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臣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历史极为悠久,据说是在公元前37年所建,发源地在中国的吉林省。而后,经历了漫长的扩张战争后,高句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朝鲜半岛北部,而在隋朝,朝鲜半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高句丽在北,新罗在东南,百济在西南
高句丽之所以逐渐崛起,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政权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高句丽建国的公元前37年,乃是西汉汉元帝时期,而后的六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王莽篡汉、光武中兴、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乃至隋朝的这些阶段,纷纷扰扰,乱乱哄哄,对边陲的控制力自也有所下滑
举个例子来讲,汉武帝时期,灭亡了卫满朝鲜后,西汉政府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卫满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最早是商纣的叔叔箕子建立了政权,史称“箕子朝鲜”,该国在周朝时期,是中原政权的藩属国。“箕子朝鲜”享国近一千年,传了40多代君王,一直到西汉初年,才为卫满所灭
这位卫满,乃是燕王卢绾的部下
燕王卢绾跟汉高祖刘邦是街坊,同年同月同日生,打小光屁股一块长大,关系好得要命,在刘邦的宠臣名单中,卢绾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为了赏赐发小,就把燕国封给了卢绾,于是卢绾就成了燕王
汉初有不少的异姓诸侯王,比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但是,要说刘邦心甘情愿封的异姓王,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卢绾
悲催的是,卢绾的脑子并不好使,他意识不到自己跟其他异姓诸侯王的区别,他不知道“发小”跟“盟友”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于是,在其他异姓诸侯王纷纷倒霉时,他居然有了“兔死狐悲”之叹,最后逼得刘邦去征讨他
卢绾这才知道自己错了,还把部属布置在长城脚下,等着刘邦病愈,想进京谢罪,可惜的是,几个月后,刘邦病逝了,卢绾没有等到谢罪的机会,他被迫流亡匈奴,一年之后,抑郁而终
卢绾这事儿给刘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异姓都不可靠,即便是卢绾这样的,也不可靠。于是,在征讨卢绾时,刘邦跟部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当然,不久的将来,刘邦的子孙还会明白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异姓不可靠,同姓同样不可靠;保卫皇权最可靠的办法,是压根不要封王
言归正传。卫满当时便是卢绾的部属,但是在卢绾流亡之时,他并没有跟着一起去匈奴,而是向东去了朝鲜半岛北部
而后,卫满便趁着“箕子朝鲜”的衰落,灭亡了这个享国近1000年的政权,建立了一个新政权,就是所谓的“卫满朝鲜”
“卫满朝鲜”享国仅有90多年,随后为汉武帝所灭,于是,在“卫满朝鲜”的疆域上,西汉就设置了前文所说的“汉四郡”
公元前82年,汉朝罢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辽东高句丽西北(今辽宁新宾),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
然后,就是高句丽的扩张史了。公元37年,趁着西汉灭亡、中原内乱,高句丽对乐浪郡发动了攻击,一度占领此地。七年后,平定了乱世的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郡,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
然而,在东汉灭亡之后,中原政权再度陷入漫长的混乱,趁此机会,高句丽终于彻底完成了在朝鲜半岛北部的扩张,在公元313年夺取了乐浪郡
