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事件Ⅱ——不肖朕躬

夺嫡事件Ⅱ——不肖朕躬 杨广之所以会告诉你值,是因为杨广本人是个极度好面子的皇帝,他的脾性跟他那古板苛刻的父亲截然相反,这从他刚登位时百官仪服的设计就能看出
大业二年二月,杨广就跟牛弘开始讨论这些舆服、仪卫制度了,不久后,何稠奉命监造。这位何稠也极为上心,据说是“智思精巧,博览图籍,参会古今”,然后才动手操作。操作的重点,不管是辂辇车舆(皇帝的法驾),还是皇后卤簿(皇后的仪仗),抑或百官仪服(朝臣的脸面),都是四个字——务为华盛。为啥?皇帝高兴呗
据说,搞这一次文物制度,民间折腾不小,其中,还弄出了“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的笑话。情况是这样子的
当时为了造羽仪,杨广要求各地都要选送羽毛,地方官就摊派给了老百姓,老百姓没办法,只能去搞了呗。一时之间,陆地的,水上的,捕鸟用的网罗,铺天盖地,凡是有羽毛的能用的这些禽兽,都被抓捕殆尽(亲娘咧,这要搁现在,得被世界环保协会、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上诉啊)
乌程这个地方,当时有颗一白尺高的树,而且只有主干没有旁支,一般时候,大家都不会动它的脑筋,但是,而今,上头催着急,说要送羽毛,而正好这棵树上有鹤巢,这还得了?得干啊!大家都知道得干,但是,树实在太高,又没有分支,爬不上去啊——咋办?办法总是有的,最笨的办法,就是把树根给砍断了……正当老百姓磨刀霍霍砍树之时,巢内的仙鹤害怕幼鸟颠覆,居然自己拔了身上的毛,放在地上。(瞅瞅这折腾劲儿吧……
事情折腾到这地步,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是祥瑞,美其名曰“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不知道脸皮是哪来的
为了这个羽仪,工人也不少,用了十多万人,花的钱更不用说,以亿计算
倒是杨广风光了,是吧,从古至今,就他的仪仗最威风,每次出巡的时候,那羽毛,都把地铺满了,绵延长达二十多里…
《资治通鉴》对此有个评价——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
杨广要的是啥?就是这个“近世莫及”!要的就是个劲儿
除此而外,杨广下很大功夫的,就是这个音乐了
音乐这个东西,据说在高纬时期最为繁盛,有所谓“鱼龙”、“山车”等品种,后来到了周宣帝宇文赟一朝,咱知道,这家伙比杨广还虚荣,手下郑译就上奏,把北齐的这些乐户弄到了长安
当然了,到了杨坚即位,他这个人极为严肃,凡事喜欢政治打头阵,上纲上线,对音乐这事儿,也一样,认为这玩意是亡国玩意,所以就让牛弘定下了国乐,——“正声清商及九部四舞之色”,除此而外,一律遣散
然后,到了杨广这了。杨广本人对音乐倒是不如老哥杨勇那么讲究,但是,眼看着启民可汗就要入朝,觉着就他老爹这些东西,实在死板,不够华丽,就想要弄点新鲜的。正好当时七贵中的裴蕴上奏其事,说要“括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乐者,皆直太常”,总之,就要提高音乐人的社会地位,然后展示我天朝音乐之盛了
杨广一听,就得这么办啊,啥都可以没有,面子得有啊
然后出现了如下情形,《资治通鉴》有极为精彩的描写
于是四方散乐,大集东京,阅之于芳华苑积翠池侧。有舍利兽先来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鳖、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又有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又二人戴竿,上有舞者,焱然腾过,左右易处。又有神鰲负山,幻人吐火,千变万化
怎么样?够展现我天朝娱乐事业的发达了吧
光这还不成,还得展示我天朝对娱乐事业的重视!怎么体现呢,要从服装上下手,人靠衣装马靠鞍嘛——伎人皆衣锦绣缯彩,舞者鸣环佩,缀花毦。据说,为了乐户这点衣物,“两京锦彩为之空竭”
而后,杨广就发话了,光有国乐不成啊,还得有流行乐啊,他就让白明达搞创造,据说“音极哀怨”。据说,杨广看到了这个创作后,很是高兴,对白明达表示:“当年齐国那样的偏远之国,音乐家曹妙达还因此封王,如今我天下大同,正准备要让你富贵呢,你好好干,我亏待不了你!
