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苦的善后

最痛苦的善后 之所以杨勇要深吸一口气,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晋王杨广的虎视眈眈
杨广乃是杨勇的胞弟,但是,其性格跟杨勇比,却是千差地别
杨广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装
“装”是政治人物的基本功,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不管暗地里是怎么样的男盗女娼,在表面上,一定是光鲜夺目风采照人的。每个政治人物基本都在装,如杨勇这样能勇敢做自己的,恐怕得是万中选一,但是,要说以“装”闻名的,历史上两个人,一是篡汉建新的王莽,二就是我们的杨广了
王莽大家是知道的,在篡汉之前,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贤。到什么程度呢?凡是你能想到的,王莽都能做到。最极端的例子,王莽的二子王获,因为弄死了一个奴隶,就被六亲不认的王莽逼令自尽了
总的来说,在当时的王莽身上,你找不到任何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地方,所以,后来王莽改制失败,绿林军攻进长安时,他就相当想不通,他不明白,为何自己操守那么高洁,却得不到上天的眷顾,据说,长安城中大乱时,王莽还大喊:“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老天把道德赐予我,汉兵能拿我怎样?
当然了,到了后世,王莽的“贤”,就变成了“伪”,变成了“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个名篇叫《放言》,最后两句就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在这首诗里,王莽同志,就成了“伪”的典型,成了“装”的典型
其实,王莽的“贤”是实实在在的,只是,中国历史的评判逻辑下,失败者是不配用“贤”这个字的,就算是“贤”,也得是“装”的
当然,杨广的情况也一样,王子时期的他,是天下闻名的贤王,但是,因为最终的失败,他也跟王莽一样,成了“装”的典型
杨广的贤王形象为天下所知,自然是南下平陈之时。当年杨广二十岁,作为下游军队的总指挥,参加了此次大战。当然了,这个总指挥其实是摆摆样子的,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是高颎、贺若弼和韩擒虎。只是,杨广的高明之处在于,样子摆的相当漂亮——pose一摆,彩声一片
灭陈之战我们上册说过,非常轻松,没有费什么周章,更没有什么曲折坎坷。陈后主陈叔宝是个典型二百五,人家大军压境了,他连个主意都拿不定,几个大臣一吵,他就只会抱头作无奈状,后来一看隋军长驱直入了,干脆抱着小妾往枯井里一躲,还想着以此逃过一劫呢……就这么号皇帝,手下纵有良臣名将,想是也不会使的。但即便如此,杨广还是抓住了机会,露了一下脸
在灭陈之后,杨广下令将陈朝的五个尤为被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奸佞之臣(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市令阳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都令史暨慧)枭首示众,而后又封存府库,分毫不取,如此一来,从陈朝百姓到隋朝内外,都对杨广很有好感,“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杨广年纪轻轻,就作为总指挥平定了陈朝,灭陈之后又跟当年的刘邦一样,搞了个类似“约法三章”的东西,这场政治秀,无疑是满分
在天下人面前,杨广能“装”,在父母面前,杨广更能“装”
杨坚喜欢生活简朴自律甚严的人,而独孤皇后喜欢负责任爱正妻的男人,杨勇这两条都不符合,所以虽贵为太子,但不受待见;杨广则正好相反,父母喜欢什么样,他就装成什么样
《资治通鉴》是这么说杨广的
晋王广,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数称广贤。(只跟正妻住,小妾有儿子,一律不准生,这一条很符合独孤皇后的价值观
大臣用事者,广皆倾心与交。(跟大臣们搞好关系,题中应有之意
上及后每遣左右至广所,无贵贱,广必与萧妃迎门接引,为设美馔,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帝后的左右侍从虽然地位不高,但在制造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杨广也是要大力争取的
上与后尝幸其第,广悉屏匿美姬于别室,唯留老丑者,衣以缦彩,给事左右;屏帐改用缣素;故绝乐器之弦,不令拂去尘埃。上见之,以为不好声色,还宫,以语侍臣,意甚喜。(杨坚和独孤伽罗曾经去过杨广的府邸,结果杨广把没人藏了起来,留了些歪瓜裂枣,衣服也很俭素,然后把乐器的琴弦都给弄断了,还特意留了些灰尘。杨坚一看,很高兴,小子不错嘛,不好声色,很好,很好
侍臣皆称庆,由是爱之特异诸子。(有付出当然就会有收获,杨坚对杨广满意,把他看得比一般儿子更重,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得不说,杨广装得真的很好
由于杨广装得实在太好,杨坚和独孤皇后也就对他另眼看待,觉着这么些个儿子,就杨广一个看得过眼,既自律又负责,名声也好。资治通鉴也说:“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当然了,杨广这么装,也不是没来由的,他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其实简单得很,就是把杨勇扳倒,自己坐上太子的位置
杨广知道,自己是有机会的
因为高智慧叛乱,杨广时任扬州总管,每年他都会入京朝见一次,而后返回江都。这一年,又到了杨广要返回的时候了,返回之前,他跑去独孤皇后那儿辞行。这次辞行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悲
杨广去了皇后那,还没咋地呢,就先哭,倒在地上哭,这一哭之下,皇后也架不住啊——女人谁不爱自己的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形象那么好,气质那么佳,操守那么棒,疼老婆爱家庭,对她又孝敬,还懂礼貌,更重要的是,一年都见不着几次;于是,杨广一哭,皇后也跟着哭
独孤皇后虽说是个女强人,但女强人也是女人,是女人,就架不住眼泪攻势。杨广这一哭,把独孤皇后心里哭的乱糟糟的,然后,杨广终于说话了:“母亲您也知道我这人,人笨,又没有心机,只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哥他好像不喜欢我,而且老想害我。我就怕啊,怕哪天自己被打小报告,真被太子鸩杀了,母亲我该怎么办?
