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停的蒙古人
不作答肯定会倒霉,但是作了答,如果自己不够谨慎,同样也会倒霉
为了作答,贺拔岳首先要做的,是探底。高欢实力有多强,他是否有野心,他能不能信任,这些都是贺拔岳要弄明白的
于是,贺拔岳首先派去了冯景。得知贺拔岳使节到来后,高欢很高兴,对着冯景的面,大为赞叹:“想不到贺拔公还记得我啊!”然后,高欢便跟冯景歃血为盟,立下誓言,说要跟贺拔岳情如兄弟,永不相负
高欢的表演当然一如既往的精彩,让人为之赞叹,但是,同一套演技,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位冯景,应该是个聪明人,至少比尔朱兆、高敖曹要聪明一些,他一眼就看穿了高欢浮夸的演技,所以,回到长安后,他对贺拔岳是这么说的:“高欢有无穷的奸诈,不可相信。
然后,宇文泰同志,跟贺拔岳自告奋勇,说要去见一见高欢
这是高欢第一次见到宇文泰,跟尔朱荣一样,他一眼就看出了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想要杀宇文泰,他只是想要将其收归己用
宇文泰连连请求,说要回去复命,最后高欢被催不过,只得放行,但是,放行之后没多久,就又后悔了,于是派人去追,只可惜宇文泰走得太快,追兵一直追到了潼关,最后也没追上,只能是无功而返
宇文泰有惊无险的回到了关中,见到了贺拔岳,然后他说:“高欢之所以还没有夺取帝位,是因为他还忌惮你们兄弟,至于侯莫陈悦,他却并不在意。但是,只要能暗中戒备,高欢也不难对付。
于是,宇文泰给贺拔岳提出了建议,要他率军逼近陇山,收复那里尚未有主的地方势力(费也头手里的一万多人,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的三千人,灵州刺史曹泥的人马,河西纥豆陵伊利的人马),而后在西方跟羌族、氐族和平相处,跟北方的游牧民族处好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拥护中央
贺拔岳大喜,便让宇文泰去洛阳将计划报告给元修。元修当然也是大喜,任命宇文泰为武卫将军,并让其回长安复命
八月,元修任命贺拔岳为雍华二十州大都督,兼雍州刺史,而后,元修在心前刺出鲜血,派人送给贺拔岳,以为盟誓之意
贺拔岳做对了第一步——站队,但是,也仅仅只是做对了第一步而已
贺拔岳依据宇文泰的建议,率军西上,声称放牧战马,当然,地方大佬们都不傻,于是,一帮人纷纷前来投降,只有一个例外——灵州刺史曹泥
地盘一下子多了起来,贺拔岳新得的夏州,是边防要塞,跟高欢隔河相望,地位非同小可,因此,贺拔岳想要找个能撑得住场面的人,前往镇守。大伙纷纷推举宇文泰,贺拔岳也知道非宇文泰莫属,但是,宇文泰对他实在太重要,不能离开片刻,所以,他犹豫不决。但到最后,贺拔岳还是决定忍痛割爱了
后来的事情证明,贺拔岳让宇文泰离开,实在是人生中犯过的最大错误
当时的关中,有两股势力,一当然是贺拔岳,二则是侯莫陈悦。由于联合起来干掉了尔朱显寿,此时的贺拔岳和侯莫陈悦,正是在蜜月期,关系正佳,因此,高欢就不免有些担忧。但是,很快有个叫翟嵩的人,给高欢出了主意,说不必担心,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并非铁板一块,他有办法离间他们的关系
崔嵩是对的,因为虽然贺拔岳已经站好了队,但是,侯莫陈悦还没有
高欢很高兴,立即派崔嵩前往
此时的贺拔岳,因为曹泥不愿归附,便打算进攻灵州,在出征之前,派赵贵去夏州询问宇文泰的意见。宇文泰的建议是,曹泥不过一座孤城,跟高欢相隔千山万水,实在不足为虑,想什么时候拿下,就能什么时候拿下,现在真正要担心的人,不是曹泥,而是侯莫陈悦
宇文泰是对的,如果他在贺拔岳身边,他一定可以为其剖明利害,哪怕吵到面红耳赤,但很可惜,宇文泰远在夏州,他连面红耳赤的机会都没有。贺拔岳跟他的二哥贺拔胜一样,是个重感情的人,他甚至不愿意去怀疑侯莫陈悦,更别提动手,非但不怀疑,他还请侯莫陈悦去高平,商议军事计划
