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北伐
这时,蜀国军方的领导人仍然是姜维
姜维这时虽然觉得活得一点儿不爽,但蜀国高层对他还是很支持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能够放手让他指挥部队,主持国防事宜
姜维拿枪杆子拿了这么多年,主动出击了很多次,可胜仗数起来却没有几次,大多数是无功而返,那仗打了跟不打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死了很多蜀国子弟兵,因此蜀国人对他很不爽。更让蜀国人不爽的是,他还打了很多败仗,败得满世界跑
蜀国人民不爽,他更不爽
他就不断地去找他不成功的原因。他很快就找到这个原因。当然,这个原因是他认为的原因
他仔细研究了一下蜀国的国防布置
原来,早在刘备还在位的时候,刘备就深刻地知道汉中战略地位超级重要,是蜀中的门户,有汉中才有蜀中,因此,他让魏延当汉中太守,还在各个关口布满足够的兵力,完全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那次王平能成功打败曹爽的大军,就是因为这个布置。可以说,这是蜀国最安全有力的保障
连诸葛亮都不敢改动刘备的这个方案
姜维也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方案,是蜀中最佳的防守方案。可他现在不想防守,他想进攻,想上马杀敌。但由于蜀国的综合国力太弱,部队没有几个人,要冲出去杀敌,无异于去被人家群殴。这些年来,他吃够了主动进攻的大亏,他知道,进攻的成本远比防守的成本大
他由此而想到:要是敌人也来进攻一下,进入我们的地盘,我们同样可以把他们狠狠地歼灭一把。而且蜀中的地形复杂,当年曹操面对这个地形都没有办法,连张卫那样的菜鸟都搞不定,差点儿就要灰溜溜地逃跑了。他再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想象:只有把这些布置全部清除,敌人才敢于前来进攻。只要他们进来,蜀国的部队就利用地形之便,从四面八方杀来,直接让魏国侵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姜维这么一想,全身马上热血沸腾,便连夜向刘禅建议: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捍之,令游军旁出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这段话在历史上不算什么出名的语录,但对蜀国的影响却极其远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死守各个据点,挡住敌人的进攻,那是相当见成效的。可这个成效也是大门那样的成效,要大获全胜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不如让敌人进来,我们各个据点都把粮食准备好,退守汉、乐二城,让敌人放胆进入平原之地。如此一来,我们只要守住各个重要的关口,挡住敌人的进攻,然后派游击队到处流动袭击,把敌人骚扰到累死的那一天。那时,敌人在平原地区里,不但天天被咱们骚扰,而且连粮草也找不到。他们没有吃的了,自然会退走(姜维和诸葛亮在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他们一退却,我们就可以全面出击,跟那些机动部队一起向敌人猛烈进攻,敌人想不被消灭都难
刘禅对诸葛亮推荐的人才还是相信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虽然姜维打了很多难看的败仗,但可爱的后主仍然认为姜维是蜀中最有水平的军事指挥官。既然他说这样可以大获全胜,即使最后不大获全胜,小获全胜大概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就批准了这个方案,下令让督领汉中的胡济撤兵进驻汉寿,让监军王含镇守乐城,让护军蒋斌镇守汉城