皇后听杨广这么一哭一讲,本来对杨勇就有意见,这下意见更大了,说:“这混小子,我就知道他不是东西,我帮他娶了个元氏当媳妇儿,多好一闺女,结果他不宠幸也罢了,还把她活活毒死了,我也没法子治他。现在倒好,主意打到广儿你头上了,我活着都这样了,死了还了得?每当我想起杨勇也没个嫡子,心里就憋屈,难道你们兄弟几个日后要去跪拜云妃的儿子吗?
杨广一听皇后听信了他的小报告,赶紧上全套,再次倒在地上,也不哭了,改为呜咽——比哭还惨。这皇后一看宝贝儿子这样了,更加是心疼的没法说
我觉着吧,就杨广这演技,不说奥斯卡吧,拿个金鸡百花金马金像的,大概问题不太大。这场戏,我不知道有没有把他自己给感动了,至少,皇后是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不能自已了;从此之后,皇后就有了个念头,就准备要废掉杨勇这个不孝子,要立杨广这个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要求的爱子
杨广这场戏,演的相当有效果,他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他明白,朝廷里虽然是老爹发号施令,但是,老爹是个妻管严,什么都听老妈的,所以,攻势要先从老妈开始。而对付老妈,道理万言,也不敌眼泪一钱
当然,光靠老妈吹枕边风也不够,还得在朝内有帮手。杨勇现在之所以虚弱,杨广如今之所以有机会,最大的原因,乃是太子党的台柱高颎倒了;反过来说,杨广要一击毙命,就需要在朝内有足够的力量
杨广盯上了一个人,在高颎垮台后,他如今是第一权臣,谁呢?杨素
当然,这条主意,倒也不是杨广自己想的,是一个叫宇文述的人帮他出的,说你要取代杨勇,不是太容易,但是也不是没有机会。核心人物是杨素,你要跟他搭上线,就有门儿。杨素平时没什么朋友,就跟自己的弟弟杨约还有商有议,我跟杨约倒是还蛮熟,不如这样,我帮你去一趟京城吧
隋文帝杨坚我们知道,为人苛刻,性非仁明,在他跟前,很少有能善始善终的大臣。早期文帝一朝有所谓“四贵”,分别为高颎、苏威、虞庆则和杨雄,但是,这四贵中,却谁都不能坚持到最后
高颎此前刚说过,因为卷入了夺嫡之争,如今已经成为了无官无爵的庶民,而这还是因为杨坚发现自己杀人太多,网开一面
苏威同志则起起伏伏,在卷入了所谓党争风波后,如今也早不复当年盛景
虞庆则在开皇十七年,跟王世积以类似的方式被诛(就是“阎王让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的死法),只不过,告发虞庆则的,是他的内弟
而杨雄呢,作为杨坚的族人,因为位高权重而又深得人心,遭到了文帝的猜忌,被夺了权,如今已经杜门不出(雄宽容下士,朝野倾属,上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八月,壬戌,以雄为司空,实夺之权。雄既无职务,乃杜门不通宾客)
杨素同志,一开始虽不如“四贵”这么显赫,但是后来居上,现下已成为了文帝跟前的头号权臣
杨素是北周的老臣,曾帮杨坚平定过尉迟迥的叛乱,杨坚篡周之后,他被任为上柱国。当然了,杨素也够倒霉催的,老婆郑氏是母夜叉,夫妻俩常拌嘴,有次吵架时,杨素口无遮拦,说了:“你这泼妇,我将来当了皇帝,一定不让你当皇后。”结果咧?结果最口无遮拦的不是杨素,而是郑氏;不知道这婆娘脑子里装的是啥,她居然把杨素的这一时气话给告发了,要知道,这要闹不好,灭九族的。杨素运气还算不错,隋文帝没杀他,被免职而已
好在杨素是有能耐的,杨坚也用得上他,他自己也没有自暴自弃,在杨坚筹划灭陈的过程中,杨素多次上书提议,并没有因为被免官而终止。于是,杨坚想到人才难得,而且那句话也确实是一时口无遮拦,所以就重新启用了他,任其为信州总管,经略长江上游,为灭陈做准备。其后在灭陈的过程中,杨素立下大功,保证了长江上游的胜利
其后陈朝旧境高智慧等人做乱,声势浩大,率兵前去弹压的,就是这位杨素。此后突厥袭扰隋朝,杨素也曾率军前去抗虏,大胜而回
