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不可欺
当年孟达怕刘备砍他的脑袋,就带着自己的部队带着自己控制的地盘,向曹操投降。他不但会做人,而且长得帅,曹丕一见他就喜欢上了,因此对他很不错,一有空就让他坐在自己的专车上到处逛。他跟曹丕的另外两个死党的关系也很铁。这两个铁哥们就是桓阶和夏侯尚。很多人看到他一个投降过来的人在他们面前牛烘烘,比很多大佬级人物都吃得开,心里就不爽了,在曹丕面前多次讲他的坏话,请曹丕要远离孟达。哪知,曹丕却不听,越叫他远离孟达,他越离不开孟达。大家就都没有话说了
孟达心里也超级爽,认为自己这么把曹丕搞定,这辈子的生活是坚决没有问题了——因为,曹丕的年纪比他还小啊
哪知,曹丕虽然年轻,但寿命却很短,皇帝没当几年就死掉了,而桓阶、夏侯尚也跟着先后死掉。孟达不是蠢材,看到自己的保护伞完了,自己的铁哥们也完了,身边剩下的全是对头人士,知道这个处境已经大大的不妙,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不久,司马懿又给他写信,请他到洛阳来看一下新的领导人。他就以为司马懿在给他下圈套,心里就充满了危机感
诸葛亮的情报工作还真不错,立即知道孟达的心态,就派人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叫他回头是岸
孟达本来就已经觉得走投无路了,经过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劝告,立即表示同意:找个时机,举行起义
这个故事的开头,对于诸葛亮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当时孟达是新城太守,手下掌握着一大块地皮,而且这块地皮跟蜀国接壤。如果成功,其意义说有多大就有多大。可在后来操作的过程中,不但孟达不断地出现失误,而且诸葛亮也跟着出现失误
两人开始联络时,一拍即合,可说是时机掌握得很对。可这事绝对是个机密事件。机密事件做起来,一定得超级保密。可两人都没有看清这一点,硬是一天到晚不断地通信,没几天,风声就走漏了出去
本来,两个人的保密工作都做得很好。但孟达是个很鬼的人,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投降过去,可行动却巨慢
最后诸葛亮的耐心用完了。诸葛亮知道孟达是个有着丰富变卦经验的家伙,怕他突然又变卦,就想了个办法,让他尽快兑现投降的承诺
诸葛亮的智商确实很高,知道如果老是天天跟孟达这么偷偷往来,这事就有泡汤的可能,必须把孟达逼一逼。当然,现在孟达还是魏国的新城太守,他当然不能跑过去逼孟达。他不能跑过去逼,但他可以让魏国把孟达逼一逼——本来,就是魏国把孟达逼过来的,现在只是让他们加大一下力度而已
诸葛亮用的这个办法,比较阴险
跟很多起义故事一样,诸葛亮和孟达之间也有个联络员。这个联络员叫郭模
郭模遵照诸葛亮的指示,在经过申仪的地盘时,故意把孟达要投降的小道消息泄露出来
申仪原来跟孟达一样,也是在刘封事件中投降魏国的。现在是魏兴太守
这两人虽然来路相同,算起来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可关系向来却紧张得很,不是你打我的小报告,就是我暗中踢你一脚
这时申仪知道这个事之后,当然不会闲着,立马向魏国最高层报告
本来,情节发展到这里,仍然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
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可以泄露消息,他可以有办法逼迫孟达一把,但孟达并不把这个泄露事件当一回事。孟达到了这时,居然自信得要命,认为魏国那些人没有谁是他的对手。他只把司马懿当成他的对手,说除非司马懿前来,别人来统统无效
他的这个想法也很对头。但他的另一个想法就歪了。他虽然怕司马懿,但又死硬地认为,司马懿不可能前来。司马懿现在守在宛城,必须全力防备东吴的侵犯,任务重得很。而且,宛城离这个地方很远,道路也难走,即使前来,也要耗费太多的时间,等他的部队来到时,也已经全部累得举不起刀了,除了让他屠杀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本来,他知道申仪举报他之后也有点后怕,也想加快起义的步伐,早日回归蜀国人民的怀抱,早日脱离这个危险的境地。可这个想法才一产生,却又上了司马懿的大当