于是,本来力量就超级单薄的蜀国,这时边防就更加脆弱了,为后来邓艾的长驱直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如果刘禅的智商再高一点儿,眼睛的分辨率再高一点儿,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蜀国的江山也就不会那么短命
刘禅这个人前期只是个挂名董事长,在诸葛亮时代是所有政事,不管大事小事,“咸决于亮”,统统是诸葛亮说了算,他只负责盖公章,然后宣布无事退朝。诸葛亮死时,指定了自己的两个接班人,第一个是蒋琬,第二个是费祎
刘禅有个优点,就是性格很好,虽然这时他完全可以把大权收回来,但他仍然相信蒋琬的水平,把所有的事务都交给蒋琬他们去处理。这一段时期,应该是他最幸福的时期。以前诸葛亮不用他管事,让他像放长假一样过着退居二线的生活,但又在他身边安排了董允等几个眼睛雪亮的人物,天天监视他,不让他过腐败的生活,让他很郁闷,搞得他一看到董允,就心虚,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一样
后来,老董死了,他觉得那股无形的压力没有了。于是,他松了一口气,就想抓紧时间过一下腐败生活
领导人一出现这个思想,小人就有了机会。于是,那个黄皓就冒泡出来,成为刘禅腐败堕落的好帮手
司马昭铲除诸葛诞之后,内部有实力的反对派基本清除完毕,个人威望以及权势再创历史新高
司马昭的权势涨幅不断,曹髦就觉得自己在不断地跌停。每次他看到司马昭时,就觉得自己好像又矮了半截,内心世界又多了几分空虚和几分恐惧
他一恐惧就只得不断地巴结司马昭。他现在巴结,其实跟很多行贿者一个样。只是很多传统的行贿者,其行贿对象都是自己的上级,而曹髦却是司马昭名义上的领导。于是,曹髦的行为不叫行贿,叫赏赐
在司马昭从平定诸葛诞前线胜利回到洛阳时,曹髦的内心肯定很痛苦,为什么不是诸葛诞胜利?但现实就是这样,他只能在心里痛苦,然后去接受这个痛苦的现实
他没有办法,面对打了大胜仗的司马昭,只得启动表彰的程序
当年的五月(甘露五年,260年),他痛苦地下发了个文件,以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九锡
哪知,这个文件居然成为无效文件。因为司马昭只是看了看,然后批了个不同意
曹髦一看,先是傻了眼,然后继续傻眼,再然后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他在没办法的时候,只得咬着牙继续下这个命令,要求司马昭一定要服从命令,为了人民,一定要接受曹髦这个最隆重的表彰
可司马昭就是不服从,坚决辞掉这次加封。两人前后相持,你封我让,居然来往了九个回合,而且曹髦的这个决定还空前地得到大臣们坚决的拥护。当然这些表示拥护的大臣都是司马昭的死党,这些死党都觉得自己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司马老大喊打喊杀,拼死拼活,这时为老大加油几声却是大大应该,不但没什么危险,而且效益并不比在战场上拼掉老命差。这些人见光有口水,不足以表现出耿耿忠心,便一致决定,让当时的大文豪兼人气榜上居首席的大名士阮籍执笔,向司马老大写一份劝进表。阮籍一接到这个任务,马上就又搬起酒坛到竹林里大喝起来——这家伙一碰到不好办的事,就喝高,高得不省人事,因此躲避了多次灾难。这时,他知道司马氏跟曹家的矛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了,像他这样的人是哪边也得罪不起的,这份劝进表一写下来,就等于向全世界的人宣布了自己的立场,就等于把自己绑进了司马家的这个马车上,胜也罢,败也罢,自己都摆脱不了干系。他没有办法,只得喝,先喝醉再说,以前就用这个办法,连司马昭的求情都能推得掉
可他这次错了
