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得敬的敌人

任得敬的敌人 作为这支传奇的北伐军的一员,杨忠没有死在战乱之中,也没有随着元颢遁逃,更没有跟着陈庆之逃回南梁,他留在了北魏
这一年,杨忠二十三岁,在出征前,他是个无名小卒,在攻入洛阳后,他被元颢任命为值阁将军——跟陈庆之出征时的职位一摸一样
从南梁回到北魏后,杨忠继续他的军旅生涯,他投入了尔朱度律的帐下。这位尔朱度律,是如今权倾天下的尔朱荣的堂弟
尔朱荣之所以权倾天下,跟杨忠之所以四处流浪的原因一样——六镇兵变
六镇兵变的六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这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设置在都城平城(今江西大同)以北的,拱卫京师、抗击柔然的边疆重镇
六镇之所以兵变,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或许可以忍受一辈子都在谷底,但是,他绝对无法忍受突然从高峰跌到谷底
六镇兵变后,广阳王云深,曾经上了这样一封奏折,谈到了兵变的缘由
边竖构逆,以成纷梗,其所由来,非一朝也
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或投彼有北,以御魑魅,多复逃胡乡。乃峻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皆听流兵捉之。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
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咸言奸吏为此,无不切齿憎怒
元深的这篇奏折,就是描述了六镇军民突然从高峰跌到谷底的情况
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国家,其族尚武轻文,世家豪门也均以从戎入伍为荣,因此,六镇的戍边将士,最初的时候,都由豪门亲贵担纲(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同时,六镇军民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也享有各种特权(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因此,戍守六镇是个热门的肥差,跟如今的公务员,也是差相仿佛(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然而,这种情况终究还在发生了改变,改变的原因,是孝文帝的上台
北魏孝文帝,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争议来自于他的改革——汉化和迁都。任何政治改革,都是一次重新分配蛋糕的过程,总有些人被剥夺了蛋糕,也有些人获得了蛋糕,孝文帝的改革也是如此,有人得了利,有人吃了亏,而显然,六镇军民是属于吃了亏的那部分
迁都和汉化,意味着北魏的重心,从北方转向了南方,意味着北魏试图完成其政治转型——建立一个统一的汉化的国家
人和商品一样,其价值,大部分时候来源于使用价值。于六镇军民而言,他们之所以最初如此风光,是因为他们承担着帝国最重要的职责——拱卫京师,而他们之所以又失势,是因为已经没有京师需要他们拱卫(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而且,北魏的军事重心,也从北方的柔然转向了南方的梁国
于是,六镇戍边军民瞬间成了臭狗屎(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他们混一辈子,也就混个将军(一生推迁,不过军主);想要转业当文官,一点戏都没有(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一辈子被钉死在边疆(乃峻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皆听流兵捉之);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可能(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更惨的是,本来戍守六镇的都是豪门子弟,现在却什么烂咖都能充数,搞得边疆乌烟瘴气(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有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过弄官府,政以贿立,莫能自改)…
