一见面就大力表扬孙,送这个东西送那个东西给他
孙休不光赏赐孙很多东西,还把孙最铁的死党孙恩隆重提拔了一把。他一脸和蔼可亲地说:“现在大将军掌管国家所有的事务,工作太繁重了。为了减轻大将军的担子,我决定让孙恩协助大将军,让他跟大将军一起主持中央政府的全面工作。
在孙休不断地给孙赏赐(其实是贿赂)时,情报部门不断地向孙休报告:孙造反的迹象越来越露骨。孙休对孙本来就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人不向他报告,他也知道得比谁都清楚。他现在大力赏赐孙,只是因为还顾忌孙势力强悍,自己除了几个身边工作人员外,没有别的帮手,所以想先把孙稳住,慢慢培养自己的力量,等实力雄厚了,再向他摊牌。他看到这些人不断地在他面前打孙的小报告,立刻下令把他们都抓起来,然后交给孙,对孙说:“这些人在挑拨咱们君臣之间的关系,你看怎么处理?
孙二话不说,大手一挥,斩立决
孙也不是个称职的权臣,杀了这些举报人之后,自己却越来越怕,怕孙休知道自己的图谋,来要他的命,弄得内心世界全是恐惧的阴影。想一想,心理素质这个档次,能干出什么大事业来
从孙休的这些表现来看,他比那个愤青孙亮强多了
孙一害怕,就在那里猛拍脑袋,花了很多时间,开动他的脑筋,终于想到了一个很安全的办法。这个办法很简单:就是远离首都,远离这个对他很危险的孙休,带着部队到外地驻扎,孙休能把他怎样
这哥们儿的心里很虚,想到了这个办法之后,却不敢直接去向孙休提出,而是叫孟宗到孙休那里,帮他提这个要求
孙休一听,比孙更高兴。要是孙这小子天天在首都,把自己监视得滴水不漏,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现在他自己要求离开首都,这不是把机会让出来是什么?于是,在孟宗的报告上写了个大大的“同意”
孙看到孙休爽快地答应,就以为这个孙休虽然不好对付,可在关键时刻也是个很傻很天真的人。他怕孙休突然反悔起来,找个借口又把这个文件冻结掉,因此在第一时间就督促大家赶快搬家,把大将军的办公地点搬到武昌。他带着东吴最精锐的一万多部队上船之后,又下令打开武器库,把所有的武器都取走,让首都变成一个没武器的地方
孙休全部答应他的要求
后来,孙觉得光带走部队、拿走武器,仍然不够,又给孙休打报告,要求让中书省的几个官员也跟他到武昌上班——也就是说,把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也带走,首都就只有皇帝一个人上班了。他认为,如此一来,孙休手里的权力就全部归零了
孙休当然全部答应,批准得没有一点儿卡壳
中书省的主管人员对孙休说,中书省是政府机构,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哪有外出的道理
孙休接到这个文件后,想也不想,就在上面大书:现在是特事特办,让大将军带过去
在孙成功地离开建业时,魏邈偷偷地对孙休说:“居外,必有变!”让孙在外地驻扎,恐怕他就会乱来
施朔又跑过来,对孙休说:“据可靠消息,目前孙正抓紧时间做谋反的前期准备工作。
孙休这时才松了口气。他知道,如果他再不趁机搞事,孙就会把他搞定。他把张布找来,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张布没有办法,但张布推荐了一个有办法的人
这个人就是老将丁奉
于是,丁奉第二次出头
张布说:“老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据说连签名都很困难,可那颗老脑袋却很强悍,是个能断大事的人。
孙休这时除了张布之外,真没有其他有实力的死党了。看到张布推荐丁奉,他也知道丁奉是个人才。这哥们儿早就加入东吴集团,是东吴老一辈革命家。只是以前东吴的那些牛人太生猛了,他在那些牛人的光环之下,没有机会冒泡。直到那些牛人都死光了,他才在诸葛恪手下打了个漂亮的胜仗。可诸葛恪一死,孙峻和孙上台之后,一个比一个菜,他又在两个菜鸟的阴影下生活。你想想,在菜鸟统帅手下工作,你还能有什么出路?你还能取得什么丰功伟绩
孙休立马把他找来,直接把这次见面的主题摆出来,请他出个主意,把孙这个反革命集团一举粉碎,挽救东吴人民
丁奉果然很精明,说:“这事真不能蛮来。现在到处是孙的死党,咱要是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他玩完。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举行腊会时,通知他前来参加,然后让陛下的警卫部队出手,就可以把问题全面解决。
孙休一听,这个办法真简单
很多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处理的办法真的很简单
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孙的命运似乎已经基本掌握在孙休他们手里了。哪知,仍然发生了一件可以使孙的命运逆转的事件
孙休他们在商量这事时,虽然把保密级别设置成最高,但还是有消息泄露出去。当年的十二月初七,也就是腊会的前一天,有关腊会期间要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已经传得满世界都是
孙一直把关注建业动态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出现了这么大的传说,他当然会听到。按说,听到了这个谣言,他应该十分警觉才正确。哪知,这个对他有毁灭性打击的传说进入他耳朵里后,他的表现很让人大跌眼镜:只是在那里“不悦”一下,然后什么事也不做
到了夜里,突然刮起大风,把孙的屋顶都掀翻了,他看到漫天都是沙尘暴
孙认为这股风的出现,实在对他大大不利——现在谁能对他大大不利?答案只有两个字:孙休
可他在这股风沙面前,逻辑思维全面混乱,虽然他把这个风沙与那个谣言联系在一起,判断出孙休绝对不可能放过他,肯定要拿他开刀。但他居然没有去找个有效的应对办法,只是在那里发抖,把恐惧的心态毫无保留地晒在大家面前
于是,曾经是孙的机会被他彻底抛弃了
孙休按既定方针办,通知所有高官前来参加腊祭集会
孙作为首席大臣,当然也得前来
孙这时全身都是害怕,就说身体有点儿不舒服,请假
到了这个地步,孙休哪能准假?派人过去,请他一定要参加:“丞相都不参加了,别人还参加吗?这可是一年一度的一次盛会。丞相不来,全国人民会失望的!
