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风云Ⅰ——翟知足

瓦岗风云Ⅰ——翟知足 进退的问题解决了,眼下,就是如何进的问题了;或者,更简单点说,如果搞定宋老生的问题了。当然,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利用他的弱点——轻躁
李建成和李世民就认为:“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两手准备,最好的情况,咱一挑战,他就出击,那就省事儿了,这是A方案;如果他固守,就对城内放话,说他已经投降了,宋老生到时候想不战都不成,这是B方案
李渊表示同意:“汝测之善,老生不能逆战贾胡,吾知其无能为也!”(宋老生不能在贾胡跟李家军硬撼,说明他只是纸老虎,这点李渊倒是分析不错
计较已定。于是李渊派数百骑先到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然后让李建成和李世民率数十骑去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而后又以污言秽语激怒宋老生。果不其然,连B方案都不用了,A方案当即奏效——宋老生一听李建成和李世民骂他,顿时火上心头,直接引三万兵马,从东门和南门分道而出
李渊于是令殷开山召集后军(插句题外话,大家看过《西游记》吧,唐僧啥来历?没错,殷开山的外孙!当然,历史上的殷开山没有这样的外孙,但不妨碍其历史地位,他是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后军到来后,李渊就想着,怎么着得吃饱喝足攒足了力气再打,于是命令部队造饭。李世民不同意,表示机不可失,于是立即开打
李渊与李建成战于城东,李世民战于城南
宋老生也不愧是当世虎将,李渊和李建成的部队,打了一会之后,就开始渐渐不支了;正在此时,李世民与部将段志玄自南原引军驰下,直冲宋老生侧背,李世民则一马当先,连杀数十人,两把佩刀战至卷刃,流血满袖,然则洒之再战,威风八面,气魄十足。李渊所部见到李世民天神下凡,于是军威复振,放言“已获老生”,宋老生所部于是军心大乱,溃不成军
李渊乃先行驰向城门,城中守军恐惧,乃紧闭城门,宋老生退无所归,于是下马投堑(护城河),准备自杀。悲剧的是,连自杀也不可得了,宋老生还是被刘弘基一刀砍下。而宋老生所部则伤亡惨重,僵尸数里。到了晚上,李渊令部众登城,当时没有攻城器具,将士们都是人踩人登上了城墙,遂克霍邑
霍邑之战,是李渊起兵以来,所遇到的最严峻的考验。战毕之后,当然得论功行赏。当时军中就有议论,认为应募从军的奴婢,不应跟良人一样
这里要说一下奴婢与良人的差别。其实,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叫做“贱民”的社会阶级。在隋朝而言,贱民阶级分为两种
一种是奴婢,就是丧失自由被人无偿奴役的族群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贾府里有很多家生子的奴才,最典型的,就是荣府大总管赖大;从赖嬷嬷到赖大,都是所谓奴婢
赖嬷嬷在《红楼梦》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最集中的一次,是他孙子赖尚荣去当县官,她亲自到贾府来,请主子奶奶们赏脸,去热闹一日
赖尚荣这个县官是怎么当上的呢?赖嬷嬷对孙子有这样一番训话:“你今年活了二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胞胎,主子恩典,放你出去,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似的读书识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哪)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从小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个前程在身上。
这番话的意思,赖尚荣其实已经不是奴才了,由于赖嬷嬷是伺候过荣宁二府老主子的奴才,在贾府干了两三辈儿,也算尽职尽责尽忠,所以,挣出了个脸来,在赖尚荣刚出生的时候,贾府就放了他出去
这段情节说明啥问题呢?这就说明,奴婢这个阶层,是世袭的,就是说,只要主子不给脸,你就得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府上当奴婢,地位极为卑下,是没有人身自由的。所以,为什么说赖家是混出来的奴才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到了赖尚荣这一辈儿,他就已经脱离了贱籍,蒙主子恩准,不再是家生子的奴才了。从奴婢到良民,这就已经是一个身份上的巨大飞越了