如果说这些还不能反应出杨广好面子,那么还有个终极的例子——迁都
隋朝原本的都城,叫做大兴城,是隋文帝令著名建筑设计师宇文恺造的,地点是在汉朝长安城的东南,实际就是现在后来唐朝的长安城。但是,杨广对这个都城不满意,他有个更好的地方——洛阳
其实,在隋朝以前,中国比较重要的都城,就是这俩;西汉以长安为都,东汉以洛阳为都。那么,这两个都城孰优孰劣呢
汉高祖刘邦刚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时,他的手下曾经对定都有过争论,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娄敬和张良,他们主张西都长安,另一派是其他大臣,主张东都洛阳。其中,娄敬和张良都对长安和洛阳的优劣做了番分析
娄敬主要对东都洛阳做了番剖析,他说,周成王之所以东都洛阳,他的主要考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也就是说,东都洛阳的特点,是四通八达,居于天下之中,便于四方诸侯纳贡,但是缺点很明显,就是地形不够险要,在王朝强盛的阶段,这更能彰显出这个王朝的力量,但是,在王朝衰落的阶段,这就会因此加速王朝的灭亡。所以,娄敬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东都洛阳的特点——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
对于西都长安,张良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张良说了一堆,但是核心意见很明确,以长安为都,优势就在于地形险要,所谓“形胜之地”,可以令王朝长治久安
概括一下娄敬和张良的意见,我们就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强盛的王朝为了展现其统治力,洛阳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如果考虑到要王朝太太平平的,那么,长安显然是个稳妥的选择。定都洛阳,这叫霸气外露,而定都长安,这叫劲气内敛,各有优劣,根据皇帝的性格而定
杨广现在迁都,就是要从西都长安,迁到东都洛阳;他是什么考虑呢?其实,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的想法,那就是面子
杨广为此下达了一份诏书,引经据典,纵古论今,详细解释了他迁都的理由,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吧,没那么复杂,杨广所想的,无非就是霸气外露,他无非就是书生性情,想要效仿周朝,过“天朝上邦,万夷来朝”的生活
杨广在他的诏书里说了,他想迁都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从当王子的那天起,就有这样的想法,“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一个天天想着迁都洛阳的人,他当然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是渴望干出一番事业的,他是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的,用句广告词来说,杨广这个人,打从一开始就抱着“不走寻常路”的念头——所以,杨广很“疯”
可能有人要反驳我,说不对啊,东汉光武帝,这么一个稳健的皇帝,他不也定都洛阳吗?怎么能说定都洛阳就代表“疯”呢?同志们,光武帝定都洛阳,是跟他的创业历程分不开的。刘秀发家,是因为得到了河北豪族的支持,他的势力范围,是在关东。而当时的长安呢?长安先后为绿林军和赤眉军所占领,而与其相倚靠的陇蜀又是刘秀竞争对手隗嚣和公孙述的地盘,因此,长安很长时间以来都不在刘秀的控制范围内。所以呢,刘秀考虑定都洛阳,完全是从势力范围的角度考量的,这跟后世明成祖朱棣迁都燕京的考量是一样的
刘秀定都洛阳,带有一些被动性,然而,杨广不一样,他是考虑迁都洛阳,是有主动性的——所以,杨广很“疯”
杨广之所以“疯”,因为他已经被压抑得太久了
从晋王到太子,杨广在苛刻的杨坚眼皮底下生活了35年,他装得很辛苦。在隋文帝时期,最幸福的是百姓,因为他们摊上了一个历史上都罕见的好皇帝;但是,最痛苦的莫过于皇子们,因为他们摊上了一个历史上都罕见的苛刻的父亲。因为杨坚的苛刻,杨勇从太子贬为了庶人,杨俊抑郁而终,杨秀惨遭幽禁,而杨广,他以极端的克制坚持了下来,他压抑得太久了,所以,当闸门打开时,他的压抑就变成了疯狂
大家能够理解杨广这种心态吗?反正我是可以理解的
大概很多人都跟我有类似的经历
在求学期间,念初中读高中的时候,为了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我们玩命学习,每天拼到凌晨,成天跟那些早就熟识了几百遍的习题较劲,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殚精竭虑,用最大的热忱去关注自己的班内排名、年级排名,我们在拼命压抑自己,集中精力于某一件事
但是,当高考尘埃落定,我们上了大学,发现这里没有月考,没有硬性的自习课,每堂课换不同的教室,大部分老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期末考试只需要半个月一周的时间冲刺一下就能过,我们还会像从前那样玩命吗