侯莫陈悦应邀参加了高平会议,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而贺拔岳也认为没有任何异常,会议后,他还曾多次单独跟侯莫陈悦会面,丝毫没有戒备——即便有人警告他,他也不听
大军出动了。侯莫陈悦是先锋,先行抵达了河曲,然后他去邀请贺拔岳前来自己军营,讨论军机。贺拔岳来了,在席间,侯莫陈悦说自己肚子痛,要去上厕所,于是起身而去,突然,侯莫陈悦的女婿元洪景抽出了佩刀,再然后…
侯莫陈悦立即走出帐外,声称自己是奉了皇上旨意,只诛一人,余者无干,军士们惊疑不定,但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参加高平会议之前,崔嵩就已经说服了侯莫陈悦……贺拔岳讲感情,这很好,但是,谁说侯莫陈悦也非得讲感情呢?拜托,大家出来混的,好不好
接下来,奇妙的事情来了,贺拔岳大军群龙无首,此时,正常情况下,侯莫陈悦应该是立即前去接收该部,但是,侯莫陈悦却退却了,他非但没有前去接收,他甚至仓促撤退到了陇山一带,摆出了防御的态势
贺拔岳的部队也撤了,跟所有群龙无首的军队一样,撤得并不算太有秩序,但是,跟大多群龙无首的军队不一样,这支不是太有秩序的军队,并没有溃散,他们没有人中途溜号,几乎所有人,陆陆续续,都撤到平凉
然后,赵贵前去晋见侯莫陈悦,要求归还贺拔岳尸体,侯莫陈悦同意了
再然后,大家开始公推贺拔岳的继任者。大家一开始推举年资最长的寇洛当统帅,但是寇洛以自己才能微薄为由拒绝了。赵贵提议,让宇文泰回来,也有人提议,干脆去找贺拔胜过来,另外还有人提议,先去洛阳报告元修,让中央派人下来。讨论了半天,没能达成一致
一言定乾坤的人是杜朔周。他说,远水不解近渴,不论是请贺拔胜还是报告中央政府,都无助于缓解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请宇文泰回来。此时,没有人表示反对了,大家派杜朔周快马加鞭,赶往夏州,去请宇文泰
宇文泰接见了杜朔周,然后,他召集部众,商议如何应变。有个叫韩褒的人劝说宇文泰立即回去,但是,除此而外,所有人的意见都是按兵不动
局势非常严峻。宇文泰的幕僚们认为,侯莫陈悦当时的力量远强于宇文泰,更何况,他还随时可能吞并近在平凉(当时侯莫陈悦的驻地水洛距离平凉很近)的贺拔岳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最安全的方式,并不是最有力的方式。宇文泰更近一步,他甚至认为,按兵不动也不是最安全的方式,道理很简单,如果侯莫陈悦胸怀大志,他一早就该开向平凉,收编贺拔岳部,如今他撤向水洛,只能证明他一件事——他怂了。因此,机不可失,目今大军群龙无首,不早日接收,难免有变
宇文泰决定了,他要去平凉
局势依然严峻。宇文泰所在的夏州,并不是什么太平地界,他之所以被派到此地,正因为这里暗流汹涌,非有方面之才,无以掌控大局。夏州当日归附贺拔岳,原因很简单,一个字——强,如今,局势变了,贺拔岳死了,强者变成了侯莫陈悦,于是不免有见风使舵的人开始暗中筹划反水——比如说,弥姐元进
这对宇文泰是一次重大挑战,因为弥姐家族是夏州最大的地头蛇
宇文泰得到了情报,找来了部将蔡佑,跟他商量,要秘密逮捕弥姐元进
显然,宇文泰投鼠忌器,介于弥姐一族在夏州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深不见底的潜在力量,他所敢做的,也只是“捕”而已
蔡佑斩钉截铁,说光靠“捕”是不够的,最好是“杀”
其实,宇文泰也知道光靠“捕”只能治标,无法治本,弥姐一族随时可能反扑,但是,在这样的时刻,他也有些软了。好在,蔡佑够硬,宇文泰很高兴,赞赏道:“对大事还是你有决断。
于是,宇文泰召集弥姐元进来开军事会议。在会议上,宇文泰语气沉重的说:“如今陇西盗贼(指侯莫陈悦)阴谋叛乱,大家本该同心协力,为朝廷分忧,讨伐盗贼,但是,最近我却听说,有人有不同的想法,不知何故?
此时,蔡佑身披铠甲、手提大刀,冲进了营帐,大声怒吼道:“早上一起同谋,在晚上就变了心,这样的人,还配称为‘人’吗?今天定要砍下奸邪的脑袋!