这一次可不是司马昭出面叫他写的,而是那一帮死党的主意。这些死党早就加入司马氏集团,为了司马氏(当然是为了自己),那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的,可不像司马昭那样,为了巴结名士,赚几个百分点的人气,可以放过阮籍一马又一马。这些死党看到阮籍有时间大酒天天醉,就是没有时间写劝进表,这么久了还不完成任务,就都跑到阮籍那里,说你想找死?到现在还没写出来?阮籍其实也跟很多酒足饭饱的酒鬼一样,每次喝醉,都是酒醉心明白,一看到这个架势,知道再不写,这颗脑袋就有异地安置的可能。这哥们儿虽然狂放,好像天不怕、地不怕,其实心里也是怕死的。他马上拿起笔来,吐着酒气,写了起来。这些死党中肯定有很多在心里嫉妒阮籍嫉妒得要死的人,现在看到这家伙酒醉起草这个劝进表,一定会写得不成样子,这回可抓到你小子的辫子了。不一会儿,阮籍就把笔一扔,然后又蒙头大睡。有人把他写过的那张纸拉过来一看,照着念了一遍。大家一听,阮籍真有水平,喝得这么高了,还能写出这么一篇文笔清丽、气势雄壮的好文章。看来这家伙的人气不是空手套白狼套来的,而是凭真本事赚来的,再嫉妒他实在没有理由了
虽然这个劝进表写得不错,完全可以拿当年全国的文学大奖,但司马昭还是不领情。曹髦这才不得不把这张任命书丢进垃圾桶里
随着这任命书成为废纸一张,司马昭在这场一点儿不对称的政治游戏中取得了全胜。他一来可以响亮地向全国人民宣布:老子打仗拼命不是为了当相国、享受九锡的待遇,而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英明领袖,是一心一意为国家;二来又可以大笑着把曹髦压矮了一层,让这个愤青皇帝知道,这个世界只有我的话才是话,你的诏书什么都不是——你想想,就是要加封司马昭,他都还不听你的话,跟你作对到底——现在曹髦能跟司马昭有对话的余地也只有在加封后者这件事上了,其他的事那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加上去的。可就是这个事,现在也变得没商量了
曹髦越来越觉得自己窝囊得没有谱起来。甘露四年(259年)正月,有人报告说,宁陵井中两次出现黄龙——你一看这个新闻就知道是个假新闻,这个新闻一出,很多大臣也跟那个讲那番“盛世出国虎,虎啸震国威”的话的县太爷一样,都说,这是吉祥的预兆
可曹髦却一点儿也不认为是吉祥:龙在井中算什么吉祥?还写了一首《潜龙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他的诗一发表,司马昭就成为这诗的读者之一
司马昭读完这首诗,心里很不爽:老子帮你守江山,你还不知足?能在井里当龙就不错了,你还想怎样
曹髦一无聊,便又改元。以前的皇帝跟现在很多人士一样,很相信名字能带给自己好处,能改变自己命运,因此不断地改名——皇帝当然不改名,他们只是不断地改年号。现在曹髦觉得这个“甘露”年号很不好,因此决定改元为景元
改元也算是一件大事,因此又得对一些大臣进行提拔。曹髦便又从垃圾桶里找到原来的文件,再次加封司马昭。这一次,司马昭毫不客气地笑纳
在司马昭笑纳之后,曹髦又郁闷起来
曹髦看到司马昭的权力越来越大,现在把他的荣誉和官衔已加到离顶峰没多远了,再加下去,只有让他当皇帝了。也就是说,司马昭离皇帝的座位已经近得不能再近了
曹髦这么一想,觉得危机感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发现自己这个皇帝唯一的权限就是坐在全国最豪华的椅子——龙椅上,按司马昭的意思,在诏书上签字,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如果硬说还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能住在皇宫里面,人家的老婆叫老婆或者叫夫人,而他的老婆可以叫皇后
曹髦觉得再这样下去,他不被司马昭废掉,也要被司马昭逼得发疯,然后彻底崩溃,因此就决定跟司马昭摊牌
从他有这个想法来看,他也算是个有骨气的皇帝,可他光有想法,光有骨气,却没有配套的实力或者有个可行性的计划来配合,这个想法就是一个愚蠢的想法,这个骨气就是找死的骨气
曹髦贵为皇帝,可连个死党都找不到
他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在这里等他来废掉我。现在我命令你们一起去讨伐他。”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来成为一句名言。只是“路人皆知”又怎样?这是曹家和司马昭的关系,关人家路人什么事。这家伙跟所有帝王一样,觉得所有臣下只能听他的话,照他的指示办事,做他的好奴才。可他也不去复习一下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话。司马昭通过三代人的努力以及一系列的动作,不但培养了一大批死党,也成功地树立了美好形象,赢得了民心,并已成功地把曹氏形象矮化成一个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曹髦却不知道现在自己仅仅是个符号,就像人家门面上挂着的招牌,而司马昭却是门面里的老板——老板什么时候都可以把招牌换掉