奴婢阶层也是古已有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有个重臣叫百里奚,他就是个奴才。到了西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为了求得生存,这些人就自卖为奴,导致西汉末年的奴婢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危机。王莽改制大家知道吧?其中有一条,就是禁止奴婢买卖。此后,奴婢这个阶层也一直存在。一直到清朝雍正时期,贱民制度才寿终正寝
另一种“贱民”是部曲
所谓部曲,其实就是将军率领下的部众,这个名字是汉朝编制得来的。但是,随着时代推移,到了南北朝的时候,部曲就逐渐卑微化了,虽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但是主人已经将这群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的人群视为贱口了
好,回到正题。既然奴婢阶层是贱民,跟良人的社会地位有明显差距,所以,那帮当兵的认为,论功行赏自然是要论功行赏,但是,良人归良人,奴婢归奴婢,不能一概而论。然而,李渊怎么处理的呢?李渊说:“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李渊表示,不管高低贵贱,一视同仁
李渊这么做,倒是跟南北战争时的林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林肯废除黑奴制度,才最终打赢了南北战争。仗嘛,归根结底要靠人打,仗要赢,人就得卖命,不给好处,别人凭什么卖命?李渊这一点还是看得透的
然后,李渊引见霍邑的军民,跟西河郡一样,开始劳军封赏,选择其中见状的从军,而关中军士想要回家的,也不难为他们,授五品散官,然后让他们回去
李渊随意授散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他出兵抵达西河郡的时候,就这么干过一次;这次到了霍邑,又授了一次,好像国家名器完全无所谓似的
当时也有人有质疑啊,说主公你这封官封忒多了,是不是少封一点?李渊回答:“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用兵乎!
这就是李渊跟杨广这对表弟兄的区别了。杨广这个表哥,对于名位最为看重,吝啬的一塌糊涂,当年雁门之围说得好好的,要怎么怎么封,结果围解之后回到东都,全都变卦了,把那帮当兵的给气的。李渊呢,甭管有功没功,随便封,就跟开空头支票似的。李渊要干啥呢?两个字——收众
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中,李渊可以说是最窝囊的,被儿子逼下了皇位也就算了,更憋屈的是,在后世之人眼中,他似乎也是个一无所用之辈,至少光芒被他儿子李世民盖了个精精光。但是,仅从李渊“收众以官”这一点上,我们说,这绝不是个凡人
我们很难说李渊有什么雄才大略,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是不如李世民;但是,李渊这个人,虽没有“大略”,但他有“干才”。比如这个“收众以官”,就是李渊“干才”的集中体现,这个办法很巧妙——李渊给的官其实只是个虚名,大家想,李渊现在是谁?他谁都不是啊。他官是给了,但能不能兑现,还得俩说呢。所以,李渊给的官,现在就是个空头支票,李渊实际什么都不用拿出来,但是,用这些空头支票,李渊收得了人心,这是一笔标准的无本买卖
李渊懂得做一笔稳赚不赔的无本买卖,从这一点上讲,他当然有两把刷子
李渊跟杨广,挺像当年的刘邦和项羽的。刘邦类似于李渊,比较大气,有功就赏,得赂必分,所以人皆附之,项羽类似于杨广,封赏什么的非常吝啬,有功不赏,得赂不分,以此人皆不附;所以一个得天下,一个失天下
后来刘邦取得天下后,跟手下饮宴,席间谈到得天下与失天下的问题,当时王陵几个就这样回答:“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如今,眼看着历史就要重演咯
八月八日,李渊进入临汾郡(山西省临汾市),一切照着霍邑的前例安排
八月十二日,李渊住宿鼓山。绛郡通守陈叔达率兵拒守;一天后,李渊搞定
八月十五日,李渊抵达龙门,于是,他终于等来了刘文静——刘文静是跟康鞘利一块来的,带来了五百个突厥兵,两千匹马
对于刘文静的“及时”(出现早了,攻打霍邑前的军事会议,就不能那么畅所欲言了,出现晚了,马上要继续前进,也有问题,所以“及时”)出现,李渊非常高兴,私下里对刘文静表示:“我们已到黄河,突厥人才来,而且兵少马多,都是你彻底执行命令的功劳啊!