怎么样?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了吧?还没完,还有句话叫做“人比人,气死人”,不用跟别人比,就跟自己家人比,留在京师跟着一块南下洛阳的,如今都混得人模狗样,吃香喝辣,而他妈留在边疆的呢?不说也罢!(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这种情况搁到谁身上,都只有两个字——憋气
普通人憋了气,也就是骂骂街,发发火,但是,军人憋了气,那就要造反
公元524年,积聚了多年的矛盾终于如火山一般喷发,北魏全国,便顿时狼烟一片,烽火遍地,天下就此大乱
乱世出豪杰,这次六镇兵变也不例外,一大批新贵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核心力量,而这其中,最初最耀眼的一个,就是尔朱荣了
尔朱荣是契胡人(即“羯胡”,匈奴的一个分支),跟五胡十六国中的第二国后赵的国主石勒是同一族(这位石勒也是个超级牛人,世界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当到皇帝的人物),祖籍尔朱川(今山西北部),以地名为氏(朋友们不要觉得土,华夏古时贵族的“氏”都是由地名来的)。尔朱荣一家,世代都是部落酋长,其先祖辈于北魏有功,因此被封在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
尔朱荣的特点,一曰帅,二曰能打,只可惜,此前没有给他施展的机会。好在机会还是来了,六镇兵变之后,尔朱荣这位蛰伏已久的豪杰之士,便变卖了家财,招募了部众,投入了镇压叛乱的滚滚洪流中
过程很眼熟是吗?没错,三国时代的那些诸侯,也都是这么起家的
尔朱荣之能打,只需要一个战役就能看出——邺城之战
这是一场尔朱荣跟葛荣的决战。兵力对比是——七千(尔朱荣)对百万(葛荣号称百万,实足军队当为三十万左右);决战之前,尔朱荣部个个心怀疑虑,而葛荣则对部队放话说,“此易与耳。诸人俱办长绳,至便缚取。”(准备些长绳,到时候捆人用!);决战之中,葛荣部“箕张而进”……然而最终的结果,尔朱荣大破葛荣部,叫嚣要用长绳捆绑尔朱荣的葛荣,则在战中被生擒
还没完,除了军事上大获全胜,此战的另一个亮点是——善后。以少胜多的善后通常总是难题,白起在长平之战,项羽在巨鹿之战,都碰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坑杀,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这当然不是什么好办法,尔朱荣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做到了一件事——收编
(关于尔朱荣邺城之战的首尾,限于篇幅,无法详述,请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查阅史料。
窥一斑而见全豹,邺城一战,尔朱荣是何方神圣,能耐几何,想是无需多言。事实上,尔朱荣也确实成功的收拾了六镇兵变引发的乱局,削平了群雄,成为北魏晚期执牛耳的人物,而因为其知人善任,其麾下,也汇集了一大批精兵强将,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呼风唤雨的宇文泰和高欢双雄,此时便是在其帐下
然而,尔朱荣这般的人物,如果我们硬要给其定性的话,却只能给个“枭雄”,之所以不能说他是“英雄”,就是因为他虽然平定了一个乱局,但却因为自己在政治上的低能,又重新制造了一个更大的乱局
公元528年二月,北魏都城洛阳,发生了一件大事,简单说,就是杀子案,具体说,胡太后干掉了他十九岁的唯一的儿子元诩
这位胡太后因为两件事而历史留名——一是杀子案(要知道,狠毒如吕雉、慈禧,都没有杀过自己的儿子),二是淫荡
当然,这两点存在一个因果关系——杀子是因为淫荡
这位胡太后,是北魏宣武帝的皇后。宣武帝是个短命鬼,33岁的时候便一命呜呼,留下了二十五六正是如狼似虎的胡太后守寡。那一年,五岁的皇太子元诩登上了皇位,而胡太后在太监刘腾和妹夫元叉的支持下,开始摄政
胡太后的政治生涯不算平坦,当政五年后,她被废掉过一次,据《魏书》说是因为跟清河王元怿乱搞(真实原因是元叉跟元怿争权,胡太后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是五年后,胡太后又东山再起,干掉了废黜她的妹夫元叉
