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江山权贵几经手 高瞻远瞩

第四章:江山权贵几经手 高瞻远瞩 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李固
一、少年壮志不言愁
李固是汉中南郑人,生于永元八年(公元96年)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李邰,长于河图、洛书、风星之学,汉安帝时,做过太常、司空。少帝时,做过司徒,曾参与拥立汉顺帝的谋划,因为有“拥立”之劳被封为涉都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婉言拒绝了,理由是:臣本布衣,不适当官
与他的父亲低调隐忍相比,李固表现的更为另类。首先是长相奇。他的额头上有像鼎足一样突起的骨头,脚底下踏着龟状的纹。其次是心智奇。他自少年时代起就胸有大志,虽说是一个贵族子弟,然而毫无纨绔弟子的习气。是个典型的五好学生
一是好读书。为了求知识,他经常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寻访名师,研究学问,研究人生。二是好专研。他的知识面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
三是好谦虚。在太学里,也从不因自己是大官员的子弟而傲视同窗,同学们与他多年共学,都不知道他是朝廷大臣李邰的儿子
四是好结交。他结交四方有志之士,很多读书人慕名而向他求学,但他却做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此,很快他的威名远播,京城的人对此给予最高的评价:“又出了一位李公。
五是好志向。他不急于功名,当时的司隶校尉五次推举他做孝廉,益州刺史又举他做茂才,他都没有答应和接受,有的官府连连召他去做官,他也托病退去。他不愿在学业未成之前,过早地踏入宦海。他虽然不急于去朝中做官,但他还是不断挂牵着国家大事,对于当时外戚宦官的专横造成的腐败政治,更是忧心忡忡。王纲失坠,善政不行,每每想到这些,他心中就难于平静
二、壮年雄心不言悲
到汉顺帝时,李固已是“三十而立”之年了,是该参与朝政的时候了。永和年间,荆州盗贼蜂起,好几年都平定不了,便任命李固为荆州刺史。李固到任后,派遣官吏慰问境内,赦免盗寇之前的所挑起的争端,让他们改过自新。于是盗贼的首领夏密等人聚集其他的盗贼首领六百多人,自己捆绑着前来自首。李固都原谅了他们,放他们回去,让他们自己互相召集,开始威严法令。半年之间,其余的盗贼纷纷归降,荆州恢复了清净和平。便很快从荆州刺史荣调到京城为大司农
那时梁冀的父亲梁商实权在握,是朝中的真正的“摄政王”,并精心培植梁家势力。原本一直淡泊名利的李固这时却追逐起权力来,原因是:为国为民,臣之大者
嫉恶如仇的他如何看贯外戚专权的局面,又如何能让这黑恶势力一直把掌朝廷。为此他一方面在勇于参与朝政的同时,另一方面力劝一些有识之士不要在黑暗势力站起来,不要畏惧,不要低头,不要退缩,要坚强,要勇敢,要执着,要有信念,要有信心,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对此,李固来了个“投石问路”——向汉顺帝提出聚集贤士的建议,理由是:气之清者为神,人之清者为贤。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需得到才干之士的辅佐
汉顺帝很重视李固的建议,很快就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
大将军的梁商见状,也来了个顺水推舟,为了掩饰外戚专权的真相,对李固的举动显得很支持配合的样子。然而,梁商征召的所谓的天下名士多名不副实,大有滥竽充数之嫌
对此,李商却真刀实干,任人为贤,尽召开下才俊之人
其中江夏的黄琼最为李固所钦佩,于是他派人送了一封“聘用证书”给黄琼。然而黄琼知道这时朝中已是一片黑暗,不愿来朝中趟这趟浑水,但又不好直拒,只好回了一封书信,信中很简单明了,只有三个字:在路上。对此,李固为了打动黄,马上写了封信给他。信分三层意思
1、人生如白驹过隙,应该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现在正是时候了
2、有史以来,清明政局少,世俗混乱的时候多,倘一定要等待尧舜那样的圣君,那末,有志之士就永远无做事的时机了
3、坚直的东西易断裂,洁白的易玷污。阳春之曲虽然高雅,但和的人少,名声大的人,很难做到名实相符。近来有些被朝廷征召来的人,不是“名声太盛”就是“纯盗虚名”,但愿先生深谋远虑,大展宏图,以付众望
李固言行一致,他对黄琼的要求,也正是自己所要身体力行的。对此,黄琼感动之余,不远千里,进京为官,只为了李固的期盼。一到京城,经李固的极推荐,黄琼得到了仆射的官职
李固便条陈政见说:臣下我听说同时,为了达到聚集贤士的效果,李固聘用南阳的樊英、广汉的杨厚、会稽的贺纯,用大夫的礼仪接待他们。同时推荐了陈留的杨伦、河南的尹存、东平的王惮、陈国的何临、清河的房植等人。因而全国山野幽人、智术之士,无不弹冠相庆,乐意为国家效力。四海欣欣归服于圣德
三、中年执着为哪般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的地震、山崩、火灾等异常现象。朝廷为此很惶恐,特下诏书,要求人们指出时政弊端,提出良策,结果却是“无人应征”。对此,公卿大臣们一致推举李固为“出头鸟”来“献策”