将领们立即意识到,今天有大事要发生,而且宇文泰已经做足了准备,当然,谁都不敢触这个霉头,于是纷纷跪下,叩头道:“请将军查明真相!
蔡佑遂大声斥责弥姐元进,而后便一刀砍下来他的脑袋,并随即出兵诛杀其党羽,瞬息之间,局面已定。将领们见此自是冷汗涔涔,于是便跟宇文泰盟誓,相约共同讨伐叛贼侯莫陈悦
夏州已定,宇文泰遂跟随杜朔周飞马西奔,前往平凉
当时的平凉周边,正是人心惶惶,民心思乱,难民四处逃亡的,不计其数,而贺拔岳的有些部众,甚至想浑水摸鱼,打打秋风。好在杜朔周先行赶到,斥责乱军,安抚难民,才将混乱的局面稍稍压住
宇文泰还在路上,跑到定州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个人,未来即将掀起惊涛骇浪的一个人——侯景。侯景是被高欢命令来接收贺拔岳所部的。宇文泰当然知道他意欲为何,劝解道:“贺拔岳虽然死了,但宇文泰还在,你如今想干什么?”侯景大吃一惊,立即回答:“我不过一支箭,由人发射,身不由己。”然后,侯景居然就从定州原地折返,回去了…
侯景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以后就会知道,总之,所有跟“软弱”沾边的词,通通与他无关,这是他政治生涯中唯一一次低头,因为,他碰到的是宇文泰
宇文泰终于抵达了平凉,全军缟素,祭奠贺拔岳,众皆悲恸
高欢当然不会放弃,很快,他就派了一个庞大的使者团,侯景、张华原、王基等组成,前往“安抚”宇文泰。当然,这时候的“安抚”,也就是“招安”了
高欢的力量,当然远强于此时的宇文泰,但是,霸气的宇文泰却干净利落的回绝了高欢,他甚至想要将使者扣押下来,对他们威胁到:“如果你们愿意留下来,我就跟你们同富贵,如果不愿,刀枪无情。
张华原很有纵横家风范:“你以死相逼,我们可不会恐惧。
宇文泰居然也为之折服,于是便放了他们。回到晋阳后,王基立即劝说高欢:“宇文泰一世豪杰,久必难治,不如趁其立足未稳,将其消灭。
彼时的高欢,正由于贺拔岳之死而洋洋自得,似乎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他用极其轻松的语气,回答了王基的忧虑:“君不见贺拔岳乎?只要我坐在这里略施小计,宇文泰也不在话下!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尤其是自己不切实际的自信。若干年后,当高欢跟宇文泰难解难分之时,他定会对此有深刻的领悟
高欢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以后再也没有的机会,他会后悔的
继高欢之后,下一个前来造访的,不消说,自是元修了。元修是派人来征召两个人的,宇文泰和侯莫陈悦。之所以是“征召”,而不是“宣慰”,是因为贺拔岳之死让他看到了控制关中集团的最佳时机
跟贺拔岳一样,宇文泰需要站队,他拒绝了高欢,就不能再跟元修决裂,但是,一旦前去洛阳,便是虎落平阳,所以,他也不能答应元修,怎么办呢
宇文泰精心准备了一份答辩词,核心意思,当然是两个字——不去,但是,之所以不去,宇文泰解释道——都是为了朝廷啊
宇文泰说,如今我的局面很不妙,高欢的部队开到了河东,侯莫陈悦的部队驻扎水洛,而我的部下,新遭剧变,军心不稳,骤然听说要去东方,难免闹出变乱。纵然我勉强起行,此时侯莫陈悦尾追于后,高欢堵截于前,我又何能安全抵达洛阳?如果我的部队有所闪失,对于帝国的损失,就会难以估量,而刚平定的关中,也会立即陷入混乱啊。所以,请陛下三思,宽限时日,容我慢慢说服部众,排除万难,再来朝见圣上
宇文泰拒绝了元修——他不想去洛阳;但他又站好了队——在阐明了一堆困难后,他还是表示,给我时间,我愿意来洛阳;漂亮的答辩词
元修当然不会再让宇文泰来洛阳,因为,侯莫陈悦此前已经回绝了他,他当然不愿意让关中落入高欢的手中,他所做的,只是认可了宇文泰的接班人地位
不久后,宇文泰迎来了另一位重要人物——李虎
关于李虎,我们需要知道三件事:一、他是李渊的爷爷;二、贺拔岳死后,时任东雍州刺史的李虎去了荆州,请求贺拔胜接管其弟武装,贺拔胜拒绝了;三、当他得知宇文泰继任后,北返想要投奔宇文泰时,半路上被高欢的人逮捕,送去了洛阳,而后,元修将其派往关中——元修将其当做控制关中的棋子
当然,元修不免高看了李虎,贺拔岳的部队,连贺拔胜都不敢接管,以李虎的政治根底,又岂能染指?好在李虎有自知之明,没有傻到要当元修的炮灰
在应付完了高欢和元修后,接下来,宇文泰要对付的人,自是侯莫陈悦了