这是胡太后的二度掌权,跟第一次掌权一样,在淫荡这方面,没有丝毫收敛。当时朝内有两大权臣,一曰郑俨,二曰徐纥,都是胡太后的相好。而且,越是得宠,权势越大,比如说,论处理朝政的能力,徐纥比郑俨强百倍,但是,要论权势,徐纥却只能投在郑俨门下当跟班——原因?郑俨更受宠呗,他是天下第一鸭——好吧,换个好听的词,面首——嘛
胡太后二度掌权的时候,其实元诩已经不小了,时年15岁了,要搁康熙这样的“英主”,大事都做了好几件了,所以,胡太后掌权之后,心里总觉得别扭,她所担心的,也无非是儿子的岁数——乖儿子,你要永远长不大该多好
很可惜,元诩终究是要长大的,而胡太后这逍遥日子终究也是要到头的,但是,胡太后显然不愿意放弃这神仙般的日子,所以——怎么办呢?此女跟她的两位情夫一合计,想出了一个很牛逼的主意——把元诩干掉
干掉元诩之后,胡太后立了个新皇帝,只有三岁。胡太后心想,如此一来,我就能跟我的郑爱人,徐爱人,白头偕老咯…
我们还能怎么说呢?好吧,I服了U
白头偕老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元诩莫名其妙的死掉,而胡太后又莫名其妙的立个三岁的孩子,这是绝对要引发政治海啸的
事情传遍了全国,各地议论纷纷,尔朱荣同志,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尔朱荣闻讯大怒,认为这显然是姓郑的和姓徐的在搞鬼,当即便和元天穆商量,说我们是不是率军北上“清君侧”?(唉,君王都死了,还清啥侧啊
尔朱荣说到做到,一边发布讨伐檄文,一边布置自己的亲信入京,随后,自己就带着兵马浩浩荡荡开向了洛阳
尔朱荣当时为了立谁当皇帝还费尽心机,他先选了六个候选人,然后,通过传统节目——塑金人——的方式做出决定,最后,六个人的像,只有一个人塑成,此人便是后来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然后元子攸便跟自己的两个兄弟一道秘密离开了洛阳,北渡黄河,去见带兵南下的尔朱荣,于是尔朱荣就将其推为皇帝
事情发展到这里,如果尔朱荣是个聪明人,接下来他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开进洛阳,把胡太后和她身边的情夫们一网打尽,然后遍贴告示,表明其为国除害,拨乱反正,安定宗庙呢
尔朱荣确实知道要杀人,但是,很可惜,他把杀人的范围扩得太大,以此,他在平定了一个乱局之后,却制造了另一个更大的乱局
当时费穆同志(还记得这人不?对咯,就是前文那位不甘被长官卖果断自卖然后又被元颢干掉的将领了)给尔朱荣出了个主意,当然,是个馊主意,他说,你在朝内没有根基,贸然干下如此大事,难免有人不服,不如……不如干票大的
四月十三日,北渡黄河恭迎圣驾的文武百官在尔朱荣的引导下来到行宫西北处,准备祭天,结果朝臣们刚到这里,突然一支骑兵斜刺里杀出,将他们团团包围。就在朝臣们惊疑不定、不明究竟之时,尔朱荣发话了,他说,天下搞成这样,都是你们这帮废物不好好办事造成的,所以,人人都有责任,个个该杀
还没等朝臣们辩解,骑兵们一哄而上,稀里哗啦之下,血流成河,此次被杀的满朝亲贵,据说有一千三百人之多,这便是著名的“河阴之变”
讽刺的是,在这一千三百人里头,居然不包括胡太后和她的两个情夫。此时的胡太后,已经剃光了头发,出家当尼姑去了;而郑情夫,一看局势不妙,就回了自己老家,准备招兵买马,跟尔朱荣较量到底了;至于徐情夫,当然也是快马加鞭,一路南遁,逃去了南梁,去萧衍那边避难了…
当然了,胡太后是在劫难逃了,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尔朱荣进入洛阳,冲进寺庙后,胡太后还不知羞耻的跟尔朱荣解释呢——我也不懂她是准备怎么解释自己的杀子高招的,尔朱荣当然不鸟她,据说是拂袖而去,然后,辣手的尔朱荣便将胡太后和那个三岁的儿皇帝,一并扔进了黄河…
郑情夫的下场也不妙,在他得势之时,手下有个庞大的“摇尾系统”,把他吹得什么一样,但是,那些能够吹他的人,同样也能够在他失势之后,落井下石。干掉郑情夫的,是他的一个部下,应该就是“摇尾系统”中的一员
运气最好的是徐情夫,因为萧衍向来善待政治难民…
“河阴之变”造成的最大问题,便是北魏宗室和尔朱家族本该存在的微妙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了,从此之后,便是鱼死网破
公元524年底元颢的北伐,就是“河阴之变”直接的后果,本来元颢是打算去履任相州刺史的,但是“河阴之变”带来的恐惧改变了他的行程
一个“元颢”失败了,千千万万个“元颢”会站起来,最大的“元颢”,莫过于被尔朱荣拥立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本人。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