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

流血的仕途 公孙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字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年少时,家里很清贫,靠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经担任过薛县的狱吏,但因为胸中没有什么墨水,任职期间经常犯错,终因“过失罪”被上级有关部门罢免官职。有了这次经历,他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已近而立之年的他不顾他人的嘲笑,背起书包重新走进了学堂,并且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寒耕苦读”到不惑之年,后来又拜胡母子为老师开始修读《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已年过六旬的身份去应征,结果被任命为博士。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试探这位“白发老人”的才华,派他出使匈奴,结果公孙弘没有带来具有“参考价值”的真实情报,汉武帝非但认为他“胸中无墨”,而且还“有辱使命”,公孙弘倒是很识相,主动炒了汉武帝的鱿鱼回家养老去了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此时窦太后早已归西,专权独断的舅舅田蚡,也在一年前逼杀窦婴和灌夫后得到了离奇怪病撒手而去。此时的汉武帝已把朝中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也不用看人“脸色”和有所“顾虑”地做人做事了。于是,被停搁了十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革命再次死灰复燃
汉武帝第二次下诏书征求天下文学儒士进京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公孙弘虽然已是“老骥伏枥、烈士暮年”的古稀之年,却仍然“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于是,他不顾前两次仕途的受挫,再次入京面考。公孙弘的试卷,结果在考官那里评了个“下”的等第(相当于“不及格”)
因为这次考试关系到“人才问题”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汉武帝亲自对答卷进行了“复审”。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已被判了“死罪”的公孙弘居然成了一匹“黑马”,一举夺得了“状元”,跌破了许多人的眼镜
公孙弘数十年勤学苦读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汉武帝随即给这个新科状元的官职是博士(相当于教育部的部长)
据史书记载,公孙弘是个美男子,长得“相奇伟、美姿容”。由于晚年力学,所以广见博识。平时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学说对法律进行解释阐述,因此,汉武帝非常赏识他。不久,汉武帝派公孙弘去西南地区视察。等到公孙弘回来,报告西南夷的情况,情景再现,汉武帝一听,又不合意:“真不晓得你去干了些什么!”公孙弘一听大骇,心道:这下又要免职回乡了
还好,这一次公孙弘没有走,而汉武帝也没有炒他的鱿鱼。不过这一次被责骂之后,公孙弘的处事风格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每次参加朝廷的国事会议,总是先提出要点,陈明情况,供皇帝自己取舍,从不固执己见,更不会违逆圣意。长久下来,公孙弘留给了皇帝深刻的印象,认为他这个人厚道有才(汉初官场风气与后世差别较大,朝廷官员一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常常驳斥皇帝的意见,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怪罪。丞相田蚡每次入朝奏事,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讲半天,皇帝旁听点头而已。所以公孙弘的谦逊或者说是迎合,自然让皇帝另眼相看)
汉武帝于是提拔公孙弘为左内史(京畿地方长官,掌治京师)。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泽免相,皇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寿(潍城区望留镇)侯。历史上丞相封侯者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那么公孙弘为什么能从一个放猪娃出身的穷老头,在古稀之年摇身一变成为皇帝的红人,并最终成为大汉第一位布衣丞相呢?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