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国风·豳风·伐柯》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为西周时期的山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此诗就是一首朴素的生活交响曲,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朴素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首先是起兴的运用,因事借物,为诗歌创造出自然深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其次是全篇为四言句式,简单而琅琅上口,同时运用复沓章节的结构,使之容易歌唱记诵,有利于突出主题。
创作背景
从《豳风·伐柯》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一首迎亲之歌。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许嘉璐就曾经在《先秦婚姻说略》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周公制礼,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倍受重视,同样被纳入了礼的范畴,确立了聘娶婚的核心体制。“媒氏”也成为专门的官职,掌管“万民之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借助权利途径进入百姓生活,并形成定式影响后人的婚姻生活。《礼记·郊特牲》:“夫昏礼,万世之始也。”着重强调经过漫长原始社会时期演化而形成的婚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永恒存在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聘娶婚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制度,逐渐占据了社会婚姻的主导地位,成为当时婚姻形制的主流。
媒妁在聘娶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完成一桩婚姻,必须履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礼记·昏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据《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许慎的解释将“媒”“妁”两相互补,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媒妁”作为专用名词的语源。聘娶婚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二是父母之命,三是纳币。于是《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女家“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这是当时社会婚姻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这就是《豳风·伐柯》所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相关诗词
-
烂柯山作
阴森十馀里,榕间木棉多。啼鸟不知处,嘤嘤连伐柯。斜峰飞欲堕,乱水响难和。猿狖时窥客,相将下女萝。
-
淳祐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九轩自江东提刑归抵家时三馆诸公以风霜随气节河汉下文章分韵赋诗送别得河字
...蹇予羁旅生也后,颉颃蜚佩应殊科。前时连章乞身去,夜梦栩栩思珉璠。天高不闻心转切,为人岂忍甘婆娑。斧奸心事忧国念,大略相似柯伐柯。君今询度我如执,啜其泣矣心谓何。君不见熙宁元祐国是易,未尝俯仰惟东坡。又不见绍圣更张罹祸惨,百折不挫称涪皤。世间富贵何...
-
樵隐诗为浙东佥事毕公赋
山人隐迹樵空峒,天王赐见明光宫。执柯伐柯喻为学,兹理讲贯融心胸。侁侁胄子国元气,有命剖析开昏蒙。斧斤斲就栋梁器,欂栌椳楔纷相从。贤能往往布清要,利泽天下山人功。...
-
中庸·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
-
示顺生四首·其三
大音在天地,浩浩空山河。作者推李杜,千古未足多。至哉风与雅,采之委巷歌。世人事雕琢,伐柯徒伐柯。
-
春日书怀二首 其二
馀月雨新歇,风日亦已和。佳木颇秀整,好鸟仍啸歌。今我苦不乐,如此春意何。喧寂有异境,穷达元同科。此道贵坚壁,外物将倒戈。有慨怀古人,执柯能伐柯。
-
伐双谷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馀。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
伐樱桃树赋
...,专庙庭之右地,虽先寝之式荐,岂和羹之正味!每俯临乎萧墙,奸回得而窥伺,谅何恶之能为?终物情之所畏。于是命寻斧,伐盘根,密叶剥,攒柯焚。朝光无阴,夕鸟不喧,肃肃明明,旷荡乎阶轩。嗟乎!草无滋蔓,瓶不假器,苟恃势而将逼,虽见亲而益忌。譬诸人事也,...
-
君子有所思行·其三
君子有所思,所思劳实多。以人而治人,执柯还伐柯。师古贵师意,循迹徒舛讹。截趾适厥屦,匪愚之谓何。
-
中隐庵和赵孺韵
...成谁振之,句出闹如市。千仞宁我高,充实信吾美。坐令庵内人,前车云可轨。礼乐有先后,后进则君子。执方而昧圆,俱野那复史。伐柯固执柯,畴克求诸迩。蒸之既匪薪,采焉又非芑。近交韩与侯,步骤亦常耻。一医消息尽,布毛自何起。要须六月息,不息不为已。敢问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