其后,中原政权虽然一度试图反击,前燕的奠基者慕容皝还在公元342年冬摧毁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逼迫高句丽迁都平壤,但是,慕容皝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逼迫高句丽臣服进贡罢了,并不能恢复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
然后就到了隋朝。在隋朝建立的公元581年,高句丽王高汤一如既往,遣使入朝,表示愿意称臣,隋文帝也封其为高丽王;而后,高句丽便岁岁入贡
但是,很快,局势就发生了变化
在公元589年,隋朝灭掉了南陈,分裂了近三百年的中国,重新回归统一,中原政权再度空前强大,于是,原本还很顺服的高句丽,终于开始慌了
高句丽的大部分领土,都是趁着中原政权衰落的时候所夺得的,于是,他们也就很怕有一天,隋文帝杨坚翻开地图,发现朝鲜半岛北部原是中国的领土…
慌了之后,高句丽的行动是——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高句丽这么搞,当然犯了隋文帝的忌讳,于是,杨坚不爽了
开皇十七年,隋文帝给高汤下了一个诏书,洋洋洒洒,近千言,最后几句话,点出了中心思想:“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隋文帝的意思,说你胖,你还喘起来了,真当自己是根葱?撒泡尿照照,自己几斤几两!你们是比陈朝牛逼?爷就是给你们面子,要不然,你们够爷一顿菜吗?自己好好琢磨去吧
高汤接到这诏书,心里怦怦的,也虚啊,当时就想写封信去道歉来着,但是,还没等写呢,死了。即位的这个,叫做高元
高元刚即位的时候,还是有些表面文章的,隋文帝先是封其为辽东郡公,而后高元上表谢恩,又请求封王,隋文帝于是将其封王
但是,在这平顺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高元躁动不安的内心。年轻气盛的高元跟乃父完全不同,他不想对隋朝低头认怂,他打算采取更积极的姿态——先下手为强。高元即位后第二年,他动手了,他率领万余靺鞨骑兵攻打辽西
当然,事实证明,高句丽传统的两面外交(一面认怂,一面炸刺)是有其道理的——高元的这次出击,就被营州总管韦冲打退了。然后,高元就惹来了杨坚的雷霆之怒,盛怒之下,杨坚点起兵马,出动水陆大军三十万,由爱子杨谅、大臣王世积挂帅,高颎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征讨高句丽
在出征之前,高颎曾劝诫杨坚,力陈不可,但是,盛怒之下的杨坚又怎能听得进去?杨坚又怎能容忍撮尔小国爬到天朝大国的头上?所以,反对无效
反对无效之后,东征正式启动
这次东征极具戏剧性,先是陆军跑到山海关(当时还叫临渝关),水土不服,发生了一次大瘟疫,死了一票人;然后又是水军从东莱出发,碰上了风暴,又是伤亡大片;仗还还没开打,人死了个七七八八。更戏剧的是,本来以这情况,东征也是搁浅了,结果那边高丽国王高元听说隋朝兴兵来讨,顿时慌了手脚,赶紧派人来请降称臣。于是,这次东征也就成了一次闹剧
这次东征让两个人很受伤,第一个人,便是汉王杨谅
杨谅同志,乃是此次东征名义上的统帅,当然了,杨坚也知道这孩子不靠谱,此次出征,不过是让他去见见世面,不指望他能力挽狂澜,所以,大小事务,杨坚全都交给了高颎来处理
高颎一开始反对出征,自是因为意识到困难重重,但既然杨坚下定了决心,那也只能“既去之,则安之”了。高颎也不是第一次带兵出征了;杨谅也不是第一个跟随他出征的藩王(当年南下平陈时,晋王杨广曾随同高颎出征);而且此前出征,杨坚对他总是百分之一百二的信任,毫无疑心;所以,此次高颎也一如既往的,放开手脚,该怎么干就怎么干,无所顾虑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把一心干出番事业的杨谅给冷落了
杨谅同志虽说是名义统帅,但年轻人壮志满怀,此次是想做出点成绩让老爸看看的,出征之前,估计跟手下商量了一百套方案,就等着到了战场上一一施展呢,结果咧,真等到出征了,他却什么都干不了——因为高颎根本不鸟他
如果东征大胜而回,杨谅同志估计也就只能咽下这口气,但好死不死,好端端一场东征,最后搞成了一出闹剧,于是,心怀不满的杨谅就有话要说
杨谅是怎么说的呢?回来后,他对杨坚说了这么一句:“兒幸免高颎所杀。
这句话当然是夸张了,杨坚也知道夸张了,但是,杨坚还是很生气
杨坚生气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汉王杨谅,乃是他最疼爱的儿子