司马懿在孟达投降到魏国的第一天起,就把他当作危险人物,不断地劝曹丕不要这么相信孟达。可曹丕不听。司马懿也没有办法。司马懿没有办法,但他那双眼睛却放不过孟达,即使在宛城当一把手,仍然密切关注孟达的动静。这时他接到申仪的举报,决定立即采取行动,要把孟达搞定
孟达知道宛城离新城很远,路很难走,司马懿同样知道。但司马懿却一点不怕。他也知道孟达现在最提防的是他,但他更知道孟达是个马大哈。于是,他首先给孟达写了一封信,说孟达向来忠于大魏,忠于英明领袖。现在有人打小报告,说孟达要叛国投敌,要跳槽到蜀国那里去。这简直是血口喷人啊。他以前弃暗投明,从刘备那里跳槽过来,刘备的手下恨不得吃掉他。诸葛亮早就想把他捉拿归案,只是没有办法而已。谁能相信他会再投降过去?郭模算老几,而诸葛亮又是什么主儿?这样的事他能泄露出去
孟达一收到这个信,马上就笑了,连司马懿都被自己忽悠,别人还能怎么样?于是,他就立即恢复大大咧咧的样子了
人一大大咧咧起来,危机意识就会丧失。他就不想想,他平时跟司马懿没什么交情,为什么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会给他写这封信?如果他不那么得意,稍微冷静地思考一下,结果就会不一样。可这家伙现在已经无法冷静了
司马懿在发出这封信后,立即进行战斗动员,要去把孟达捉拿归案。手下的那帮人一听,离孟达这么远,哪能说跑就能跑过去?而且,现在孟达跟吴蜀两国都有联络,形势严峻得很。另外,按规矩来说,要出兵也得先向皇帝打个报告,他批准了才可以出发啊
司马懿却不听,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向中央打什么报告?这个报告一来一回,要花多少时间?等得到答复时,人家的事已经顺利结束了,而且孟达这家伙是个纯粹的小人,一点诚信也没有。现在他正处于犹豫阶段,正是可以把他搞定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一面向中央报告,一面带着大军“倍道兼行”,向新城狂奔。仅八天,就出现在孟达的城下
孟达突然看到司马懿的部队出现,也慌了手脚。这才知道司马懿那封信全是忽悠他的
本来,诸葛亮老早就劝他赶快行事,否则,后果很严重。可他不听,还大大咧咧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城离有洛阳八百里,离新城有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听到他要搞事了,一定先得向曹叡报告。这个报告一来一往,最快也得一个月。等他们的手续办好了,他的城防工事也做好了。一点不用怕他们
诸葛亮一接到这个信就知道事情怀了。可诸葛亮也只知道事情坏了,却没有别的办法。他虽然跟东吴一起,同时派部队过去接应。但他在处理这个事情时,远不如司马懿来得果断。司马懿决定之后,当场拍板,要部队天天急行军,硬是抢在时间的前面,提前来到新城城下。而蜀吴两国的部队速度就慢半拍
司马懿这一次行动很有全局观,他知道不但要对付孟达,而且还要对付蜀吴两国派过来的救援部队。所以,他早已派部队对蜀吴两国的部队进行拦截。当时,蜀吴两国的援兵已经向西城的安桥、木阑两个要塞进发,但却因为速度不快,被司马懿的部队死死拦住,一点进展也没有
孟达这段时间跟诸葛亮通了许多信,对诸葛亮的感情很深,直到这时,仍然不忘记向诸葛亮报告:“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我宣布搞事才八天,他就来到城下了,来得真是太快了
他虽然很怕,但他知道他必须对抗到底。他现在再玩投降那是坚决行不通了。司马懿一点不给孟达喘息的机会,兵分八路,全面向孟达进攻
新城的城池本来很坚固,而且三面临水,属于典型易守难攻的地方。按照孟达的水平,要守住这个地方几个月应该没有事。到时,蜀吴两国的援军就会到达。那时,司马懿再怎么厉害也没有办法了
所以,孟达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他有信心,别人却一点信心也没有