兵马未动,口水先行,宇文泰首先写了封信给侯莫陈悦,大骂侯莫陈悦忘恩负义,寡廉鲜耻,猪狗不如……最后,他要求侯莫陈悦跟他一起进京
骂爽了之后,接下来就要动真格的了
宇文泰首先要搞定的是原州,首府是高平,刺史史归,本来深受贺拔岳信任和提拔,结果,河曲之变,此公居然当了二五仔,背叛了贺拔岳。侯莫陈悦也知道宇文泰会先搞定原州,所以派部将率两千人前往协防
宇文泰派出的是侯莫陈崇,人马是一千,办法是——夜袭。然后,在夜色掩护下,侯莫陈崇带着数十人,来到了城下;史归一看侯莫陈崇只带了这么多人,丝毫不以为意,甚至认为此公是来当说客的。侯莫陈崇是来当说客的?No,他要做两件事,一是麻痹史归,二是夺取城门。数十人来夺城门,当然是不够,但是,再加城内的卧底(李贤和李远穆)就够了。突然之间,城内伏兵四起,城外尘烟滚滚,可怜的史归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已经被逮了,送去了平凉
搞定原州的目的,是以此为跳板,讨伐侯莫陈悦
公元534年四月,宇文泰调集兵马,进驻原州,准备讨伐侯莫陈悦
该年四月,南秦州刺史李弼,前来劝说侯莫陈悦,要求他解除兵权,跟宇文泰道歉。当然,侯莫陈悦没有鸟他
李弼跟李虎一样,也很重要——他是隋末枭雄李密的曾祖父
然后,战斗开始了。宇文泰亲自率军进入山区,而留宇文导(宇文泰侄儿)留守高平。宇文泰的部众纪律严明,秩序严整,行军迅捷,大军穿出木峡关时,此时天寒地冻,雪深两尺,但是,宇文泰还是命令部队加快行军速度,于是,当宇文泰出现在侯莫陈悦的面前时,侯莫陈悦的嘴巴是大大的“O”字型
已经来不及惊讶了,侯莫陈悦立即撤至略阳,留一万人驻守水洛。结果宇文泰杀至水洛时,未动一兵一枪,城内守军便投降了,于是长驱直进,直逼略阳。侯莫陈悦没有任何抵抗意志,立即放弃略阳,撤至上封
然后,侯莫陈悦似乎认为上封也不靠谱了,准备继续撤,撤至南方山区。那上封怎么办呢?侯莫陈悦调来了连襟李弼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哪怕是连襟,也是信不得的
这位打从一开始就劝说侯莫陈悦缴械的连襟,一看局势发展至此,侯莫陈悦败局已定,当然也没兴趣跟着殉葬,于是便秘密派人跟宇文泰联络,表示可以内应了。于是,就在侯莫陈悦准备避往山区之时,连襟发话了,对着部属,说:“侯莫陈公准备去秦州,你们干吗收拾行装?
连襟的话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内部消息”,可信度200%,于是,这帮人也不去山区了,都往上封跑了。然后呢,连襟也不含糊,就把这些人安顿好了,然后,献出了城池,向宇文泰投降了…
当天晚上,侯莫陈悦正要出发,突然部众一片惊扰,瞬间四散而亡……侯莫陈悦无语了,他也搞不懂这是怎么了,他能搞懂的只有一件事——谁都他妈靠不住了!侯莫陈悦放弃了军队,也不许左右侍从靠近自己,只是带着两个弟弟和儿子,以及参与密谋暗害贺拔岳的几个核心参谋,一共七八个人,逃命去也
逃了好几天,如孤魂野鬼一样,没有目的地,不知何去何从,侯莫陈悦很迷茫,天下之大,哪有我的容身之地?部众跟他建议,说去灵州投靠曹泥吧。侯莫陈悦一想,也只能如此了,于是,自己骑着骡子,让其他人步行跟随,打算出六盘山,前去灵州。想逃?当然没那么容易!宇文泰用脚趾头也能想到,侯莫陈悦如今唯一能去的地方只有灵州,所以早就安排了追兵,原州都督贺拔颖
远远的,侯莫陈悦望见了追兵,他知道,没有机会了,他下了骡子,走到路边,拿了根绳子,挂在了树上,然后,头一挂,腿一蹬…
侯莫陈悦死了,接下来,整理善后,肃清残部
宇文泰发现,侯莫陈悦是个大财主,金银珠宝堆成了山,他什么都没要,全都分发给部众。他的侍从偷了个银瓮,宇文泰闻言大怒,就把侍从打了一顿,然后将银瓮摔碎,将银片分给部众
侯莫陈悦还有残部,幽州刺史孙定儿,手里还有几万人,不愿意投降。宇文泰派去的是刘亮,办法一如既往——奇袭
刘亮先去州城附近的一个高坡上插了面旗,而后,亲自带着二十几个人,冲进了城门。彼时的孙定儿正在纵酒高乐,保不齐还行行酒令,划划酒拳呢,正在兴头上,他猛的一抬头,定住了——因为刘亮已经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定住的意思是,孙定儿什么都没干,所以,刘亮就要干点什么了。他命令左右侍从发动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砍掉了孙定儿,就在孙定儿的酒友们还没闹清爽怎么回事之前,刘亮伸出了指头,指向城外高岭上朦胧可见的大旗,对着两个骑兵,喝道:“出去召集大军!