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伽罗所生,一母同胞,分别为,长子杨勇,二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
这几个儿子中,有两个儿子很悲催,一个是杨俊,另一个是杨秀
秦王杨俊曾跟杨广一块参与了讨陈之战,当然了,彼时尚幼的杨俊不过是作为二世佬前去镀镀金,见见场面,实际作用远不如杨广
秦王杨俊是个大悲剧,他有个母夜叉一样的正妻,这位崔妃因看不得杨俊三妻四妾而在瓜中下毒,导致杨俊后半生一直病病怏怏
原本杨俊是并州总管,因为中了毒,生了病,只能回京就医。被老婆下毒已经够倒霉了,更倒霉的是,回来之后,杨俊就被杨坚给免了官
为啥呢?因为杨俊在任上骄奢淫逸,深为杨坚不满,而在杨坚看来,他之所以中毒,也是咎由自取,而且丢尽了皇家脸面,这样的不孝子,要他何用
当时很多人,包括杨素在内,都为杨俊求情,认为杨俊本性不坏,因为奢侈的缘故而被免官,似乎责之太苛,结果杨坚根本不鸟,还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大道理回绝了杨素:“我是五儿之父,非兆民炎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
杨俊被免了官,病得更重了,最后派使者上表入谢。本以为杨坚会看在自己可怜的份上,宽恕了自己的罪过,结果,令杨俊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此次谢罪,等来的却是杨坚又一番毫不容情的斥责:“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
老爹不原谅自己,杨俊万分恐惧,他的病,也只能更重了。后在开皇二十年,杨俊在秦王府邸抑郁而终
杨俊死后,杨坚只是象征性哭了两声,而后就下令把王府内奢华的东西,全部焚毁,送葬的用品,也是至为简单。不久后,杨俊的手下请求为他立碑,结果杨坚一口拒绝,冷冰冰的训道:“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儿子犯了错,父亲教训两句,这原本并不稀奇,但像杨坚这样,自始至终,毫无垂悯之意的,在历史上确实也不多见
杨俊的弟弟杨秀,也不比杨俊运气到哪去,而他倒霉的原因,则比较另类,就是太能耐
杨秀这个人是有些本事的,《资治通鉴》说他“容貌瑰伟,有胆气,好武艺”,要做比较的话,比较像曹操的二子曹彰;不同点是,杨秀意气形于色,有野心。杨坚对这个儿子也很担心,担心什么呢?担心他会造反。杨坚还曾对独孤皇后说过这事,说这小子将来没好下场,我活着可能还没事儿,我死了一准儿出事儿
因为这个道理,杨坚对杨秀就格外严厉
杨秀曾经跟兵部侍郎元衡交好,曾请求让元衡辅佐自己,但杨坚表示反对
后来,在一次战争中,因为杨秀任用了一个宠臣叫万智光,让杨坚非常不爽,当时就下诏斥责杨秀,说他“所用非人”。后来,此事还被杨坚上纲上线,他曾这样对大臣发表对此事的意见:“坏我法者,必在子孙乎?譬如猛兽,物不能害,反为毛间虫所损食耳。”这番话,自然就很恶毒了,自己的儿子不过是任用了一个亲信,杨坚就把他骂成是“毛间虫”,还说是“坏我法者”
还没完,此后,杨坚就夺走了杨秀的部分兵权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杨秀也没犯多大错误,却被杨坚防贼似的这么防,而他的老弟杨谅,则不管做错了什么,杨坚都不会跟他置气
杨坚是怎么对待杨谅的呢?《资治通鉴》说:“汉王谅有宠于高祖,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距黄河,五十二州皆隶焉;特许以便宜从事,不拘律令。”这段话有两点:一、给的地盘大,二、给的自由度大
同志们,杨坚是何等样人?杨谅这受宠程度,还用多说吗
有人可能有疑惑了,杨坚宠杨谅,会不会是因为杨谅有本事呢?很不幸,答错。在杨坚的几个儿子中,杨谅就算不是最没本事的,起码也是最没本事的之一
举个例子吧。其后的开皇十九年,突厥进犯边境,当时杨坚任其为行军元帅,结果这位行军元帅架子忒大,居然自始至终,没有去过军中…
主帅不到军中,此战的结果可想而知,自是输了个稀里哗啦。输了个稀里哗啦后,杨坚当然很不爽,就把相关人员一一治了罪,其中包括杨谅的亲信爱将八十多人——但是,唯有主帅杨谅,却屁事儿都没有
然后更奇妙的事儿来了。就说杨坚此人,是眼里不揉沙子的,说一就是一,绝不容什么徇情枉法,而且人人了解这一点,所以,几乎没人敢在这方面造次,惟独杨谅例外。杨谅听说自己手下八十多个人都被清算,自然是不爽,然后就上奏杨坚,说老爸给个面子,留下他们吧
结果大家猜杨坚什么反应?杨坚的反应是,怒曰:“尔为籓王,惟当敬依朝命,何得私论宿旧,废国家宪法邪!嗟乎小子,尔一旦无我,或欲妄动,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何用腹心为!