这家伙把讨伐司马昭看得很简单,手中没有一个兵,而这三个姓王的,更是没有一个是他的死党——决定这样的大事,没一个死党在旁边,最后的结局只能死路一条了
王经还算有点儿良心,听到曹髦把这个小儿科的讨伐计划说完,马上就举了几个经典事例,认为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后果很严重。可曹髦的愤青脑袋一发热,哪顾得上什么后果?他从怀里掏出黄色绸缎诏书,很酷地摔在地板上,说:“我已经决定了,大不了一死,何况可能不会死。
你一看他这个架势,就知道是个失败的开始。做这样大的事,叫三个不是自己的亲信来宣布,不再做什么商量,更不做什么布置,也不看看这三个家伙的反应,就进去向太后报告
王沈和王业一看,就知道这个皇帝要去送死。曹髦要去送死,本来跟他们无关,可现在他们在现场,如果不赶快出去自首,到头自己也会被当成“曹髦反动集团”的骨干成员受到“法律的制裁”,那就真的冤枉了。两人看到曹髦进去,马上就决定溜走,到司马昭那里揭露曹髦的阴谋,就算不能立功,也能保住吃饭的家伙。他们走的时候,还叫王经一起走。可王经不想做出卖皇帝的人,所以不跟他们走
司马昭接到二王的报告后,马上命令那个贾充过来对付愤青皇帝,自己却躲到一边去。司马昭在处理这个事上,还是做得很有分寸的,准备得也很充分
曹髦从宫中出来,拔剑上了专车,带着宫中所有的武士和那些长工,高喊着“打倒司马昭”向司马昭的住宅冲过去
这个阵势看上去虽然有点儿可笑,一点儿不成规模,但毕竟是皇帝亲自出马,旗号大得不能再大,因此当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由在东门跟他们相遇时,也不知如何是好。曹髦的人大声骂司马由几句,叫他滚到一边去,别吃饱了撑得挡爷前进的道路,他真的就乖乖地滚到一边去
这时,贾充带着一批人过来,把曹髦的队伍拦住
曹髦这时什么也不顾了,举着宝剑,亲自出战
所有的人都知道,曹髦这小子的武力指数比他的智商更低,但他到底是皇帝,是可以杀死全国任何一个人的老大。因此,贾充手下的那些人一看,都不敢动,个个都打算后退,连贾充也觉得没办法
偏在这时,那个倒霉的成济隆重登场,对贾充说,我们该怎么办
贾充一看,原来还有这家伙在旁边。这时正是利用这家伙的大好机会,便对成济说:“司马老大天天大鱼大肉地养你们,为的就是今天。现在事情都到了这个时候,你还问怎么办做什么?
成济的智商虽然不高,但对贾充这话还是能够深刻领会的,马上抽出长矛,对准曹髦刺过去。这家伙这一次是真正的卖力,一矛把曹髦刺穿了个透明窟窿。魏国皇帝曹髦当场死亡。这时他只有二十岁
司马昭到了这时,还玩儿了个把戏,一接到这个报告后,装着惊吓的样子,从床上滚落到地板上,让脸面变得没一点儿血色。他的叔叔太傅司马孚跑到案发现场,抱住曹髦的大腿,痛哭起来,而且还把所有的罪过包揽过去:“皇帝被刺杀,是我的罪过啊。
叔侄俩演完这场戏后,司马昭马上来到宫中,召集在京的所有高级领导干部,讨论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只有那个仆射陈泰不来。陈泰当时还算有点儿名望,因此,司马昭必须把他请到场,就派他的舅舅荀顗用专车去请他过来,而且还叫他全家的亲朋好友做他的思想工作——这些亲朋好友,当然知道不做思想工作的后果,因此都积极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去见司马昭
陈泰最后只得去见司马昭。司马昭这时像刘备一样,当着陈泰的面放声大哭,然后问陈泰:“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们该怎么办?
陈泰说:“只有砍掉贾充的脑袋,才能平民愤。
司马昭一听,迟疑了半晌,才说:“能不能把要求降低点儿?