现在没有信心的是孟达曾经的死党——邓贤。邓贤不光是他的死党,而且还是他的外甥。这家伙一点不为他的舅舅着想,看到司马懿攻得很猛,就动摇起来,觉得自己的舅舅最后肯定会玩完。舅舅一玩完,自己也会跟着玩完,那就大大的不值得了。于是,他就做了个决定,把舅舅出卖一下,自己以后还有条活路走。于是,在孟达坚守十六天之后,邓贤打开城门,把本来已经累得差不多没有力气的魏兵放了进来
孟达突然看到敌人冲进城来,这才知道自己的外甥投降了敌人,心里很愤怒。可愤怒又能怎么样
新城三面临水,易守难攻,同时也很难逃出去。人家从那仅有的城门里杀进来,也等于是堵塞了孟达逃跑的通道。于是,在孟达决定逃跑时,他才知道,自己已经逃跑无门了。最后,孟达在无穷无尽的愤怒和后悔中成了司马懿的刀下鬼
司马懿这一招使得魏国的一场边界危机全部化解。单从这次行动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司马懿也是个军事天才,很有曹操的风范
反过来看诸葛亮就知道,诸葛亮在策反孟达时很有一套,也很会抓住机会。但他只会抓住机会,却没有把握好机会。他只忙于开动脑筋去逼孟达抓紧时间搞事,自己的行动却十分缓慢。按说,这个事件对于蜀国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也是个天大的好机会,一定要把这个机会牢牢控制在手才对。因此,他最应该做的是一边逼孟达赶快把事情做好,一面组织力量去接应。如果他早点派出精锐部队开过去,司马懿那支从千里之外狂奔而来的疲劳之师能是他的对手吗?可他只是在那里被动地等着孟达举事,只把目光放在汉中,死死抱住从汉中北伐的老理念,终于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新城是以前曹丕为了奖励孟达,把三个郡合成一个郡后交给孟达的,地皮很大,人口也众多。而且新城处于魏、蜀、吴三方的交界处,其战略地位几乎可以跟荆州相提并论。拿下新城,不但多了一个向魏国制造麻烦的点,而且也打通了跟吴国联合的捷径。可惜,诸葛亮却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全力去把这个地方拿下,改变历史的机会就又渺茫了一分
司马懿在此之前,虽然多次向曹操献上计策,而且事实已经证明,他的那些计策绝对正确,但曹操却很少采纳他的意见,更没有让他跟枪杆子发生任何关系。在曹操的时代,他还是一个纯粹的文官。直到曹丕当权,他才得到重用,逐步成为军方人物。他这是第二次带兵打仗,显出了他强大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在三国时代,能像他这样千里奔袭获得成功的,除了曹操,还真没有谁比得上他了
这次战斗,可以算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手。虽然双方没有直接面对面,但都在利用孟达制造的这个平台,隔空较量了一次。这个结果大家已经知道,是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而且司马懿还继续笑下去
司马懿继续笑下去,肯定有人又要倒霉了
这次倒霉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申仪
申仪成功地举报了孟达,最后让司马懿杀过来把孟达搞定,心里很爽,觉得自己真了不起,以为自己更幸福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可司马懿却不让他继续过幸福生活
司马懿不但看孟达不顺眼,看申仪也不顺眼。于是,睁着那双眼睛找到申仪的一个把柄
原来申仪不但有打小报告的特长,还有刻章的特长。他到处给人家刻章办证,而且效益真不错。他刻的是官印。谁给得钱多,他给你的印就大。大家听说之后,都排队过来请他刻章。于是,他的生意很火爆
司马懿知道后,也不请示一下曹叡,立即把申仪抓了起来,然后送回洛阳,从此被监禁起来。申仪这才知道,自己给别人刻章,最终吃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第八章 首次北伐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