这个反应很奇妙,奇妙得很。杨秀的情况咱刚说过,不要说为手下打了败仗求情了,就他妈用个亲信当将军,那边杨坚都气得七窍生烟了;现在倒好,杨谅甭说是用一个亲信了,这亲信都以万数了,光是打了败仗之后受到牵连的亲信将官都有八十来个,性质的严重性、恶劣性,比之杨秀,何止甩了十条街?更牛的是,杨谅这小子打了败仗还恬不知耻,敢去求情。事情做到这个地步,结果杨坚的处理竟然只是好好骂了杨谅一顿
这两件事一对比,就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杨坚了——偏心。而且,这个偏心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杨秀要是不服气,也就只能买块豆腐一头撞死去。人说“父母爱幼子”,在杨坚身上,显见此言不虚也
要是硬要说杨坚的偏心有道理的话,我们就得来好好分析一下杨坚训斥杨谅的那番话了
那番训词大概什么意思呢?无责任翻译一下:你小子在想什么,你以为你爹是傻子,不知道吗?你小子不就是想搞宗派,扶植亲信势力吗?小子,老爹劝你一句,别想了,就你这点三脚猫的能耐,将来我死了,你老哥搞你就跟从鸡笼里提溜小鸡似的——都不需要用力的
显然,这番训词说明,杨坚其实对杨谅倒是看的很透,知道这小子急吼吼的,其实没多大出息,根本掀不起啥风浪
换句话说,所谓偏心的道理,也不过是“杨秀有能耐,而杨谅没出息”罢了
有能耐反而不受宠,杨秀要是领会到这一层,估计更得是欲哭无泪了。但是,朋友们,在皇家,“有能耐”有时候可不是啥好事哦
举个例子吧。清朝康熙一朝曾经上演了轰轰烈烈的夺嫡之战,史称九子夺嫡。在这九个儿子中,最得人心最有能耐的是谁呢?对咯,号称“八贤王”的胤稷。后来,康熙帝再次废掉胤礽后,开了个会,要求大臣们集思广益,说说谁最有资格当太子。大臣们不知是计,于是大部分人都表示胤稷最适合。结果胤稷什么下场呢?结果因为这次事件,胤稷彻底掉出了皇位继承人的序列,大失圣眷
后来,康熙帝还这样评价胤稷:“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
其实,胤稷有没有康熙帝说的这么坏呢?不见得吧?胤稷出身不好,老妈卫妃出身低贱,是个浣洗的宫人,从小胤稷就被瞧不起,但是后来胤稷自强不息,努力做事,宽以待人,礼贤下士,这才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认可,容易吗?胤稷辛辛苦苦当个贤王,有错吗
其实,胤稷真正有错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险”,而在于他的“贤”。一个王子,如此得人心,这在康熙眼里,可不就是了不得的大罪吗?儿子你这么有出息,你让老爹怎么混?所以,康熙帝语调一转,“贤”就变成了“险”
当然了,康熙帝乾纲独断,一手遮天,所谓“千古圣君”,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咯,胤稷也就只能认倒霉了
“有能耐”不一定是好事,反过来说,“没能耐”当然也不一定是坏事
还是清朝的例子。乾隆帝有个弟弟叫做弘昼,此公平时几乎什么事都不管,就是遛鸟熬鹰斗蛐蛐,据说,他还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办过好几次丧事,家里人哭得一塌糊涂,他却据在祭案上,拿着祭品,大嚼大咽。因为这一系列荒诞无比的闹剧,弘昼得了个“荒唐王爷”的称号
然而,弘昼真的荒唐吗?当然也不是。在雍正一朝,弘昼的三哥弘时,因为表现得过于精明,锋芒过盛,一心跟弘历争宠,最后反落了个被雍正逼令自尽的下场。以此,聪明的弘昼,也就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荒唐一下了
弘昼的“荒唐哲学”,让他一辈子过得很顺,没出过差错,所以,在皇家,“没能耐”其实也是桩大好事哦
杨坚确实对几个儿子有偏见,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杨坚不是昏君,为了“国祚绵长”,他也只能压制又能耐的杨秀,而放纵没本事的杨谅
好,言归正传。杨坚对杨谅的宠爱,似乎也不需要我们再多废话了,因此,爱子在老爹面前哭哭凄凄,老爹心里有不爽,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杨坚的不爽,还有第二个原因,更深层次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隐约觉得,高颎对杨谅的轻视,是因为他跟太子的亲家身份
谁都知道,杨谅是杨坚最得宠的儿子,大臣们要是懂事的,不管采纳不采纳他的建议,总是要哄一哄他,至少表达一下对他的尊重,但是,为何唯独高颎胆敢无视现今最得宠的王子?还让这个小王子回来大哭大闹,说差点被丫弄死?在高颎的傲慢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杨坚认为,隐藏的是作为太子党骨干的高颎,已经目空一切,难以制御
杨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有他的道理。早在东宫设宴事件之前,因为对杨勇的奢侈不甚满意,杨坚就隐约有了废立之念,为此他曾试探过高颎
当时杨坚透出口风:“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指杨广)必有天下,若之何?
高颎很不客气,一口回绝:“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高颎是太子党,正因如此,这位权臣才会因为自己后半辈子有了保障,而胆敢不把当朝王爷放在眼里——这就是杨坚的逻辑
所以,此次东征,杨谅虽然受了伤,但受伤最重的,还得算是高颎
自此之后,高颎就正式登上了杨坚的黑名单,因为东征这出闹剧,高颎的人生,将要急转直下,从一出喜剧,变成一幕悲剧了。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