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

定军山 他首先把弟弟曹植、曹彰都遣送回他们自己的封地,要他们好好地在那里过自己的生活。然后就着手整理他们的黑材料
曹植当时是临淄侯。他此前虽然跟他的老哥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储大战,差点当上了魏世子,可后来以失败而告终。到了这时,他也知道自己的前途就这样了,因此又全面恢复诗人那种颓废生活。如果是一个宽厚的老大,肯定会放他过去,一来显一下自己的肚量,二来到底是自己的兄弟。可曹丕不是个大度的老板
他看到曹植还在天天喝酒,心里更不爽,便想折磨一下这个老弟
这么一想,他就决定把这个可恨的才子弟弟往死里整,让所有人都知道,跟他作对的下场是什么。他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先把曹植最铁的死党丁氏兄弟全部抓起来,当场宣判死刑,而且连他们家的男人也全部杀掉。所有的人一看就知道,曹丕已经拉开了迫害曹植的大幕,搞定了曹植的几个手下,下一步的矛头就是直指曹植
曹植的一个手下,监国谒者灌均很准确地揣摩到曹丕的这个心思。他虽然天天跟曹植在一起,过着腐败的生活。可他觉得还是投靠曹丕有前途。要想在曹丕那里过得更好,就得有立功的表现。他知道凭他那点本事,要上战场去杀敌人立功,估计功还没有立,自己先被敌人杀了。所以,就决定出卖自己的老领导,这个功劳也是巨大的。于是,他就写了个举报信,投到曹丕那里。这个举报信的内容一点不复杂:“临侯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说曹植天天喝酒,然后到处发酒疯,一点不亲民,狂妄得没有谱,而且还劫持过魏王派来的使者
如果是在平时,曹丕一看这个举报信,就会丢到一边,什么也不管。可那时是个什么时代?是个名士吃香的年头,那些觉得自己有成为名士潜质的人,谁不拼命大喝特喝,想着办法在那里疯狂。如果这样的人也可以抓起来,估计曹丕天天抓人也抓不完。曹丕那时非常需要有人出来举报一下曹植。可他打开一看,居然是这个举报。但有举报总比没有举报好。于是,他就凭着这个举报信,下令把曹植抓了起来
曹植很快就被押送到邺城,曹丕居然想以此为罪名直接杀了这个越想越觉得可恨的弟弟
可他的老妈不同意
曹丕可以不尊重任何人,但不能不尊重自己的老妈。况且,他的这个魏王还是刚由他老妈任命的,而且他的老妈连他老爸也很信任,绝对是德高望重的领导。更要命的是,曹丕最后能在曹操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会装孝子。全国人民也以为他是个大孝子。现在他一当大王就不孝起来,以后谁还把他的话当话?可他的心里仍然很愤怒,仍然不愿这么便宜了这个可恨加可恶的弟弟。就把曹植叫来,说人家都说他的水平厉害,要求他现在就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而且诗的主题很明确,题材一定与兄弟有关,但不能有兄弟二字。曹植要是做不到,说明他以前那些出口成章的才华都是忽悠老爸的。忽悠老爸是什么罪?是死罪
曹植一听,立即“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当时虽然恨不得把曹植砍成肉酱,但听了这个诗,仍然“深有惭色”。他那时的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况且,他也知道曹植现在确实已经很老实了,再死抓着不放,就显得自己太不大度了,人家也会把他看成连兄弟也放不过的暴君,以后谁还跟他干呀?终于放过了曹植,但仍然贬他为安乡侯。要是不处分一下,他自己抓曹植倒成了违法行为
这就是有名的“七步诗”情节
关于这个七步诗,有很多版本,以上是一个版本,另一个版本只有四句,是大家都熟悉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为什么前一个版本没有流传,而后一个版本流传得这么深远?我想,主要是前一个版本里的头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很让后来的人读不懂。其实,这两句话是在描述豆豉的制作流程:先把豆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再加香料,就成了豆豉。可能是后来某个作家发现,这个工作流程不但让人读不懂,而且还对主题起到淡化的作用,不如直接就要后面那四句有力,于是就帮才高八斗的曹植删掉了。