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_3

目录 司马昭宣布蜀国灭亡之后,并没有归功于人民,而是归功于自己,归功于邓艾,归功于钟会。但他仍然不接受曹奂的赏赐,却把邓艾和钟会大大地表彰了一把:以邓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钟会为司徒,增邑万户
他这么一评功论赏,大家一看,就知道邓艾的功劳要比钟会大一点儿
本来,伐蜀前,钟会还是总指挥,带的是主力部队。具体部署是:邓艾负责牵制姜维,钟会则向蜀地大举进攻
如果按照这个部署打到最后,那么钟会肯定是这场战争的主角,最大功劳会毫无悬念地落在他的头上。哪知,最后姜维硬是摆脱邓艾的纠缠跑了出来——这个认真算起来,应该是邓艾的过错——死死地缠上了钟会,如果不是邓艾的坚持,这个伐蜀结果是不会成功的。邓艾是个抓住战机的高手,偷渡阴平,向成都冲击,再遇上诸葛瞻这样的菜鸟级战地指挥官,居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最后迫使刘禅举起白旗,完成了伐蜀大业
于是,钟会就只好郁闷了
邓艾一点儿不郁闷
邓艾进入成功之后,就成为原蜀汉地区的一把手,天天把得意之色挂在那张脸上,邓艾在西部混了N久,跟姜维PK多年,取得很多经验很多教训,也有很多胜利很多失败。可这些经验教训、胜利和失败,都是在人家的领导下取得——当然更多的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可人家是他的顶头上司。但这一次,是靠他自己取得的,而且这个成绩是巨大的,是完全可以载入史册的。三国时代乱到现在,虽然很热闹很精彩,可能载入史册的事有多少呢
邓艾并不像钟会他们那样,是官二代出身,还没有生出来就注定有个无限光明的前途。他起于草根,还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只能跟着老妈过日子。没多久,曹操占领荆州,把那一带的人民来个异地安置,全迁到汝南那里,成为中原人民。但中原人民并不怎么幸福。曹操把他们迁过来,是让他们在那里贯彻他的屯田政策的
邓艾那时还小,不会种田,就帮人家放牛。不过,据说这个放牛娃还在放牛时,就努力学习,心里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
再后来,他又跟他的老妈迁到颍州。他到颍州时,有一次路过陈寔的坟墓,认真地读了墓碑,看到这样一句话: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觉得这个句子真是太好了,当场就对陈寔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以他为榜样。于是,就把他的名字改为:邓范,字士则
他觉得这个名字真是太好了
哪知,太好的名字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发现的,人家也会发现
他才高兴没有几天,就发现他们同族中早有人叫这个名字了。他的这个名字可是侵权行为。于是,他只好改,把他的名字改成邓艾
他改名时,仍然是个种田的。他周围也全是屯田的农民
他跟那些农民不一样。那些农民种田很有经验,可没有文化,面对陈寔的墓碑时,那些文字认得他们,但他们不认得那些文字。邓艾却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可以读懂那些文字
当时,当局也需要一个比较有文化的人来当这些屯田农民的管理者,派人下来做公推。大家都一致推荐邓艾出来。于是,邓艾就成了典农都尉学士。这个职务很低,是最基层的干部。虽然是最基层的,但他高兴。他终于成了吃皇粮的干部
邓艾当时以为,自己这么一脚踏进公务员行列之后,凭自己的水平,就会青云直上,年年提拔。而且那时天下大乱,正急着使用人才
邓艾对自己的前途非常看好,可他的领导,也就是那个典农都尉却对他一点儿不看好。这个领导不看好他的原因不是说他没有才,而是邓艾结巴,一个短句要讲半天才结束,几乎每一句都有N个逗号,让听众在一边听得都有点儿抓狂起来,他才艰难地画了那个句号。那时是一个什么社会?是一个清谈最为流行的时代,那些大名士之所以能够出名、能够混到大官当,就是因为有出色的口才。所以,邓艾的领导看到邓艾这个样子,不看好他,那是很符合当时的人才标准的
于是,领导安排他做一个看守稻草的看草员
如果是别人,面对那堆稻草,心里肯定会天天骂
邓艾却不骂——反正骂人本来就不是结巴的强项
他虽然是个公务员,可这个公务员的职位也太低了,因此工资也没有几个钱,所以经常发生家庭金融危机。他家邻居,那个老人很可怜他,经常送给他们家几个钱,帮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关
可他一点儿感谢的话也没有
他没有时间去应付这些人情世故
他一有时间,就去考察地形,研究这样的地形如何布置军队,如何打仗
人家看到一个看守稻草的,天天在那里当军事家,就笑了。你这个结巴仔也研究什么军事?你要是能成为将军,这个世界的司令就会比狗还多
不过,他仍然不生气,仍然面对地形研究他的军事
他坚信,他是会成功的。他认为,虽然现在清谈盛行,大家都觉得谁口才好谁就有才。可现在还是个战争年代,还是需要打仗的,打仗靠的是军事能力而不是到前线去滔滔不绝、大爆口水
他在那个岗位上整整干了二十年,才被提拔为典农功曹,算是当上了基层管理员
照他的这个发展速度,估计到死也不会成长为一个县令
可这个典农功曹却给他带来了一个意外
他的领导说你没有到过首都吧
邓艾当然没有到过
那你就到首都出差一趟吧
那时的出差不像现在,不订机票也有个火车坐,容易得要命。那时是个通信基本靠吼、出差基本靠走的年代。从那里撒着脚丫子到首都,是要花很大气力的,说不定半路还碰上个梁山好汉的同类,连身上的衣服也变成买路钱,那可是一点儿不合算的。于是,领导就把这个差使给邓艾,说是让邓艾去见识一把首都的繁荣昌盛,其实是让他代自己去受苦
邓艾的这次出差,是他生命的转折点