首先,李固直接教会了大家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动之于内,应之于外。解析:王道通行则阴阳和畅,政事乖张则地震山崩。政治成就是由供职之人办成的,官府的功能是靠能吏来实现的。古时候,当官是凭着品德,而今,当官只是凭着“财与力”,多数官吏都以杀伐而获得声誉和迁升,而为政“宽和”不结党营私的人,反而遭到“斥逐”。这都是关于天心民意而见于往事效验的啊
第二个关键词: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道无亲,实在可怕!加以近日发生月食在端门一侧,月亮是大臣的象征。俗说太高了就危险,太满了就溢出,月满盈会亏,日正午就会偏,四者都是自然规律。天地之心,降福于谦退而忌盛满。所以贤达之人功成身迟,全名养寿,不生怵迫之忧。倘若真能令国政一清,道能行而忠已立,您老人家就可以追踪古贤人伯成的足迹,保全自己的终身荣誉了。那怎么会与那些庸俗的外戚之流,贪位恋禄者相提并论呢!我李固很是愚昧,不识大体,只是有感于古人一饭必报的榜样,何况受您知遇之恩怎能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呢
第三个关键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解析:自古以来,后妃家族之所以很少保持长久,主要是因为他们爵位高,权柄重,而又不知克制退让,终于不得不颠仆毁败。不说远的,在此之前外戚阎氏专权受祸就是一例。如今的情况,跟以往差不多,应该决心考虑如何推行善政的时候了
其次,李固引用了三段名人名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是《老子》中的:“其进锐,其退速”。解析:如今梁氏亲人贵为皇后,其父礼在不臣之列,尊以高爵,也还说得通,但其子弟群从们一个个荣贵显赫,飞黄腾达,大有鸡犬升天之势。要知道以前的明帝和章帝时可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建议:让步兵校尉梁冀回到他本有的位置上去,让梁家任侍中者退回去当小黄门,从而使大权不归外戚,政事全由国家,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二是《诗经》中的“上帝板板,下民卒瘅”。解析:昔日周幽王变更祖宗法度,而使下民受尽苦难呀!政教上一有差失,一百年也弥补不了啊。建议:应该坚持祖宗留下的法度。开石室、阅图书,召会群儒,征询得失,分析灾异,弄清天意
三是《周颂》中的“薄言震之,莫不震叠”。解析:本朝号令,不能失误间隙一开则邪人心动,利益启动则仁义之途梗阻。刑罚不能禁绝,教化因而凌夷。这才是天下万事的总纲,国家政治的急务啊!建议:应该罢退宦官,削其重权,只设两名常侍,让方正有德之人在皇上左右管事;小黄门五人,选才智清明者在宫中侍奉。如此,舆论就会平息,天下太平也能实现了
最后,结束语有两句话
1、我冒昧地上书皇上,所提意见不成熟的地方,请原凉海涵
2、我想通过上书使皇上觉悟,所提观点可行的地方,请认真考虑
汉顺帝看了李固的“真知灼见”后,做了三件事
1、取消了封宋娥的打算
2、责令诸常侍叩头请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3、封李固为议郎官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汉顺帝的“花样表演”而已。因为这个时候梁太后不会袖手旁观的,她开始吹耳边风了。事实证明,梁太后的耳边风胜过九级台风,汉顺帝很快被“温柔乡”所惑,非但没有“降”梁商的级别,反而马上升他为大将军,同样还升梁商的儿子梁冀为河南尹,梁氏势力进一步膨胀
梁氏进一步发迹后,自然容不下李固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了。在梁商父子的经心策划下,奠出一着杀手锏:诬陷
也正是为这样,摊上大事的李固头上的乌纱帽很快就掉了,原因是犯了错。罪名是:莫须有。好在正直正义正气的大司农黄尚为了李固,放下架子,低着头到大将军梁商面前求情,仆射黄琼联合众臣力保,梁商为了息事宁人,李固才免去了将牢底坐穿的牢狱之灾。随后,梁商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把他外调去做广汉的雒令。眼不见心不烦,只要你李固不在京城,总不能再掀风鼓浪,总不能再来闹事儿
按理说九死一生的李固应该很庆幸才对,但在赴任的路上,他的心却随着颠簸车子心潮起伏,感触万千:在一方为官为王,福利待遇都不菲,对个人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但这并不我所求啊。我所求的是要靠手中三尺利剑,整顿腐败的官吏,肃清外戚的专政,打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朝政来。既然在朝中不能施展抱负,为国分忧,为民谋利,去做地方官又有何用呢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想到这里,突然醒悟过一的李固到白水关时来了个“怒而罢官”,他解下印绶,归隐山林——回到故乡汉中,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个时候的大将军梁商人品还不很坏,眼看自从李固“罢官”后,朝中才俊纷纷选择赴其后尘,非隐即散,马上采取了补救措施,重新重用李固。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家赋闲快一年的李固又被征召到朝廷,官职变成了从事中郎。梁商的用意有两层,一是想通过重新重用李固达到获取好名声。二是想因此而把李固拉拢据为已用