不可能了对不对?我们开始学着逃课,只要老师敢不点名,我们就敢不上课,我们每天不到凌晨不睡觉,不到中午不起床,我们开始放纵自己,过最糜烂的生活,而且,疯狂的享受它
当我们踏入社会,开始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职责,大部分人过起朝九晚五的生活,我们最怀念的是什么时光呢?相信我,大部分人会选择大学时光。为什么?因为这段时光我们的压力最小,我们活得最轻松,我们最无忧无虑
所以,这就是人性。当我们压抑了太久,我们过了太久我们不想过但不得不过的生活,一旦离开这个牢笼,我们就会变得疯狂,大部分人都会是这样
当然,杨广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的这个阶段似乎并不允许他那么疯狂
言归正传。现在的问题还不只是迁都而已。如果洛阳的都城完好无损,杨广只是搬个家,那么,虚荣也就虚荣了,随他去,反正对老百姓没有影响;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隋炀帝即位这年,也就是仁寿四年的十一月,杨广曾经去视察了洛阳,结果是什么场景呢?用杨广诏书里的话说:“但成周墟塉,弗堪葺宇。”就是说,洛阳旧城,太破败了,根本不能住人,而且旧城原址已经不能再用了,如果要迁都,第一步,是要建都,要从一片空旷中建成一个新都
关于营建东都,杨广在诏书里是这么要求的
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夫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上栋下宇,足避风露,高台广厦,岂曰适形。故《传》云:“俭德之共,侈恶之大。”宣尼有云:“与其不逊也,宁俭。”岂谓瑶台琼室方为宫殿者乎,土阶采椽而非帝王者乎?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
杨广说的好不好?说的很好,好极了。杨广说了,你们别给我折腾,俭素一点,能住人就成,不要因为建都而骚扰百姓。杨广还说了一句经典名言,足以作为历代皇帝的座右铭:“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也就是说,皇帝是干啥的?皇帝是天下的治理者,而不是天下的拥有者。这话说的很好,哪怕到了现在,把主语换一下,皇帝换成现代政府,也一样合适
但是呢,咱都知道,判断一个政治人物,听其言很重要,但观其行更重要。漂亮话谁都会讲,从古至今的皇帝,再烂的皇帝,也能讲两句人话,但是,能在说人话的同时干人事,那就没几个了
中国历史上的百姓痛苦在哪?就痛苦在这了。统治集团的言语都是很光鲜的,皇恩都是浩荡的,政策都是仁义的,但是,真落实到实处,才发现全不是什么那么回事。无怪乎元曲里有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听其言观其行,听杨广的言,我们必须说,好皇帝,为人民着想,比他老爸也不差哪去,但是,要观杨广的行,隋朝百姓就只能苦笑而已了
杨广是怎么弄的呢?《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这样的
“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
“敕宇文恺与内史舍人封德彝等营显仁宫。南接皁涧,北跨洛滨。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馀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馀尺,台观宫殿,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竞以淆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

杨广是怎么说的?“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杨广是怎么做的?“…穷极华丽”;杨广是怎么说的?“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杨广是怎么做的?“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
好吧,杨广说的是一套,但做的是另一套,他口口声声要节俭,不能扰民,但是,真做了起来,就是穷极华丽,就是月征二百万
这说明了什么呢?有人说这说明杨广压根就是个昏君,你看,他跟胡亥二世有何区别?胡亥二世上台后不也是兴建阿房宫,大兴土木吗
必须说,杨坚给杨广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衣食滋殖,仓库盈溢。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也就是说,杨广可以折腾,隋朝有这样的国力供他折腾。杨广为什么要折腾呢?首先,当然是要享受,在老爹眼皮子底下过了35年的穷酸日子,不要说王子了,普通人也受不了,如今老爹死了,不享受享受,对得起这么多年的坚持吗?但是,大家也别以为杨广就跟胡亥一样,就只为了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兴土木,通过把排场搞大,他要传递一个政治信号——什么信号呢
天朝上邦的信号!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