邓艾他们那一群人本来是曹操让他们屯田的,他们的生命在那些大官的眼里,个个都是小民一个,一点儿不重要。但屯田这两个字对曹魏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曹操经过多次战争,打完这个又打那个,从没有出现过粮草不继的情况,就是因为把这个屯田政策贯彻落实到底
一直到司马懿时代,魏国仍然把这个制度当成最基本的国策
司马懿跟曹操一样,很注重屯田
他大概听说颍州屯田指挥部的人来了,就想了解一下屯田的基本情况
于是,邓艾的机会到了
这次会面,我们无法知道司马懿跟邓艾都有哪些对话,但我们知道,司马懿一点儿没有把他的结巴当弱点,而是发现了邓艾是个有能力的人,是个可以大力重用的人。会见结束后,太尉司马懿对邓艾说,你不用回去了。你以后就跟着我干,在太尉办公室里上班
邓艾就这样一步踏进魏国的权力中心
没几天,司马懿又任命他为尚书郎,使他成为高级领导干部
司马懿那时还没有发现他是个军事人才,只以为邓艾屯田很有经验。那时,魏国决定扩大屯田面积,把东南一带也纳入屯田计划内。司马懿派邓艾到那一带考察,然后制订方案
邓艾虽然以前只顾研究军事,不把很多心思放在屯田上,但他个人能力确实厉害。他一路东进,认真地考察了一番之后,立即给中央提出建议:“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这个建议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开凿渠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既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可疏通漕运。他认为,完全可以在淮南一带大规模实行屯田。他在可行性报告中把在当地屯田的效益也算得很清楚:“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司马懿接到这个报告后,大为欣赏,全部采纳并立即下令实施。据说,只几年之后,从首都到东南一带,就田畴相连、鸡犬相闻,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富裕繁荣的地区
邓艾到了这时,想不被重用都难
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任命他为安南太守,开始了他与姜维正面对抗的生涯。他也因为跟姜维的对抗而不断得到提拔
邓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国家高级公务员。同时,他是司马懿破格提拔上来的,是司马氏的绝对死党。他对司马氏的忠诚度可以说是百分之百。他这辈子追求的目标也仅仅锁定在位极人臣、光宗耀祖的份儿上,绝对没有别的想法
刘禅一向他提交降书,他那个远大理想就已经完全实现
邓艾觉得自己从一个牛郎成长为太尉,而且都七十来岁了,还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能耐:趁姜维在剑阁跟钟会对垒的时候,只带一万部队走小路过来,直插蜀国的心脏地区,在差不多粮尽弹绝的情况下,以孤军一旅就把尚有数万大军的蜀国灭掉,这仗简直漂亮得不能再漂亮了,最后还代表魏国接受了刘禅的投降,直接从征西将军的位子提拔到太尉——成为国家领导之一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地骄傲一下,可以目空古今一下
他一看到蜀国那些大臣在他面前卑微地站着,就笑呵呵地说:诸君赖遭艾,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你们碰到我算是命好了,要是碰上吴汉那样的人,早就没有命了。吴汉是刘秀手下的猛人,当年灭公孙述后,一怒之下,几把火一放,把成都能烧的都烧掉,把不该杀的也杀了,下手十分狠毒。吴汉不光下手狠,舍得杀人放火,敢于抢劫掳掠,而且官做得也很大,后来是刘秀的大将军,是后汉老一辈革命家中的猛人。邓艾一脸得意地说这话时,我们就可以看到,邓艾入蜀之后,只是把吴汉当成偶像,最后觉得自己做得比吴汉漂亮,也比吴汉更人性化,并没有别的想法。他觉得能跟吴汉相比,这辈子就不算白来这个世界。于是,也该牛一把,再不把这个牛模样摆一摆,还真对不起自己,一碰到人就大声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姜维虽然很牛,牛得无敌,可他一碰到老子,他就完蛋了
这个心态一展开,就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本来这些事并不怎么出格,但老大对你这个心态是看不惯的。邓艾的出格,就是一边请示中央,一边就重新安排蜀国员工的工作,也不等老大的回复,然后还上书说以后要如何如何以德怀人,以德降服东吴——尽管这些建议是对的,但司马昭一看,觉得字字是在教训他一样,因此就叫那个监军卫瓘对他说:“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就是做什么事,要先请示一下,不要一想到就做,这样不好。谁知邓艾这时的心态正处于膨胀的高峰期,也不分析一下卫瓘这话可是代表老大说的,便气势磅礴地把卫瓘驳责了一通,其中还用《春秋》中的一句话作理论依据: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你看看,孔子都这么说了,带兵在外,可以自作主张一下。你想想,这话传到司马昭的耳朵里,他不破口大骂才怪。要是每个将军带兵在外,都这么自作主张一下,他这个老大还有什么意义
邓艾绝对不是搞政治的料。这家伙哪想到他的这些话会让他们父子死在异乡
当然,司马昭并没有亲自下令拿下邓艾那颗老脑袋
司马昭知道,他不下令,自然会有人出来搞事
这个出来搞事的人就是钟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