至此,我们就来看一下刘文静的突厥之行吧
刘文静抵达后,始毕可汗问他:“唐军为何起兵啊?
刘文静回答:“先帝(杨坚)废黜嗣子(杨勇),而将国家交给了后主(杨广),所以才导致天下大乱。唐公呢,是王朝最亲近的外戚,害怕皇室因此灭亡,所以起兵废黜不当立的人(指杨广)。我们唐公愿意与突厥一起平定京师,其后,金币子女都归可汗所有。
于是始毕可汗很高兴,给了五百人,两千匹马
同志们,请我们正视这个问题。刘文静说“金币、子女尽已归可汗”——这句话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当年沙钵略可汗摄图,向隋朝称臣时说:“此国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缯彩,都是此物”。这两句话,同志们对比来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所以,比照下来,我们会发现,李家军跟突厥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结盟关系,这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赤裸裸的臣属关系!也就是说,其实,李渊跟刘武周、梁师都及郭子和等人类似,根本就是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得突厥支持
有人说,我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武断?证据还有很多
当李渊略定关中,建立唐朝后,《资治通鉴》有如此描述: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所谓“赏赐”,自然不过是掩人耳目,真实的含义,应该是“进贡”。因为,赏赐是上级对下级,杨广对启民可汗,这叫做赏赐;然而,很显然,始毕可汗派使者来不是来进贡的,是来催贡的,而李渊给的,自然就是“贡品”。为什么我说这不是“赏赐”,是“进贡”呢?道理很简单,你们见过下级比上级还横的吗
李渊的所谓“优容”,说白了,不过是实力不济,只能充小装孙子而已
当然,李世民后来对此也是供认不讳的,在贞观年间名将李靖大破突厥之后,李世民这样说道:“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
李世民说,称臣一事,是李渊的意思,把脏水全泼给了他可怜的老爸。实际是不是那么回事呢?据大学者陈寅恪考证,其实这事儿远没有那么简单,李世民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最直接的,称臣突厥的主要执行人是谁?刘文静吧?刘文静是谁的人?有人说李渊?No,是李世民!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裴寂是李渊的人,这里的人事关系我们要搞搞清楚。当然,陈寅恪先生还有一些其他证据,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当然了,大家也无需指责李世民丧权辱国,毕竟,十二年之后,李世民连本带利还了回来,灭亡了突厥,生擒了颉利可汗
不过呢,这事儿我们倒是可以从突厥的角度,来衡量一下。突厥当时有多强?经过启民可汗的苦心经营,随着隋末天下大乱,塞内之民纷纷投赴突厥,到了始毕可汗这儿,实力已经非常可怕了:及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俱北面称臣,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后世的女真、元蒙、满清,大致也就是这个水平,甚至还有不如。然而,妙的是,前三者均入主中原,建立了政权,而突厥则在十二年后,被李世民出兵灭亡。问题出在哪呢?四个字——政治远见
始毕可汗可以称为是东突厥的中兴之主,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政治眼界是非常狭隘的,他关心的,只有金银财宝,他没有任何一刻想到,自己能够有入主中原的可能性,所以,他的政治策略,一直都是扶持起义军,然后坐收纳贡之利。这种策略,当然无疑是短视的,中原毕竟是中原,地大物博,潜力深厚,所谓君臣之分,只是名义上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实力。一旦中原政权重新强大起来,始毕可汗所能得到的,自然也会随之失去
可悲的是,始毕可汗被金银财宝蒙住了眼睛,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想过,一旦中原鼎定,突厥跟中原政权的关系,会是怎样的态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以说,最后东突厥灭亡,并不是因为颉利可汗的无能,而恰恰是因为中兴之主始毕可汗的短视
当然,于李渊而言,这个结局是很让人欣慰的,人少马多,这符合他的既定策略,有了突厥的支持,李渊入主关中,又有了强大的助力。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