杨素这个人,能力没得讲,带兵打仗,基本是百战百胜,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残暴不仁。杨素每次出去带兵打仗,在战前,总要借机寻衅,要赶上哪个倒霉鬼没有眼力见,那就倒霉了,死是免不了的,以此,每战之前,杨素总要有事没事杀几个人立威。到了真的开始打仗,杨素每次都是先派一两百个人上去迎敌,赢了还则罢了,要是输了,一律斩首示众,然后再派两三百个人上去;如是再三,当兵的被逼的没辙,自是只能拼死作战,以此杨素就没打过败仗
后世也有人跟杨素用一个招儿,民国时期的直系大佬吴佩孚。吴佩孚打仗时,专门有个大刀队,干什么的呢?就是督战的,只要看见有后退的,有一个杀一个。所以,吴佩孚的部队不管怎么着,都是只进不退,勇悍逼人。但是,这招也有不好使的时候,北伐时期的贺胜桥战役,对手是铁军第四军,钢军第七军,结果人北伐军都是哪边炮火最猛就往哪冲,吴佩孚的军队登时被这种阵势所震慑,有大刀队也不管事了,都是纷纷后退,夺路而逃
这就说明,杨素式的手段终究只是手段,打仗要赢,最关键一条,还是要让士卒们认为自己是正义方,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军队的最大战斗力
言归正传。可能有人要问了,说杨素这么残暴不仁,把部下不当人看,怎么还有人愿意跟他混呢?这就是杨素厉害的地方了。杨素带兵,只要手下立了功,不管多大,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功劳,他都一定写在奏折里,上报给朝廷,而当时杨素圣眷正隆,所以,凡是被杨素点到名立了功的,一准儿能升官受赏。而其他将领就没有杨素这样的能耐。大家想,那些当兵的拼死拼活是为了啥?不就为了立下战功,封妻荫子吗?所以,杨素虽然残暴,但是,由于他有功必赏,因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跟他混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杨素战前杀人战时杀人,只是军中立威的一个手段,手段是狠了点,但也不代表他就是残暴;那好,我们还有个例子
开皇末年,杨素受命监造仁寿宫。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大工程,杨素是怎么干的呢?《资治通鉴》说:“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就是说啊,杨素为了早日完工,好让皇帝满意、皇后舒心,就让民工没日没夜的干,民工当然经不起这么折腾,所以一堆人累死累倒。然后杨素也不管是累死的,还是累倒的,一律填坑。就这么一个工程,足足死了上万个民工。够狠吧
还没完。仁寿宫建造好之后,当时正好是夏天,皇帝要来避暑,但是路旁有一堆累死累倒的民工,怎么着呢?不能让皇帝看见呀,隋文帝不可能容忍这种事啊,于是,杨素想了个很简单的办法——一律烧掉。还有人说他不残暴吗
这件事还有后续。隋文帝也不是昏君,他大概其也知道这么个大工程可能要出问题,于是就先派了高颎去视察,结果高颎据实汇报,说“颇伤绮丽,大损人丁”。当时隋文帝就很不爽,觉着杨素在乱搞,但也没有发作。等到隋文帝亲自去了仁寿宫,看到宫殿巍峨壮丽奢华无比,火气终于上来了,大怒:“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以隋文帝的性子,杨素大概也要倒霉了
杨素当时也急得什么似的,他太知道杨坚的个性了,也明白这么着非倒霉不可,于是便向工程监工封德彝请教。封德彝倒是很淡定,表示,这种事就去找皇后呗。然后杨素赶紧奔向北门找皇后,表示,现在天下太平,民资富足,我这么干,也无损国体,而且是为了皇上皇后的圣体啊
第二天,隋文帝就把杨素找过去了,当时就问这个事儿,要他给个解释。结果皇后就帮他说话,说杨素这么干也是一片忠心,知道咱老夫老妻得有个安度晚年的地界儿。隋文帝咱是知道的,妻管严,皇后都这么说了,那还说什么?所以,杨素非但没倒霉,反而更受恩宠了
杨素还有个特点,就是表面看起来很木讷,不太会说话,但心眼小,不能容人,而且眼高于顶,自从得势之后,就更是嚣张了