然而,事实证明,梁商还是看走了眼,因为李固毕竟是李固,玉树临风的李固,个性鲜明的李固,独一无二的李固。因此,如果仅仅因为梁商给他升了官这个小恩小惠就可以收买他,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他以此为契机,开始了第二轮更为猛烈的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
李固对当时的梁商还看不透,认为他虽以皇后的父亲的身分辅政,但对自身还有所约束,假如他能带头放弃权势,外戚专权的事就好解决了。于是,李固再度上奏,建议梁商辞退高位,作个表率。对此,李固还引用了一个关键词: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劝梁商道:“爬得太高虽然风光,但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危险。如今大将军功成名遂,为了保全名声和享有福寿,避免忧祸,可以自动引退。假如你能这样,就不是一般的贪荣禄好权位的外戚之辈所能同日而语的了。结束语是:我这般掏心掏肺地跟你说,完全是为了报答你对我的知遇之恩啊,请三思而行
结果呢?梁商却不解李固的一片赤诚,不领李固的情。于是,梁商又借故将李固调离朝廷,去地方做刺史了
李固走了,梁商却突然患病死了,当真印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末到这句话
然而,朝中外戚专政并没有因梁商的突然病逝烟消云散,因为梁冀很快接过了梁商的接力棒——继承父职为大将军
这个时候的李固还在地方上也没有闲着,开始发威了,做了一件事很给力的事:打击贪官污吏。别人做这些事时是点到为止,李固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挑最带刺的果子挑,他剑直指梁冀的直属部下南阳太守高赐,并且给高赐的评语是:见过贪的,没见过你这么贪的。是自首,还是等着送堂受审,你自己看着办吧
面对李固的“口语逼供”,高赐害怕之余,马上带上RMB去找大将军梁冀。梁冀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派人持文书给李固,主要观点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中心思想是:网开一面。对此,李固回了一封文书,主要观点是:闻名不如见面。中心思想是:不羞当面
接到李固的回书,原本就兽心人面、鸠形鹄面、獠牙青面的梁冀表情为:面红耳赤、面目可憎、面缚舆榇。尽失颜面的他怒道:真是个不识庐山真面的面谩腹诽之辈,得让他体会到什么叫乱首垢面。于是他施展八面玲珑的功夫,把寒铁冷面的李固调去做泰山太守,大致意思是让他灰头土面地去面壁思过
然而,他不会料到,灰头土面的李固并没有因此而蓬头垢面,洗心革面的他,来了个就汤下面,很快便能独当一面,把管割地治理的别开生面,百城富面的民众对他声望愈来愈高,千里犹面的有志之士将振兴朝政的希望寄托在春风满面的他身上,希望他能“装点门面”——回朝执政,做到“以点带面”——重振太平盛世
嗔拳不打笑面,出于社会的压力梁冀汗流满面,只得两头白面地将李固调回朝廷,“三进宫”的李固和梁冀这对仇人见面从此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朝廷内开展了更激烈的牛头马面之斗争
两人争夺的焦点是人才。李固构思是用刚正不果的人去代替骄侈循私的外戚。这是他一贯坚持和主张的路线,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固到京师后,马上就给汉顺帝上疏,还是老调重弹:治理国家要以广集贤人为道。他建议:召还已托病还乡的杨厚、贺纯等隐士出山,重用已在朝的黄琼、周举、杜乔。推荐重聘流落在野的陈留杨伦、河南尹存、东平王恽、陈国何临“四大草根奇才”入宫
对此,“幡然醒悟”的汉顺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召还了杨厚、贺纯等人,重用了黄琼、周举等人,征用了杨伦等四大奇才
然而,正当年“三十而立”的汉顺帝想依靠李固、杜乔、黄琼、周举等人励精图治,重振国威时,却来了个“死去元知万事空”
最受伤的当然是“泪满襟”的李固,没有顺帝这个依靠了,他想改革朝政的理想和抱负等于是黄粱梦了,等于是井中月了。因此,痛定思痛的李固先是“痛也不说痛”。然后实干——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皇帝,否则,他不但抱负不能实现,仕途生涯也就此结束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汉顺帝死后,李固和梁太后、梁冀上演的是最后一搏的终极PK战。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