当然,也有人说:“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反正从大诗人那里出来的产品,都是优良产品,绝对没有质量不过关的废材,更不可能有边角废料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三国志》之中,而是在《世说新语》里翻出来的。所以,大家很是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认为这个故事肯定是某个文人吃饱了没事干,最后根据弟兄俩的关系胡扯出来的。他们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曹植的作品集都找不到这首诗。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因为,编曹植的诗,是在曹植死后的那一年,主持这个工作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在曹植死后,曹叡觉得这个叔叔后来很老实,被他们父子逼成这个样子,实在有点过分了,于是就下令把叔叔的诗结集。这个《七步诗》的背景就是曹氏兄弟自相残杀的故事,而且反映的是曹丕最为残暴的一面。曹叡再怎么同情这个叔叔,也不会在安慰叔叔的同时,顺便把老爸的这个糗事当猛料曝光出来。所以,曹植的诗集里没有这个诗,也是很正常的
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又是后来魏国的官员,当然也不会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如实记录在案,只是一句“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把这事了结。如果不是曹丕的意思,哪个“有司”敢出来请治曹植之罪?而且,曹丕肯定是同意过了的,最后闹得老太太出场干预,事情才算完。如果曹丕不同意,老太太能出面吗
至于这个七步诗故事的真实性,现在谁也说不清了。但曹氏兄弟相煎相熬,最后成为兄弟相残最经典的故事,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第二章 篡汉情节
刘封真的该死
曹丕跟曹操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疑心很重。不过,两个人疑心的侧重点却大不一样。曹操对自己本家的人信任得要命。现在军权基本都是掌握在夏侯、曹氏手里。夏侯惇是大将军,全国军队的领导者。曹仁是军方第二把手。那些曹操多次口头表彰过的人才,只能站在一边参政议政,但却连一个班的兵力也不能掌握。曹丕却相反。他经历了与曹植的夺位之战,靠着那些外姓死党的帮忙,这才战胜了自己的亲兄弟,于是就主观地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家兄弟,而那些外姓人才是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因此,他对自家人都是持怀疑态度,而对那些外人倒是很和蔼可亲
曹丕还有个毛病,就是好色,不但好女色,就是看到好看的帅哥他也喜欢
还记得那个孟达吧
他原来是刘璋的手下,跟张松和法正是好兄弟,三人一致不看好刘璋的前途,就共同把刘璋出卖了,成为刘备的手下。刘备对他当然很信任,让他与刘封一起共事。后来,因为关羽向刘封求救,孟达居然叫刘封不管这个闲事,于是,不救关羽
刘备知道后,很生气
刘封也怕起来,就把责任推到孟达的头上,不断地制造不和谐的行动
孟达知道自己真的危险了,就带着部队溜了出来,宣布向北方投降。他虽然对关羽一点不礼貌,但对刘备还是很客气的,跳槽的时候,还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本来一点不想投降曹操,可现在没有办法了。刘封天天叫着要杀我,我只得跑了
孟达不但讲文明有礼貌,而且长得“容止才观”。曹丕一看就喜欢了,立刻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阳平侯。散骑常侍是曹丕当权后才设置的一个高管岗位,主要任务就是天天跟在他的后面到处跑。而且曹丕还常常让孟达跟他一起坐在自己的专车内去视察工作。后来,曹丕觉得光给孟达这几个头衔,还不够,就又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成一个大郡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让他也当个地方一把手。反正这三个地方也是孟达带过来的,现在让他继续当那里的负责人,别人也不能说什么
曹丕那时只想着自己心里爽,只想着要对孟达好一点,一点没有料到,他的这个任命后来就出现了一个大的麻烦。因为,这个地方是跟刘备集团的交界处,曹丕让他当这个地方的一把手,就相当于把西南的担子全面交给了他