所以说,宇文述说的很对,要干成这桩大事,就非得着落在杨素头上
然后宇文述就带着珍宝钱财来到了京城;他跟杨素不太熟,但是跟杨素的弟弟杨约很熟,当时杨约是大理寺少卿,于是,宇文述就去找杨约
一开始当然是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正事儿且不提,先谈感情。中国人办事,把关系搞好了,感情玩熟了,正事儿就是一句话,酒桌上就处理了,古今通例
宇文述就把杨约约出来喝酒,说是老朋友好久没见,怪想的,出来聊聊呗。然后就喝酒,喝着喝着,宇文述说了,光喝酒,怪干的,咱来点娱乐吧?所谓娱乐,就是赌钱。杨约正在兴头上,当然一口应允。然后就开赌,结果不消说,相当的一边倒,宇文述基本逢赌必输,而杨约呢,又逢赌必赢。这叫啥?这叫行贿啊,再具体说,这叫隐形行贿,高端的行贿套路
这种隐性行贿的套路也是古今通例。民国中原大战的时候,当时蒋介石为了拉拢张学良,就派人拿着钱去公关,也不是直接送,而是跟张学良打麻将,每打必输,就把钱全输给张学良了。张学良也不傻,自然闹得清这里头的弯弯绕,于是到了后期,果断挥戈入关,帮了蒋介石一大忙
杨约跟张学良一样,不傻,也知道宇文述要真跟他赌,运气不能老那么坏,不可能每次都输,也不可能输那么多钱给他,宇文述必然是有目的的。拿人手软吃人嘴短,杨约有次就找宇文述,问他,老兄输我那么多钱,有什么事需要我办吗?咱俩关系谁跟谁,你尽管说,一准儿给办了
宇文述就说了,其实吧,这钱是晋王广给的,只是让我来陪你开心开心
一听说跟杨广有关,我估计杨约基本也猜到八九不离十了,更知道上了宇文述的套了,杨约大惊,问他,晋王找我啥事
宇文述的回答很有技术含量,他表示,别看你兄弟俩现在那么风光,其实靠不住。你们想想,在朝臣之中,你们得罪了多少人?这些人也就是逮不到机会,要让他们逮着机会,你们能不倒霉吗?而且来说,你们风光,也只是当今皇上看重你们;万一哪天皇上归天了,太子即位,以太子跟你俩兄弟的关系,你们觉得你们还好过的了吗?但是不要紧,我倒是有个办法,能保你们兄弟长久富贵。皇后不喜欢太子,皇上有废黜之意,足下想必是有数的。现在你们果能助一臂之力,拥立晋王广,将来晋王广感念恩德,你们杨家一定能世代公侯,富贵不绝
怎么样?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前面我们讲过历史上类似的故事,当日秦始皇暴卒后,为了拥立胡亥上位,赵高就是这么跟李斯说的
当年的赵高,如今的宇文述,其实都是求人办事,但是,他们的高明在于,他们不会表现出“求”的姿态,他们口口声声谈的,都是另外两个字——合作。求人办事隔座山,但互惠互利,那就隔层纱了。朋友们,这就是谈判,学着点
大凡历史上的权臣,似乎都很难过“恋栈”这一关,而且,权力越大,越不想放手,当日的李斯如此,如今的杨素,又会如何呢
且不说杨素如何,至少杨约听了这番话,内心是起了波澜的,是觉得此言有理的,然后,杨约就去找了他的老哥,将宇文述的话转述过去。杨素什么反应呢?《资治通鉴》说:素闻之,大喜,抚掌曰:“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赖汝启予。”(杨素听了非常高兴,拍着手说,我脑子还是不能用,还没想到这个层面,幸亏老弟你启发我了)杨素既然已经认为这笔买卖做得,那就宜早不宜迟;杨约就跟杨素说,这事儿夜长梦多,赶紧给办了,咱杨家也就真发达了
宇文述成功了,一个权字,绑住了当日的李斯,也牵住了如今的杨素
但是,杨素同志可能是读书太少,他不知道李斯的结局——在沙丘之谋中出了大力的李斯,一心想要公侯万代的李斯,最后却惨遭腰斩;他的儿子李由在前线跟吴广起义军拼死作战,等来的却是朝廷前来审查他是否造反的密探,而后李由壮烈殉国,两位密探也为之感动,这才立陈其非…
如今的杨素,便是当日的李斯,他的结局会如何呢?他的儿子结局会如何呢?如今的宇文述,便是当日的赵高,他的结局会如何呢?他的儿子呢
历史总是一个又一个类似的循环,不是吗?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