其实,孙不来,失望的不是全国人民,而是孙休那一帮正在搞阴谋诡计的团体
如果孙的脑子稍一正常运转,把孙休前一段对他的态度跟这次的态度一比较,就会更坚定不参加腊会的信心——以前,只要他有什么要求,不管那个要求有多么的出格,孙休都答应得比谁都爽快。可现在孙休为什么要求他一定要去?除了有阴谋外,没有别的可以解释
但孙的脑子已经变成糨糊,思维系统全部成为摆设,一点儿思考能力都没有了。他看到孙休一定要他参加,只得表示去参加
他的脑袋虽然已经糊涂,但他手下那一伙人还是清醒的,看到他要进宫,就劝他不要去,现在进去,真的很危险
孙说:“国家已给我下了N次命令,我要是不进去,就不好办了。我有一个办法,就是,你们先做好准备,在我过去之后,赶紧在我的府中放一把大火。然后我就借口说府中起火,必须回去。这样,他们对我就没有办法了。
这哥们儿以为自己这个办法比诸葛亮的办法还妙
他以为这个办法是他脱离危险最好的借口,其实却成为把他送到死路上的借口
孙就这样进宫。他的手下还是很称职的,办事效率也很高。在他进宫没有几分钟,就立即按他的指示,猛放了一把大火
孙当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自己的府中起了火,急忙对孙休说:“陛下,我的府中起了大火,我得先回去。
孙休这时却阴险得很,一脸坏笑地对他说:“你府中不是有很多部队吗?哪用得着丞相大人亲自去救火?那是消防队的事。
孙听了这话,一阵冰冷的感觉把他猛烈地袭击了一把,他看到了孙休那个别有用心的笑——以前他经常把“别有用心”这四个字套到人家的头上,但他还真的从未认真地思考过这四个字,现在他对这四个字才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什么也不想了,站起来就往外走
可现在他还能走吗?孙休对在大将军府里上班的孙那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可对付一个落在他宫中的孙,那是什么办法都有的
根本不用孙休亲自下命令
张布和丁奉早已向布置在边上的卫士们递上一个杀气腾腾的眼色。几个早就彩排了N遍的带刀猛男冲上来,把孙死死按住,然后用绳子把他捆了起来
孙这才知道,有时谣言真的不是谣言,是完全可以相信的,那些奇怪的天象还真不能不当回事,手下人的那些话在关键时刻往往是最有道理的,自己独断真的要断送自己的性命
可到了现在才想到这些,那是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了
他不想死,就向孙休叩头饶命
两人进行了一段很好玩儿的对话,从这段对话中,你可以看到人一旦失势,那个嘴脸就不是人的嘴脸了
孙:“愿徙交州。”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愿意流放到交州——当时交州可是东吴最偏远的山区——即使现在也是很边远的
孙休:“卿何不徙滕胤、吕据于交州乎!”你这个想法很好,可以前你为什么不让滕胤和吕据流放到交州?他们那时也愿意这样啊
孙:“愿没为官奴。
孙休:“卿何不以胤、据为奴乎!
孙一听,知道再说什么,孙休都会把滕胤和吕据搬出来。他知道自己这回真的必死无疑了
孙休当然要他必死无疑
孙休手一挥,一把雪亮的军刀带着一股冷风砍过来,东吴这个很菜的牛人孙就这样玩完了
孙是大将军,本来手下有很多部队。可他一死,这些部队立马就不是他的部队了。孙休派人拿着孙的首级跑过去,让他们瞻仰一下,然后大声宣布:“诸与同谋者,皆赦之。”所有与孙同谋的人,都一律赦免,不再秋后算账。这个宣布果然很有效果,当场就有五千人放下兵器,表示与孙划清界限
孙恩知道,孙休再怎么宣布不秋后算账,但对他是绝对要算的,因此立刻跑出来,上了大船,要举着白旗向魏国投降。孙休派人追过去,没几步就追到手,同样一刀了结。然后又发了个命令:诛孙三族
孙休除了恨孙之外,还恨那个孙峻。孙峻曾经把他的老婆也抓到首都,只差那么一点儿就将他的老婆咔嚓了,弄得他在一段时期内天天活在极度的恐惧之中,连梦都是噩梦。这时,孙峻已死,他没有办法再杀孙峻,就叫人过去把孙峻的坟墓挖开,取出里面的印绶,然后把孙峻的棺材削得很单薄,这才重新埋上——让你以后在地下冷得要命
把孙集团以及死了的孙峻都玩儿了一遍之后,孙休就着手提拔有功之臣。于是,张布成为中军督。他还宣布平反诸葛恪,那些受诸葛恪案而被流放的人,只要还活着,都发通知叫他们回来,个个重新工作
大家看到孙休这次拨乱反正工作的力度还真很大,就说:“老大咱干脆给诸葛恪立个碑,让咱东吴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流芳百世。
哪知,孙休下了个诏书来回答:“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托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大家一看,原来老大是在作秀——当然,他们也是在作秀,只是他们作秀的水平比老大差了好多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