陈泰很干脆:“我只想到这个地方,没有想到更低的。
如果司马昭这时答应陈泰的要求,后来的晋朝可能就不会乱得那么快了,中国的历史估计也是另一个模样。可惜,司马昭不愿杀贾充。这时候,他不杀贾充是有他的道理的。此时,他的权威虽然达到了历史最高,到了可以说杀谁就能杀谁的地步,但他也知道,目前他还不能这样,他还需要像贾充这样的死党为他卖命。如果这时杀了贾充,以后谁还肯为他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所以他必须留下这样的骨干
司马昭在处理这件事时是伤了很大的脑筋的。他一直把这件事拖了二十多天,这才决定把全部责任推到成济的身上,把成济说成一个野心家,是不忠不孝的典型,然后宣布成济的罪状。这个罪状是什么罪状?是弑君之罪。这个罪是历史上最大的罪——你做其他事,做出历史之最,那是件好事,可罪状做成历史之最,那可不是玩儿的。犯这个罪的后果是——诛灭三族。是一人犯罪,全家倒霉的事
成济这个没有头脑的家伙,当初那一矛刺过去时,肯定以为自己为司马老大立了一件大功,这个奖赏不知有多高,说不定比王基、邓艾那些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功劳还大,因此坐在家里每天面对墙壁发笑,等司马老大封官封侯的任命书。哪知却等到一张逮捕证,最后被宣布为弑君之罪,连同家里所有的人,接受审判,一同押赴刑场,心里一定大叫冤,这才知道天下不是什么功劳都可以去抢的
在这二十多天里,司马昭再次利用郭太后这块招牌,让她宣布曹髦的罪状。把皇帝曹髦说成篡国夺权的野心家,虽然野心家曹髦已经自绝于人民,但也要追夺他的皇帝称号
郭太后又决定立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当皇帝,并且派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表太后去宣布这个决定并迎接他到洛阳来。人人都知道,郭太后的这些决定,其实都是司马昭的决定。这个郭太后平时什么事也没有,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出面,帮司马昭背一下书。中国历史的太后很多,但像郭太后这样给权臣当招牌几次发布免去皇帝命令的太后却独此一人
司马昭还做了一个动作,就是辞去相国、晋公、九锡之命,算是为这个事件负点儿责任,并做个交代。太后当然同意——对司马昭的话,郭太后只有同意的权力
任命了新的皇帝,杀了那个倒霉的成济,再表彰了一些功臣之后,司马昭的权力更加巩固。虽然这个事件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其流血程度跟街头群架的规模差不多,但却关系重大——被害人是皇帝。虽然司马昭从曹髦的《潜龙诗》看得出,两人的矛盾已不可调和,曹髦迟早会找个机会跟他摊牌,但他的内心并不想杀死这个愤青——复制一下曹芳的故事,让郭太后下个文件废掉曹髦,再把一个姓曹的推到那个座位上当皇帝,应该是最好的办法。而且他有这个实力,只是觉得机会还没到来。哪承想,曹髦这家伙沉不住气,率先制造事端,最后出了这个结果。司马昭接受这个结果是很被动的,但又不得不接受
司马昭觉得自己的“德”还没有到位,而弑君之罪,在当时是最大的缺德之事。司马昭知道要是处理不好,他此前的形象将大受损害,声望大大下跌。说不定某个有实力的反对党趁机发难,结果就难以想象了。幸亏曹家的人气已经一点儿不剩,虽然有王经、陈泰几个人表示愤慨,但这几个哥们儿除了几滴眼泪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实在不足为患。相反,从这个事件中,司马昭彻底检验了内部百官对他的态度——除了一小撮心存不满的态度外,其他人不是他的死党,就是中间派,两眼左顾右盼,随时倒向有实力的那一边
司马昭对内的整顿已经结束
接下来,应该对外用兵,通过武力统一中国,把统一的功劳有力地记在司马氏的账本上,这才是他最终的目标
不久,新皇帝即位。按照这个国家的光荣传统,新皇帝即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元。于是,这一年也就是公元260年改为景元元年。当时,新皇帝十五岁
接着,又下诏,恢复司马昭刚辞去的那些职务。司马昭要是接受,他就不是司马昭了。他看到这个诏书后,立刻表示坚决拒绝。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