那些跟曹家父子干了一辈子的人看到孟达才来这里几天,就得到这样的待遇,个个心里郁闷得要死。当然,郁闷归郁闷,他们并没有集体去上访,向曹丕说出他们的郁闷。他们都明白得很,这话是不能说的
但刘晔仍然要说。他对曹丕说:“孟达的人品很有问题,而且又仗着自己的智商高,爱耍手腕,绝对不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新城是处于与刘备和孙权交界的地方,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现在大王把孟达放在那里,如果他哪一天情绪不稳定起来,危害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话绝对正确。可曹丕却认为一点不正确。于是,坚决否定了刘晔的意见
曹丕为了表示自己的眼光是对的,还叫孟达跟夏侯尚以及徐晃一起去向刘封进攻。刘封是孟达以前的老领导,也是刘备的养子。让他去打刘封,不但可以说明他的投降是坚决的,同时也断了孟达以后再投降刘备的后路。曹丕觉得自己这一招真够狠
三个大将带兵过去,士兵们还没有进行接触,刘封手下的另一个大将申耽看到敌人势大,而且他本人又是孟达的好朋友,最后就宣布倒戈
刘封再怎么厉害也守不住城了。敌人最后大喊大叫冲进城来,他只得拼命跑路,回到成都,向刘备报告打了败仗
刘封本来是荆州人,是一个姓罗的人家的儿子。刘备刚到荆州时,还没有生刘禅,觉得刘封很可爱,就收他做了养子。他也是个猛男,当初他曾经把曹操惹得很窝火,大喊大叫着要让他的那个黄须儿来跟刘封比一场——如果刘封很一般,曹操哪会这么没有风度
诸葛亮也觉得刘封是个不好对付的人,怕刘备挂了之后,没人能抗得住他。刘备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刘备虽然曾把他当儿子,但自己生了儿子之后,就只在乎自己的儿子了。也怕这个假儿子到时把自己的真儿子搞定。那自己这辈子的辛苦可就白费了。于是,他就听了诸葛亮的建议,在刘封狼狈逃回时,宣布了中央对他的处分:赐死
刘封虽然很猛,但到了这时,还能怎样?那么一大堆罪状在那里摆着:不救关羽,不但让关羽被杀,而且还彻底丧失了战略要地荆州;处理不好与孟达的关系,致使孟达带着部队投降北方,又丢了所守的几个城。哪个罪都是可以直接判处砍脑袋的。现在让他自己选择死去的方法,那是看在他是刘备养子的份上。刘封没有办法,只得遵命去死了
对于刘封的死,《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都大声叫好,说刘备的这一刀老早就该砍下去了,谁叫他不去救关二哥,让关二哥走麦城?以前我也叫好过。后来一想,这真的怪得了刘封吗?他的那点力量真的能救关羽吗?当然,关羽事先跟他通气,让他过来集中力量一起打曹仁也许是对的。可如果刘封开过去,跟关羽联手真就无敌了吗?那时是魏吴两方以举国之力来与关羽打,两个集团所有的精英以及精锐部队都投入进来,都在咬着牙一定要把关羽搞定而后快的。力量之强、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因此,再加一个刘封的力量,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刘封没有过去,当然有他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也不全是错的。再说,刘备杀刘封也并不因为他不去救关羽,同样也不因为他被孟达打败丢了城池,而是诸葛亮的“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从这点上看,刘封的冤跟窦娥也差不了多少。而刘封的死,对刘备集团而言,损失就巨大了。现在刘备手下别的不怎么缺,缺的就是人才,那些有用的人才,不管刘备怎么信任,怎么重用,还没有施展几下就都死了。剩下的那些人,虽然人品很好,忠诚度很高,但水平都不怎么样。现在刘备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就那么几个。而刘封显然是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刘备前段时间就曾放手让他单独行动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果刘封不死,以后蜀汉集团就会多一个大军事家,诸葛亮还用那么累吗?诸葛亮死后,蜀国还那么缺乏人才吗
但刘备为了刘禅,诸葛亮为了以后能独揽大权,刘封就该死!这就是政治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