当然,没人敢反抗,一顿茶的功夫,所有事情都搞定了
奇袭的优点就是一个字——奇,奇到对手毫无防备,奇到对手目瞪口呆
宇文泰就这样搞定了一切,非常迅捷,以至于我们还没来得及回味,所以,就让我们花点时间,来回味一下吧
最值得回味的,就是贺拔岳这支奇妙的部队。这支部队非常神奇,奇到了贺拔岳死后,不仅侯莫陈悦不敢来接收,甚至连贺拔岳的老哥贺拔胜也不敢来接收,到最后,居然是由远在他乡的宇文泰,回来顺顺当当的稳定了局面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任何一个外人,都没有能力来指挥这支部队
贺拔岳的这支部队,主体是武川镇军民,所以,问题的关键——武川镇
贺拔家族和宇文家族,都出自武川镇,六镇兵变后,贺拔岳的父亲贺拔度拔和宇文泰的宇文肱,共同击杀了破六韩拔陵的部将卫可孤,投降了朝廷
但是,随后,两个家族的轨迹就产生了变化。贺拔度拔死后,贺拔岳三兄弟投奔了尔朱荣,而宇文肱父子,则由于柔然的南下抢掠(六镇本是北魏用来抵御柔然的,结果兵变后,北魏居然借助柔然来镇压六镇),六镇饥荒,被朝廷移往河北就食。此后,宇文肱家族先后投奔鲜于修礼和葛荣,最后,才投降了尔朱荣——彼时,宇文肱和长子、次子都已阵亡,只剩下宇文泰和其兄宇文洛生
这两条不同的轨迹,成为了人心向背的关键
彼时的武川镇,是由鲜卑人和汉人组成的,由于北魏末年六镇政治地位的不断恶化,武川镇的两个族群,从最初的互相敌视,转变到后来的水乳交融,到了六镇起义之时,武川镇的军民在同甘共苦的环境下,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
然而,尔朱荣的军队,是由契胡为主体的,而契胡,对于鲜卑和汉人,是搞民族压迫的——葛荣的军队投降尔朱荣后,先后叛变二十六次,最后仍叛变不止,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武川镇军民,对于尔朱荣,显然并没有太多好感
因此,很早便投奔尔朱荣的贺拔家族,显然无法得到武川军民发自内心的支持,而相反,跟大多数人一样颠沛流离的宇文泰,则无疑拥有更高的人气
比如说,力主宇文泰接任贺拔岳的赵贵,便跟宇文泰有类似经历,他也同样饱尝战乱之苦,也曾颠沛流离,同样还曾加入葛荣军队,最后同样投降了尔朱荣。显然,跟宇文泰有类似经历,有相同共鸣的,不只是赵贵,而是大多数军士
所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贺拔岳的这支部队,之所以并没有在贺拔岳死后立即解体,是因为这是一支地域构成相对单一的武装,而武川镇人,拥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之所以侯莫陈悦和贺拔胜都不敢接收这支部队,是因为这是一支极为排外的部队,尤其对尔朱荣背景的没有好感;之所以宇文泰能够顺利接班,除了其超强的能力和胆魄,最重要的——共同的经历是最好的黏合剂
宇文泰依然还不是高欢的对手,但是,他终究能够追上高欢的脚步。因为,高欢控制军队,依靠的是奸雄的“奸”,而宇文泰控制军队,不需要耍弄任何权术,因为,这就是属于他的军队,谁也夺不走!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